阿里、小米、美团或将入恒指,但这还远远不够!
圖片來源于網絡
文|易牟
來源 | 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
這幾天,A股集體亢奮,港股也沒閑著。
以7月2日~6日A股最亢奮的那3個交易日為例,恒指累積上漲近8%,在全部的1155只中資股(含H股、紅籌股、中資民營股)中,上漲的達到739只,且上漲幅度驚人,三日成交額達3505港幣,與港股通南下資金流入密切相關。
?
7月8日,騰訊收漲超5%,市值5.19萬億,再創歷史新高;美團點評收漲8%,股價達歷史高位;小米大漲近9%,達到2018年9月以來高位。與此同時,美股的阿里、騰訊ADR、網易、京東均創下記錄新高,并在7月9日反應在港股上,阿里巴巴一日漲超過10%。
漲幅大嗎?大。
受益結束了嗎?不,遠遠不夠。
一、亢奮之下,納入恒指早在預料之中
港股的亢奮,當然不僅僅是受A股的影響,對于小米、美團、阿里等公司來說,還受到一個重要刺激——被納入恒指。
7月9日,恒指公司黃偉雄表示,留意到近年市場對科技創新股票的關注,以及對相關股票有較高期望,因此將會推出相關指數。
黃偉雄指出,平常的成份股選股需要有2年上市要求,以及市值夠大,而阿里巴巴、美團點評及小米集團三間同權不同權或第二上市公司因市值龐大,即使可能未滿足上市時間要求,8月都可納入成份股選股范圍。
注意,這一段講話中有兩個主要信息點!
第一,隨著中概股回歸,恒指結構或將進入重塑階段,相關股票進入恒指待選股。第二,恒生指數公司正在研究,推出科技創新股票相關指數。
這不僅僅是阿里、小米、美團的利好,也給了京東和網易投資者一針強心劑,對于還在“觀望”的拼多多、攜程、百度等剩余幾十家中概股來說,更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為什么?
首先,說了一下納入恒生指數。
從權重來看,目前港股已經不缺互聯網巨頭,按照恒生綜合指數測算,互聯網零售行業占比將由原本的2.4%增加至12.5%。對恒生指數進行測算,若考慮第二上市公司只計算香港股本、同股不同權公司只考慮同權部分、兩者總權重不超過5%,單一公司占比不超過10%的限制,則互聯網行業(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美團點評、小米集團、京東、網易等)在恒生指數中的比重達到15%。
這一比例,對于恒指來說意義重大,甚至可以說是港股估值提升的催化劑,可以吸引更多全球資金流入香港。對于個股而言,也能夠提高股票流通性,吸引主動及被動資金參與,比如騰訊。
?
不過,對于阿里巴巴、小米、美團這樣的公司來說,被納入恒指并不是什么大驚小怪的事,早在阿里巴巴赴港二次上市的時候,早就已經被投資者預料到了。
畢竟,恒生指數一共50只成分股中,目前代表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僅僅只有一個騰訊,往后登陸港交所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增加,恒生指數如果還不做出調整的話,那無疑就會進入畸形狀態,無法真實反應市場狀況。
5月18日,恒生指數公司在官網上公布了一份咨詢報告顯示,91%的回復者支持同股不同權公司納入恒生指數,93%支持同股不同權公司納入恒生國企指數。同時,93%的結果支持第二上市公司納入恒生指數,92%支持第二上市納入國企指數。在同股不同權的情況下,為計算權重,一股多票的股份將被視為非流通股份。
很明顯,2018年以來赴港上市的“新經濟”公司,包括后來二次赴港上市的公司已經獲得了絕大部分投資者的認可,相關龍頭被納入恒生指數是眾望所歸。
在“螳螂財經”看來,小米、美團、阿里被納入恒生指數,并不是什么太讓投資者驚訝的事,真正影響其大漲的,除了投資氛圍、納入恒指預期之外,還存在第三個原因——科技創新股票相關指數。
這正是黃偉雄表達的第二層意思。
?
二、為什么要科技創新類指數?
