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名人复活?疯狂的AI时代,人类竟要靠IA实现“永生”
導讀:隨著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現在即使遠隔重洋、相隔天南地北,通過一個小小的屏幕,就可以與親友們相見、通話。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你可以設想,用你的智能手機和你的曾祖母對話。
曾祖母不是早就離世了嗎?沒錯。但是她有一個“替身”還在這個世界上,有個“機身”而非“肉身”。
作者:韓德爾·瓊斯(Handel Jones)、 張臣雄 等
本文摘編自《人工智能+:AI與IA如何重塑未來》,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01
你打開了你的智能手機,手機上列出一系列APP,上面都是已經離世的親人或者著名大人物。你按了一下你的曾祖母的頭像,她的頭像馬上就跳到屏幕上。你跟她說:“您好!”她就用她的熟悉的聲音回答你:“你好,見到你很高興”,然后你們之間就可以開始對話了。
在傾談過程中,她會時而大笑、時而沉默,還會諄諄教導你做人的道理、為你解答你心里的困惑。這不就是你過去記得的曾祖母嗎?
如果你要遇到30歲時年輕的曾祖母,你只需在手機上設定一個“30”,或者你想遇到80歲時的曾祖母,那么設定一個“80”,跳到屏幕上的活靈活現的曾祖母就是80歲時的曾祖母,面貌完全與真實的人一模一樣。
你是不是正在學習“相對論”,想請教一下愛因斯坦本人?這個也沒有問題。你按一下你的手機上的愛因斯坦的APP,愛因斯坦就出來了。
你可以問他所有的關于相對論的問題,他都可以逐一詳細地回答你。你甚至可以直接用中文跟他對話,愛因斯坦居然聽得懂中文,而且講得也非常流利!在這個APP里的這位就是愛因斯坦的“虛擬分身”!
02
隨著“虛擬分身”技術的出現,我們逐漸邁入了IA——“增強智能”的時代。“虛擬分身”正在慢慢進化,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成為人類離不開的第二個大腦。
這個大腦可以與其用戶相匹配,可以根據這個用戶的需求、想法、愛好、行為等作出響應,而且可以不斷進行學習,越學越像用戶本人。在開始階段,這是一個高級的“智能終端”,最后,這個智能終端就變成了一個完全的“虛擬分身”,真的成為這個用戶的“替身”。
“虛擬分身”的應用場景并不是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里講述的故事,而就在一些科學家的實驗室里。在不遠的將來,這個APP就將達到大眾普及的程度。要做出這樣的人類的“替身”或者“雙胞胎”,要使用很多新的科技,其中一個就是叫“人生全記錄”。
這個想法最初是美國微軟公司的首席研究員高登·貝爾(Gorden Bell)提出的,他負責了一個叫“我的人生比特”的項目,把一個人的一生用數字形式全部記錄下來。
為了做成一個你的“替身”,你需要持續地把你的生命歷程建立成數字日記或是電子記憶。要做這件事并不困難,因為現在的存儲器的價格已經再便宜不過了。
上世紀90年代個人電腦剛剛開始流行的時候,硬盤的存儲量只有10MB或者20MB,而今天的電腦所帶的幾百GB的硬盤已經非常普遍,就是說價格更低,但容量增長了上萬倍。
到了2020年,1TB(1000GB)的容量大概只要花上一杯咖啡的錢,而且可能可以放在你的手機里。到時候不到100元可以讓你購買幾百TB的儲存空間,這個大小足以塞進幾萬小時的視頻和幾千萬張照片。而且當硬盤的容量不夠時,還可以通過“云存儲”進一步擴展容量,把存儲帶到了云端。
有了這樣的存儲量,我們就可以把個人所有的視頻、電子郵件、微信等的聊天記錄、各種文件、照片、錄音,甚至于把個人的體溫、血壓、睡眠狀況、吃的食物等等全部記錄下來,成為一種“人生全紀錄”。
03
為了把一個人的人生記錄做得完善,需要在你出生后不久,就在你的頭頸上套一個微型攝像頭,把你周圍遇到的人與事全部記錄下來,伴隨你的長大。
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也可以把許多微型而不起眼的攝影頭、麥克風、位置跟蹤器和其他傳感器配戴在你的襯衫鈕扣、掛件、領帶夾、袖扣、胸針、表帶、手鐲、帽緣、眼鏡框和耳環上。更先進的傳感器甚至可以植入你的身體。
最新研制的“智能眼鏡”其實已經包括了這部分功能:它能每隔30秒拍攝一幅照片,你戴了這幅眼鏡,就把你每天看得到的、聽得到的全部都記錄下來了。
人們每天都會失去一點記憶。留在人腦中的記憶也會慢慢改變和融并,而且這些記憶都是主觀的、零散的、帶有感情色彩的。而電子記憶不會。這種“電子記憶”是一種完全客觀的記憶。電子記憶不會忘掉任何事,它完全掌握你所做過的所有事。
電子記憶用到了兩項目前最熱門的技術:帶人工智能的云技術,以及“大數據”。云計算和云存儲把你的信息從智能終端(最低級別的“虛擬分身”)上解放出來。你走到哪,電子記憶就跟到哪,任何智能終端都可以用來進行存取,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
