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黄河“铁牛”已出土31年,为何露天摆放不保护?专家:谁敢动它?
最能夠見證過去那些輝煌文明和歷史的,莫過于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了,而在山西省永濟市附近,就有一處著名的名勝之地,那就是佇立在蒲津渡口的黃河開元鐵牛。
在四尊鐵牛靜靜地放置在露天看臺上,讓游客參觀觀摩。開元鐵牛的來歷,可是一點都不小,在歷史書上便有記載。
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為了穩固蒲津浮橋,而從而為此秦晉兩地的交通,從而專門建立四尊鐵牛放置在浮橋的四個角。為什么要塑造成牛的樣子呢?《易經》認為:“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因此古人也認為牛這種動物,也能夠有效地鎮壓住洪水的爆發,因此它也就被指導科成為了一個具有實際功能的藝術品。這些鐵牛亮眼圓睜,呈現出負重狀,形象逼真,而牛尾后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于拴連橋索,高1.5米,肩寬0.6米。其重量加上下面的底盤和鐵柱,重大約40噸左右。
蒲津浮橋一直存在到了元代末期,最終因為年久失修而毀壞,然而鐵牛卻依然頑強屹立在這里,而隨著黃河改道,他們也逐漸被泥沙埋沒。等到20世紀40年代,河水從蒲州西城墻流過的時候,人們下水還能夠摸到鐵牛的牛角,有的行船,還會出現被鐵牛掛傷船底的情況。不過到了50年代,因為三門峽庫區蓄洪,河床淤積加上河水西移動,因此開元鐵牛已經被深埋在黃河水面下2米多深的河灘里面了。
但是黃河鐵牛的故事,卻一直在當地傳播著,等到了1989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縣政府的支持下,經過半年多的勘探,總算具體摸清楚開元鐵牛的位置,但是如何將其弄上來呢?要知道這可是四十多噸中的大家伙,而且河水過淺,承載不起過大噸位的吊船。保護工作因此也是步履艱難,最終山西省文物局想到了一個方法:就地提升。將鐵牛的高度從原地提升12.8米,并且建造平臺,提供鐵牛擺放,這樣一來就可以啦!
然而實施這個方法,也是困難重重,包括填河造陸需要動用多少力量,用什么樣的工具提升,如何制作鐵牛底架,又怎么防止已經生銹易斷的鐵牛減少損害。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但是經過數個月的努力,鐵牛總算成功地脫離了黃河水,再次得以重見天日,這里也就地建設成為了景點并且存在31年,一直今天。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動用了這么大的功夫,為何還是選擇將其露天放置而不進行保護呢?
事實上,山西省文物局考古研究專家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他認為,保護鐵質文物是世界性的難題,尤其是運輸這一塊,鐵牛的體積是世界罕見的,再次搬移也很有可能出現損壞,誰又敢去動他?因此保留原狀是最好的辦法,而且工作人員也在鐵牛表面進行除銹處理,并且涂上防銹漆層,也無需擔心風吹雨打的問題了。畢竟鐵牛能夠在水中浸泡這么多年,有著1千多年的歲月都沒有事,也能夠說明它質量的堅韌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黄河“铁牛”已出土31年,为何露天摆放不保护?专家:谁敢动它?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Linux 进程管理器 supervix
- 下一篇: App开发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