如果有人參與了網易-S(9999.HK)的打新,就應該對6月10日的一個消息記憶猶新。在其第二個交易日收盤后,各大財經媒體紛紛推送一條消息,網易要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了。
?
當日,港股打新群里一片沸騰,投資者以為網易被納入恒生指數,將成為被動跟蹤恒生指數基金的買入標的,同時也會成為港股通標的,A股的投資者們可以入場拉抬股價了。
可是,隨即被打臉了。
恒生指數與恒生綜合指數是不一樣的,恒生指數只有50只成分股,而恒生綜合指數的容量則是467只,后者市值可占港交所主板總市值的95%以上,兩者含金量天差地別。
這也從側面反應出恒生指數的局限性。截止7月9日,港股一共有2510只股票,總市值達64.5萬億港元。而恒生僅僅是一個窄基指數,一共只有50只成份股,總市值一共達22.8萬億港元,占港股總市值的35%左右。
占如此大比例的恒指成分股,大多卻是一些金融地產股,多年調整十分微小,全靠騰訊、舜宇、瑞聲這三家公司撐科技股的面子。與港交所大刀闊斧的改革相比,恒指別說體現對科技創新公司的扶持了,就連這幾年改革的成果都沒有反應出來。
常年混跡港A兩地市場的人,應該能夠發現一個細節,近些年恒生指數與上證50的走勢越來越一致。上證50是一個以金融、地產、消費股為主的指數,截止7月9日收盤市值總計21.6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26%左右,它們是中國被核心的資產,每當宏觀環境偏差,機構不知道該買什么股票的股票收益高,或者采取穩健投資策略的時候,就喜歡一起抱團買這些資產。
?
但是,大家都明白,盡管占比較大,但上證50并不能代表A股大盤,這也讓人對恒生指數產生一些質疑。
就像是A股除了上證50之外,還有滬深300、中證500、中證800等指數一樣,港股也有許多其他的指數,比如前面說的恒生綜合指數、恒生國企指數等。就拿網易來說,上市就被納入“資訊科技業”分類指數,但這同樣是一個行業指數,且并不是那么嚴謹,與我們說的A股概念性分類差不多。
因此,恒生指數不僅迫切需要改變金融和地產這一尷尬事實,更應該解決科技公司的整體問題。
早在6月22日,恒生指數公司就推出了五項新指數,包括恒生滬深港中國500指數、恒生A股通中國300指數、恒生滬深港通中國新基建指數、恒生防御行業指數、恒生A股防御行業指數,這些指數的目的是與近年來港A兩地的融合配套,為市場行情判斷與投資做出指引。
但是,這遠遠不夠。
就如上文所說的,科技創新類的股票在港股中的地位越來越大,而且是未來港交所改革,市場煥新的一個重要方向,更簡單直接一點就是,恒生指數容量太小了,就像是想在“道瓊斯指數”里孵化一個“納斯達克指數”明顯是不現實的,它應該編制一個專門針對科技類股票的強指數,讓小米、美團、阿里、京東、網易之流不至于游歷在主要股指之外。
這里,就是黃偉雄表達的真正意思,更是主要科技股大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納入“XXX”之下,明星科技股仍有巨大上攻空間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要問——納入恒指或者設立新的股指,真的如此重要嗎?