同時,你擁有的每個智能終端也都是“云”的一部分。云計算和云存儲將帶來一個單一且高度集成的電子記憶體驗。所有的智能終端都會成為從電子記憶中進行回想時的存取點,而所有的智能終端也會成為電子記憶的信息來源,幫你錄下所有的體驗。
因為應用了人工智能,這些記憶將會根據你的愛好和習慣在云端為你進行分類、歸納和整理,并變成你的寶貴的人生經驗。
04
這些記錄下來的電子記憶成為一種個人“大數據”。
通過“大數據”技術和強大的人工智能軟件、圖像處理軟件,搜索、篩選任何你曾擁有過的知識、任何你曾進行過的對話片斷、任何你曾瞄過一眼的文件、任何你收發的郵件和微信、任何你閱讀過的書、任何你曾造訪過的地方、任何你曾遇過的人,對這些個人大數據進行分析,就可以綜合出關于這個人的特質、性格、長相、行為、愛好、習慣、生活方式、情緒反應模式等等,從而相當于提取出這個人的“精神”和“靈魂”。
再用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把這些“精神”和“靈魂”灌到智能手機里,塑造成一個動態的、有一定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虛擬分身”。
使用這些“大數據”,你可以在死后仍留下一個虛擬的“你”。達芬奇、莎士比亞、莫扎特、愛迪生和愛因斯坦都已經不在世上,但是他們的想法、作為和特質成就了某種不朽。
你可能做不到像他們那樣偉大,但是你的電子記憶,以及埋藏其中的想法、特質及模式,將能夠通過“虛擬分身”具體表現出來,成為一個合成出來的你的“替身”,留傳給后代,讓未來的下一代的人能與之交談與了解。
這些大數據一經輸入到智能終端或上載到云端平臺后,無論你有空沒空、心情好壞、是生是死,另一個“你”都可以成為生存的延續方式;而且后人也不必再去墓碑前拜祭悼念,隨時按個APP、打個“用戶名”和密碼便可以馬上和“你”來個視頻對話。這就成為“虛擬的永生”。
小說家羅莉·法蘭柯在2012年寫過一部題為“愛的APP” 的小說,是一部在生死與虛擬想像疆界穿梭的反轉情書,講的就是主人公無法自拔地與往生的外婆通信聊天的故事。里面有一段詩:
電腦萬能?
當逝者在虛擬空間重生,
生者得到如上天賜予的安慰,
這世界即將失控……
空虛而瘋狂的人們成天坐在電腦前面,
只為了溝通與連結;
然而,當悲傷、挫折、憤怒、哀痛來襲,
虛擬世界能讓亡者重生,讓失物歸還,
我們是減輕了苦痛,
還是終將喪失面對苦痛的能力,停止成長?
這位作家想象到了:如果一部智能終端,真的變成了“虛擬的永生”、成為一個用戶的“替身”和“雙胞胎”,也有可能會帶來負面的效果。
人的記憶雖然不斷會忘卻,但是人往往是把不高興的、痛苦的、負面的、感覺不舒服的人與事忘掉,從而使人感到愉悅和快樂。而把所有事情點滴不漏記下來,這樣的電子記憶到底會不會對人的情緒和心理有一定影響呢?或者讓人工智能算法來自動丟棄這些負面的記憶?
但是,毫無疑問,這樣的“虛擬分身”會改變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式。如果真做得好的話,它會解放我們的創造力,改善我們的身心健康。它會改變我們和在世或已逝的摯愛之間的親密關系,有可能大大擴大人類溝通的范圍和維度。
這將是一場翻天覆地的創新:一個“虛擬分身”形成了一種“虛擬的永生”。
本文摘編自《人工智能+:AI與IA如何重塑未來》,經出版方授權發布。
延伸閱讀《人工智能+:AI與IA如何重塑未來》
點擊上圖了解及購買
轉載請聯系微信:togo-maruko
推薦語:擁抱人工智能時代必讀之作,引爆人機共生新生態。企業如何在行業領先,普通從業者如何不被淘汰?
據統計,99%的大咖都完成了這個神操作
▼
更多精彩
在公眾號后臺對話框輸入以下關鍵詞
查看更多優質內容!
PPT?|?報告?|?讀書?|?書單
Python?|?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神經網絡
區塊鏈?|?揭秘?|?干貨?|?數學
猜你想看
干貨:手把手教你用Python讀寫CSV、JSON、Excel及解析HTML
干貨請收好:終于有人把用戶畫像的流程、方法講明白了
那個陪你聊微信、發自拍的妹子,可能不是人
從AI到IA,你愿意買一個機器人伴侶同居嗎?
Q:?你想擁有這樣的替身嗎?
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覺得不錯,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轉載 / 投稿請聯系: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請在后臺點擊“歷史文章”查看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长生不死、名人复活?疯狂的AI时代,人类竟要靠IA实现“永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从单体到Flink:一文读懂数据架构的演
- 下一篇: “年薪25万只是白菜价”已成过去式,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