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的化学奖又发给了生物
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3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45分),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Frances H. Arnoid因研究酶的定向功能改造而分享一半獎金;
George P. Smith 和Sir Gregory P. Winter****噬菌體展示技術基于的抗體改進而共享另一半獎金。
從1901年至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歷年獲獎數據概覽見下圖所示,繪制方法見:network3D: 交互式桑基圖。
注:L40: Age<=40; L50: 40<Age<=50; M70: Age>70
諾貝爾化學獎自1901年首次頒獎至2018年,共頒發了110次,總計獲獎者181位。其中有63項是個人單獨獲得,23項是兩人共享,24項是三人共享。女性獲獎者共5位,男性獲獎者共176位。化學獎單人獲得率遠高于生理學獎(盡管頒發給生物領域的化學獎拉低了這一比例)。
歷年來諾貝兒化學獎獲得者的出生地區分布和工作單位分布,如下面動圖所示:
化學獎得住主要來自美英德3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其次是日本和以色列。中國本土尚未有獲得者。但有兩位出生于中國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家,錢永健(中國臺灣)和Ei-ichi Negishi(中國長春)。
由于諾貝爾化學獎被多次頒發給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物理等領域,因此人們調侃地還給他起了個親切的名字“諾貝爾理綜獎”,真的是很“不務正業”了。
化學的五個二級學科里,高分子和生物化學占到諾貝爾化學獎的1/3。居然這么多!這就來看看有哪些典型的走錯家門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早在1902年第二屆諾獎上,化學獎便頒給了生物學領域的研究。
1902年,Hermann Emil Fischer因對糖和嘌呤的合成研究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他的研究領域集中在對有機化學中那些與人類生活、生命有密切關系的有機物質的探索,為現代蛋自質和核酸的研究奠定了一個重要的基礎。
自此之后,又出現了很多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化學家,在此不得不提到的一位是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Sanger。
1958年,為表彰Frederick Sanger在對蛋白質結構組成的研究,特別是對胰島素的研究領域的貢獻,而授予諾貝爾化學獎。此后,Sanger提出快速測定脫氧核糖核酸(D N A )序列的技術**“雙脫氧終止法”、即雙脫氧核苷酸鏈中止法,又稱“Sanger測序”,于1980年與另外兩名科學家Walter Gilbert和Paul Berg共享198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其中Paul Berg于1971年在實驗室中構筑了第一個重組的DNA分子,這意味著生物體的遺傳性狀可以人為地改造;Walter Gilbert運用桑格直讀法原理,獨立地提出更簡便的測定核苷酸順序的方法——化學降解法。用化學反應將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長度的核苷酸片斷,它們的一端相同,并標有放射性同位素,測定各片斷的長度和另一端最后一個核苷酸,就能決定DNA相應位置上的排列順序。測序發展史:150年的風雨歷程(點擊藍字可閱讀,里面涉及多個諾獎獲得者)。**
還有一些化學家的研究成果極大地改進了生物實驗工具:
John B. Fenn, Koichi Tanaka和Kurt Wüthrich三人發展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鑒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軟解析電離法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質譜分析(前兩位),利用核磁共振譜學來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后一位),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Osamu Shimomura, Martin Chalfie和Roger Y. Tsien三人共同發現和改造了綠色熒光蛋白(GFP),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Osamu Shimomura在1962年,從一種水母中發現了熒光蛋白,被譽為生物發光研究第一人,2001年退休后,他繼續做研究,把家里的地下室作為“光蛋白實驗室”,年逾80歲的他,還用家庭地址發表文章。Martin Chalfie獲獎的主要貢獻在于向人們展示了綠色熒光蛋白作為發光的遺傳標簽的作用,這一技術被廣泛運用于生理學和醫學等領域。Roger Y. Tsien,錢永健,祖籍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1994年起,錢永健開始研究GFP,改進GFP的發光強度,發光顏色(發明變種,多種不同顏色),發明更多應用方法,闡明發光原理。這一技術是高通測序技術中熒光法的基礎。測序發展史:150年的風雨歷程(點擊藍字可閱讀,里面涉及多個諾獎獲得者)。
