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转) 微软项目管理培训笔记(一)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就像一位講師所講的那樣,每個人去參加培訓都是帶著他自己的問題去的,因此我記錄的筆記大多是針對目前我面臨問題的。 微軟進行設計的一個好的方法:假如一個十二人的小組,全部拉到外面,比如三位成員一組分為四組,每組針對問題進行設計再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兩兩合并相近的設計,再進行討論協調……直到最后大家同意通過。這樣既可以發揮群體智慧,又充分調動了開發人員的積極性,由于是大家協調的結果,也比較容易實施。 微軟的“三駕馬車”——program manager、developer、tester。developer負責開發,tester負責測試,program manager只管事不管人,對developer和tester沒有人事上的管理權,但是必須要推動整個項目流程。program manager分為兩類,一類基本是由developer轉換而來,常常負責設計,一類是process pm,類似傳統意義上的項目經理,推動整個項目流程。program manager生成設計文檔,developer根據文檔做開發,tester根據文檔做相應的測試,凡是和設計文檔不一致的地方都當作是bug,在developer和tester之間出現的沖突和矛盾由program manager負責仲裁協調。微軟流程設計的作用就是用法治來代替人治,微軟把這種團隊結構當成“三權分立”,項目經理是立法權,開發人員是執行權,測試人員是監督權,在開發流程的不同階段不同的人起著主導作用。 在項目進度制定的評估上,先是項目經理進行總體評估,估計出大概的時間;然后由負責各個具體部分的開發人員估計各自每個功能需要的開發時間,并詳細記錄;各個開發組長、測試組長評估組員的開發時間,并進行協調匯總;項目經理評估從各個組長收集的時間和功能進度,并制定出進度表,設置里程碑。 微軟開發團隊的日常工作:開發人員上班第一件事是查看昨天Daily Build的結果,擔心由于自己代碼的check in而造成build broken。如果造成了build broken,則當天最緊急的任務就是修改代碼,使之能通過build,因為每天的工作都是建立在昨天的build版本上的。如果沒有出錯,則開發人員接著打開bug管理工具,查看指定給自己的bug,解決高優先度的bug或新功能,在本機上build和單元測試,如果可以則請開發組同事做code review,再check in 代碼,在bug管理工具中修改bug狀態。開發人員以一封daily report結束一天的工作,包括修改了哪些bug或添加了哪些新功能,哪些問題沒有解決等等。測試人員上班第一件事情是打開bug管理工具,看看指定給自己的bug,驗證已解決的bug。接著測試人員從發布服務器上去的當天的build版本,根據測試用例檢查當天的build,并在bug管理工具中登記新發現的bug,等待開發人員解決。下班前測試人員會發送當天或者一周的bug報告和測試用例報告。項目經理的工作是主持bug專家會診,更新項目計劃、日程表、產品規格書、風險控制列表,發送status report等等。 根據微軟開發團隊的日常工作,目前我們做的不足的地方有:daily build、unit test、code review以及daily report。在code review上,微軟有三種方式,一種是peer to peer,互看代碼;一種是group review,比如一個團隊每個禮拜三下午抽出兩個小時,一起通過幻燈片等方式瀏覽,另一種是從其他團隊或請第三方公司來做code review。本來公司是有daily report的,不僅下班后需要提交一天的工作報告,原本我還規定上班后半個小時內需要提交一份當天的工作計劃(模板固定),可惜是沒有能夠堅持下去,不少開發人員認為這是浪費時間,如果對于計劃性很強的開發人員來說,這項工作的確是浪費時間,但是對于大部分計劃性不強的開發人員,先把當天的計劃寫下來,便于提醒他當天需要完成哪些任務,不至于A事還沒做完,又去做做B事,導致每樣事情都完成一點點,卻沒有一樣能夠拿出手來。一位講師一句話說的非常好,他說其實微軟也沒什么,無非在一些細節和執行上做的非常好,我對這個觀點很贊同。其實上面的很多觀點我們都知道,但是細節上的處理和能否堅持下去就成了我們和微軟的區別。
