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刘积仁:软件已从高科技领域变成大众消费品
----2008.12.11??來自:IT時代周刊
首先,我們到了一個軟件無所不在的時代。10年間,軟件已經從過去高科技學術的領域變成一個大眾消費品,而且軟件的量和更新的速度也在發生不斷的變化。
劉積仁--1955年8月生于遼寧丹東。1980年東北大學電子系計算機軟件專業畢業,1982年獲得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87年成為中國第一個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1988年被破格提拔為教授,現為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并兼任東北大學副校長,計算機軟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東北大學軟件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及亞太經合組織工商理事會中國代表。
軟件企業所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我們到了一個軟件無所不在的時代。10年間,軟件已經從過去高科技學術的領域變成一個大眾消費品,而且軟件的量和更新的速度也在發生不斷的變化。
其次,由于軟件的不斷更新,所有公司都面對著來自速度、成本和創新等各個方面的競爭壓力,這種壓力導致了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重組,也導致了那些認為本應只有在發達國家才有的產業,現已在全球展開。
第三,近年來,人才發生了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軟件工程師來自于發展中國家。比如,IBM公司的很多員工就來自中國和印度。
最后還有一個變化,就是軟件在走向消費品的時候,消費的國家也發生著變化。因此,可以說,正是因為時代的轉變,導致了整個軟件和服務產業也必須面對一個新的時代,無論從整個產業的格局、分工、人力資源,還是競爭能力等,都需要有一個重新的定義。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一直在談創新。在這里,我先從創新的誤區談起。
軟件發展的過程當中,10多年來不斷談創新,可事實卻是我們自己真正創造出來的東西——即能夠讓世界矚目的創新成果并不太多,但我們為了這兩個字,奮斗的時間卻不短。
我通過自己的經驗體會到,創新本應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由于許多企業走入了誤區,創新到最后反而成了導致自己失敗的“病毒”,在一個企業最弱的時候,在最需要學習生存的時候,因為追求創新反而使自己的競爭能力下降了。
因此,創新帶來的是收獲還是失誤,這是需要大家正確認識的事情。首先,一個企業管理者不能覺得不談創新就沒“面子”,不要將創新只停留在口號上,而應將其落在創造市場價值上來;其次,不能單純地理解創新就是有先進的技術,卻忽略了商業上所講的“系統價值”,要知道,技術本身所體現出的商業價值只是這個“系統價值”中的一部分;第三,我們中國企業總愛說“自主創新”,事實上當今時代的重要特征,是通過合作創新、開放創新、聯合創新來回避風險。因此,我們認為的自主創新,如果到最后僅僅付出的是代價而得不到回報,那么對我們所有正在成長的企業而言,這就意味著風險。
而就技術創新而言,因為技術折舊周期不斷在縮短,全世界無論多強大的公司現在都已承受不起越來越高昂的研發經費。這點對我們而言恰恰是個機會,中國企業如果能利用自身優勢以同樣的創新能力進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創新,那么,就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世界中去。
目前,創新正如經濟一樣,逐漸走向全球化,而這個過程當中有兩個顯著特點:一就是開放性,二就是協作性。
所謂開放性,就是你自己擁有技術,當你做得很大的時候,你完全可以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更好地整合;所謂協作性,就是指做任何事情,你最好通過合作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僅僅通過創新來完成整個環節。國際化體現的是你與全世界的對手進行競爭。就協作性這個問題,我想多談一下。
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國際化問題,在我看來,既不是技術,也不是語言,而首先是一個品牌的問題,其次就是品牌后面的信譽問題。
我認為,國際化本身不是一個通用的行為,每個企業對國際化都有自己的定義。我們現在面對的挑戰,第一個是中國市場已成為國際化市場的一部分,國際大公司在中國市場能得到確認。但同時,如果你做得到,即使你不能夠“走出去”,在中國也可以被人家認可為你是一個國際化的公司。
第二個面對的挑戰就是走出國門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挑戰并不僅來自語言,更多的是文化的融合。經驗告訴我,只有了解并理解了人家的文化,找到與自身文化的契合點之后,才能真正地去做品牌并贏得信譽。
最后,我再強調一下,中國要想成為一個軟件強國,我們需要耐心,需要挑戰,需要不斷完善自己。因此,我想說的是,中國企業不光要務實,更要扎實,在國際這樣一個熱鬧的舞臺上,要認真演好最普通的角色,這樣你才有機會從普通變偉大,用你的耐心成就卓越,用你的細節實現遠大理想。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goodyao/articles/1352707.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东软刘积仁:软件已从高科技领域变成大众消费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终于有人把「同侪效应」讲明白了
- 下一篇: Composite UI Appl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