當然也有新的文章,Cell:熒光標記out了,AI不用“侵入”也能識別細胞死活和類型。
Eric Betzig, Stefan W. Hell 和 William E. Moerner 三人在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雖然研究理論屬于物理領域,但是其研究成果卻能給生命科學的研究帶來巨大的改變。超高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光學成像中長期存在的衍射極限,將熒光顯微成像的分辨率帶入到“納米時代”,可以非常清楚地呈現了細胞骨架的細節。
除了“走偏”到生物或者物理領域,還有“涉足”農學領域的化學家
芬蘭科學家Artturi Ilmari Virtanen,對農業和營養化學的研究發明,特別是提出了飼料儲藏方法,獲1945年諾貝爾化學獎。
《萬物簡史》中,提到過這么兩件有趣的事: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特別瞧不上化學家,當他的妻子離他而去嫁給了一個化學家時,他驚訝地難以置信,對朋友說“她要是嫁個斗牛士,我還能理解,可是嫁個化學家……”;盧瑟福同樣有這樣的想法,他認為“科學要么是物理學,要么是集郵”,后來盧瑟福獲得了19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現在你還敢瞧不上化學家?他們可是上能研究物理生物領域中高大上的問題,下能研究接地氣并惠及人類生活、改善環境等問題,正因為化學這門學科的多領域交叉性,才使得諾貝爾化學獎這么豐富多彩。
我想說,科研無地界!各領域的科學家們攜手努力,共創人類未來美好生活啊~
精彩回看:2018美日科學家因免疫治療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動圖展示歷年生理學獎
系列教程
-
生物信息之程序學習
-
關于編程學習的一些思考
-
該如何自學入門生物信息學
-
如何優雅的提問
-
生信寶典視頻教程
-
好色之旅-畫圖三字經
-
轉錄組分析的正確姿勢
-
生信的系列教程
-
生信的系列書籍
-
文章用圖的修改和排版 (1)
-
文章用圖的修改和排版 (2)
-
簡單強大的在線繪圖
-
簡單強大的在線繪圖-升級版
-
論文圖表基本規范
-
學術圖表的基本配色方法
-
數據可視化基本套路總結
-
英語寫作常見錯誤總結和學習視頻
-
教育部推出首批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
你該知道的雜志分區和影響因子及最新表格下載
-
你和PPT高手之間,就只差一個iSlide
-
推薦 3 個超贊的 EXCEL 插件,讓你 5 分鐘從小白變大神
-
史上最全的圖表色彩運用原理
-
生信寶典一周年福利第一波 - 電子書贈送
-
測序發展史:150年的風雨歷程
-
生信老司機以中心法則為主線講解組學技術的應用和生信分析心得
文獻精讀
-
腫瘤化療無效是對預先存在的突變的選擇還是誘發新突變,Cell給你答案
-
“人雞胚胎”破解生命起源奧秘,百年來首次證實“組織者”存在于人體 |《Nature》發表重磅論文
-
被高中生物騙了這么多年,原來人體內細胞的DNA是有不同的?
-
周琪院士正面回應:60萬一針有用嗎?(干細胞治療)
-
CRISPR-CAS9發展歷程小記
-
一場大病引起的諾貝爾2017年生理學獎角逐
-
Science搞反狗腦 - 人腦和狗腦一樣?
-
一篇壓根不存在的文獻被引用400次?!揭開” 幽靈文獻” 的真面目
-
基于人工智能的文獻檢索,導師查找,更聰明
-
GeenMedical:文獻查詢、篩選、引用排序、相似文獻、全文下載、雜志分區、影響因子、結果導出、雜志評述、直接投稿,一站服務
-
YANDEX搜索,不翻墻穩定使用近谷歌搜索
-
Nature我的研究對后人毫無用途:21%的學術論文自發布后從未被引用
-
SCI-HUB鏡像, SSH隧道訪問學校內網
-
為了速成生物學,一位程序員探索了”爆款”基因背后的秘密
-
Nature邀請6位專家為您支招如何寫出一流論文?
-
Cell:熒光標記out了,AI不用“侵入”也能識別細胞死活和類型
-
如果你經常用PubMed,那么這個插件將非常好用!
-
生物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數字概念,多少,多大,多快
-
王秀杰研究組合作發現m6A修飾在小腦發育中的新功能 (附2018上半年m6A研究文章和點評)
-
把人類寶寶和黑猩猩幼崽一起養大,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結局可能是有些出乎意料的~~
-
你體內的細胞“成精了”?居然還互相看對了眼?
-
父愛無言!科學家首次發現來自爸爸的基因,可以通過胎兒來控制媽媽對寶寶的愛
-
餓死癌細胞?還是先看看腫瘤中的異常代謝的特征分析和背后的遺傳與環境互作吧!
更多閱讀
畫圖三字經生信視頻生信系列教程
心得體會癌癥數據庫LinuxPython
高通量分析在線畫圖測序歷史超級增強子
培訓視頻PPTEXCEL文章寫作ggplot2
海哥組學可視化套路基因組瀏覽器
色彩搭配圖形排版互作網絡
后臺回復“生信寶典福利第一波”獲取教程合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不务正业”的化学奖又发给了生物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部分植物基因组数据库汇总
- 下一篇: 高通量数据中批次效应的鉴定和处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