PMO是project manager office(program manager office?),它的三類職責是識別和培養項目經理、為項目經理提供支持、管理項目經理。這對于國內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還是一個奢侈的機構。這個機構的出現主要是為了針對這類情況:一個公司里面同時進行了好多項目,某些項目經理有出色的技能,能夠讓項目順利進行,但是某些項目經理還缺乏一定的技能,不能保證項目的順利完成,因此就需要一個這樣的機構來為項目經理進行支持和管理,也能從公司內部發掘出適合做項目經理的人才。要注意的是PMO是為了增加價值而不是增加負擔,enough is enough,不要僅僅是為了一種形式而去做某樣事情。
怎樣才算一個好的項目經理?項目經理需要具體一系列的技能和應有的態度,技能是可以學的,但是態度很難教會。在優秀項目經理所具有的特征中,促進發展的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而我在這一點上還有欠缺。每位經理都可以讓事情開始,但是在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后,如何還能推動項目往前進,去克服困難,這個我還需要提高。
微軟在人員管理上是pay for performance,not pay for effect,這一點上我們公司的做法也是一致的。一些開發人員進公司后為了完成任務經常加班,看上去很努力很辛苦,可是事實上這是他應該做的,因為分配的任務如果給同級別其他人做肯定是工作時間內能解決的事情,由于自己能力方面的問題造成一些加班和辛苦,公司是沒有什么補貼的,要不會提倡了一種上班時間拖沓,把要做的事情留到下班后去做,獎勵努力而不重結果的文化。
微軟有一種卓有成效的“師傅”制度。因為直接請教上級會讓員工覺得不自在,擔心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會造成上級的壞印象,所以新員工進入公司后會分配一位師傅,新員工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請教。員工進入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后可以自愿申請成為“師傅”。師傅制度一來讓員工快速上手和熟悉工作環境,二來可以培養“師傅”的領導和影響他人的能力,給工作增加心得挑戰和活力,使之感覺受到重視,與眾不同,有成就感。
唐駿先生在最后講座上講到了目前中國IT企業成功需要的一些條件:1.機會 2.成功的商業模式 3.關系。另外好幾位講師都提到了中國IT企業成功所需要的一條,就是制訂標準。
最后簡單分享一下唐駿先生講的幾個有意思的案例,由于實際上的案例比較長,這里只是簡單寫出來,希望大家也能領會這些舉動背后的含義。
1.微軟公司的以人為本。微軟中國研究中心辦公樓的電梯有問題,六部電梯中只要有一部準備降到底樓,其他的就不會回落到底樓,結果早上上班高峰時大家都在樓下等電梯。微軟中國和物業協商無用,最后派幾位打掃衛生的阿姨每天早上上班的時候呆在電梯里當電梯小姐,只要電梯上去了就將電梯按回到1層,已緩解高峰狀態電梯緊張。
2.中秋基本所有公司都會給員工發月餅,但是微軟中國與眾不同的是只需要員工提供一個地址,公司會把月餅快遞過去,這樣員工就可以寄月餅回給父母等等。更不同的是,唐駿先生在月餅包裝里夾了一張賀卡,其中匯報了今年微軟中國取得的成就,感謝他(她)為微軟中國培養了這么一位優秀的員工。
3.微軟中國規定每若干時間要選一次優秀員工,每個部門只有幾個指標能能選自己部門的人,其他都需要選其他部門員工,這樣子最后優秀員工肯定是那些做人好,會幫助其他人的員工。然后微軟中國規定所有的晉升者都必須是優秀員工,因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然要會做人,要善于幫助別人,這樣由于晉升者必須是優秀員工,一方面可以幫助實現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就在公司內部倡導了一種互相幫助的企業文化,使各部門相互合作。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 為你收集整理的(转) 微软项目管理培训笔记(一) 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如果覺得生活随笔 網站內容還不錯,歡迎將生活随笔 推薦給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