這也正是我們要說的第三個地方。
對于港股,市場對于“納入XXX”的敏感性主要來自于三個。第一,恒生指數與恒生國企指數。第二,MSCI指數。第三、港股通。
它們的魅力在于,某一只股票一旦成為成分股,就會受到機構的配置,國際上不少大資金就是專門跟蹤指數,買入所對應的股指期貨,簡單來說就是涌入的投資者變多了。
以恒指為例,一旦阿里巴巴納入“同股不同權”和“第二上市”這兩大類公司,這就意味著被動投資ETF基金可以對其進行跟蹤,國際不少機構就會增持阿里巴巴-W,拉高它的股價,而普通投資者只要買ETF就能分享阿里巴巴的投資價值。
在國際市場上,最有名的應該就是納入MSCI指數,它的有名之處在于,歐洲大陸三分之二的基金經理在使用,而在北美和亞洲更有超過9成的機構性國際股本資產以它為標的。除了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影響力,憑借其可比性強,操作性強,指數結構優良的特性,它被絕大多數的全球性基金作為跟蹤的標準。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每一次調整,都會成為全球被動投資者資產重配的風向標。
MSCI指數對港股的積極意義非常大,以時間最近的雅高控股過山車為例,就是一次經典的指數翻車大戲碼。
2019年11月8日,MSCI明晟公司公布雅高控股獲選MSCI中國指數,變動將在11月26日收市后生效。受此刺激,股價當日暴漲超過40%,不到一個月時間翻了三倍。11月21日,MSCI明晟公司宣布暫停納入,于是一日暴跌98%,投資人瘋狂跑路,從一只妖股變成了仙股。
在更遠之前,如2016年11月15日納入MSCI的恒騰網絡(0136.HK),在納入前三個月內市值膨脹接近70%,而納入當天(11月15日)當天高開高走,當日漲幅為29.29%。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只要是被納入MSCI指數的新興市場,當年的股市都會迎來一波上漲的行情。1994年MSCI指數納入印度指數,印度股市當年上漲35%,1996年MSCI指數納入中國臺灣指數和香港指數,二者股市當年漲幅分別達到48%和37%,1997年MSCI指數納入俄羅斯指數,俄羅斯股市上漲160%。
然后,就是港股通。
目前,包括A/H兩地上市的股票在內,港股通一共有477只標的,可以說是包含了港股中最優質的一批股票,類似于A股的滬深300,它雖然不是指數,但是對于港A兩地的股票來說,影響力卻不輸于MSCI指數。
2015年,A股大牛市啟動,短短幾個月上證指數從2400點左右上升到了5178點,證監會放開口子,支持基金和險資進入港股通,直接促成了恒生指數的瘋狂,短短一個月,恒生指數就以瘋狂的速度漲逾4000點,很多個股幾天就完成了A股幾個月的漲幅。
在“螳螂財經”統計,截止7月10日,港股通持股比例超過10%的有123只,超過30%的達到了18只,最高的是贛鋒鋰業,港股通持股比例達到了55%。
而這,僅僅是港股通的一個1.0版本。2020年,內地政府將向粵港澳大灣區提供融資總量3600億元,加大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支持力度,明確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等定位,這也有助于維持乃至提高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以小米(圖上)與美團(圖下)為例,2019年10月28日被納入港股通后,成交量顯著更為活躍,也都迎來股價拐點。再看密集程度,小米的港股通持股占比為10.29%,美團為4.97%,相對來看,小米的成交量顯著要活躍于美團,足以說明港股通對其成交量貢獻之大。
?
?
由此,推及到網易和京東,港股上市前期最直接受益的就是QDII港股基金,之后如果被納入港股通標的,那么港股通基金和滬港深基金也將受益,兩個公司股價也將獲得極大的底部支撐和助推。
小結
三大因素之下,港股(尤其是頭部科技股)的亢奮也在情理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納入港股通與納入指數不同,前者的決定權掌握在港交所與兩地證監會的手中。
早在6月22日,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就表示,香港早已經解決了二次上市的中概股納入港股通的議題,而內地監管機構也希望看到一些好公司會考慮在本地上市。目前,港交所正與內地交易所持續合作,以確保問題可大致解決,但目前難以預測納入港股通的時間表。
所以,對于“同股不同權”和“二次上市中概股”,甚至是正在觀望的中概股來說,納入恒指僅僅是一個開始,隨著互聯互通的深化,港股上市的一大波明星科技股仍然嗷嗷待哺,上攻勢頭強勁。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歡迎來到財經愛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請添加微信:tanglangcaijing01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阿里、小米、美团或将入恒指,但这还远远不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无性别服饰是趋势,但不该只停留在“中性”
- 下一篇: 百度智能云一周连签三个新基建大单,“非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