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竟然还想轰炸苏联,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之前,歐洲的格局就已經出現了十分深刻的變化,其中尤其以蘇聯的快速崛起最為引人注目。
上圖——蘇聯鈔票上的圖案
龐大的沙俄帝國在革命之后,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種全新的政治形式與歐洲老牌國家的資本主義完全不同,這引起了他們的高度警覺。
因此雖然德國在希特勒上臺之后取得了高速的發展,而且他的勃勃野心也在一系列的外交行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西方的部分國家依然將蘇聯視為他們最大的潛在敵人,而非希特勒統治的德國。
而且蘇聯和德國還簽署了一份互不侵犯的條約,這讓英國等國家對于蘇聯的態度更加懷疑。在二戰開戰之后,英國人甚至懷疑蘇聯會對德國進行物資支持。
雖然在蘇德戰爭發生之后,蘇聯和英國理應成為盟友,但是英國人依然策劃了針對蘇聯的空襲,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圖——高加索地區的油田
一、英國謀劃第一次空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雖然距離一戰結束并沒有過去太長的時間,但是戰爭的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戰中那種絞肉機式的陣地戰已經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德國高機動性的閃電戰以及蘇聯的大縱深進攻戰術。
這些戰術讓裝甲部隊不再擔任步兵的掩體,轉而承擔主要的攻堅任務,這對于人類戰爭史來說是一次重要的革新。
上圖——德軍坦克模型
上圖——快速推進的德軍士兵
參戰各國因此十分重視裝甲部隊的使用,想要讓這些機動化部隊發揮最大的戰斗力,除了要有充足的武器儲備之外,燃油的供給也是一個重要的條件。
發動二戰的德國是一個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尤其在石油方面,他們更是完全仰仗進口,這也是他們的軟肋所在。
上圖——英國首相丘吉爾
在二戰初期,德國在歐洲戰場上勢如破竹,除了孤懸海外的英國還在頑強抵抗外,西歐的大多數土地都已經被德國人攻占。
英國人對于德國人的進攻態勢十分狐疑,他們認為德國的燃油儲備應該無力支持這種大規模的戰事。
丘吉爾等人聯想到蘇聯和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認為蘇聯一定在背后給予了德國不小的支持,因此他們決定轟炸蘇聯最重要的石油產地——高加索地區,借此切斷德國的石油供給線。
于是在1941年的時候,蘇聯高加索地區的上空出現了多架英國偵察機的身影,幾次飛行之后,它們將蘇聯油田的大致分布描繪了下來,英國人也開始著手策劃之后的空襲。
他們將國內的轟炸機秘密轉運到了中東地區,打算從伊拉克等地的機場起飛,實行轟炸計劃。
上圖——英國蚊式戰斗轟炸機
不過此時丘吉爾卻得到了一個重要的消息,那就是希特勒打算暫時放松對于英國的進攻,轉而同蘇聯開戰,這就意味著蘇聯這一英國的假想敵馬上就會變成自己的盟友,英國軍方立即中止了對于高加索地區的轟炸計劃。
二、英國重啟高加索轟炸計劃
在1941年6月的時候,德國突然單方面撕毀了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這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丘吉爾此時也終于確認了蘇聯的盟友身份,并積極和斯大林取得聯系。
在蘇德戰爭初期,由于蘇聯完全沒有做好德軍入侵的準備,因此他們在西線戰場上被德軍打得潰不成軍,幾十萬紅軍戰士成為了德軍的俘虜,德國人的軍隊直逼莫斯科,在天氣好的時候,他們甚至能夠看到克里姆林宮的塔尖。
上圖——被俘的紅軍戰士
蘇聯的糟糕情況讓丘吉爾坐臥不安,雖然此時德國軍隊還沒有攻打高加索地區,但是他們的南線部隊距離高加索已經只有幾天的路程了。
而且他完全看不到蘇聯有抵抗德軍入侵的能力,他知道一旦希特勒占據了高加索,那么他的機械化軍隊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燃油供給,這會讓他們的閃電戰變得不可阻擋。到時候不但蘇聯可能淪陷,英國也絕對沒有抵抗的可能。
在經過權衡之后,丘吉爾認為與其讓高加索地區的油田落入德國人之手,不如在德軍打到之前先摧毀它。
上圖——蘇聯領導人斯大林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丘吉爾采取了兩方面的努力。首先是在軍事方面,丘吉爾繼續增加英軍在中東地區的兵力,增派了更多的轟炸機分隊,時刻準備對高加索地區進行轟炸。
另一方面,他也積極和斯大林取得聯系,希望其能夠讓蘇軍在德軍入侵高加索地區之前自己將油田炸毀,并向其陳述了這樣做的原因。
不過在斯大林看來,丘吉爾的要求無疑是無理取鬧,因此斯大林一再宣稱"高加索沒有戰爭,戰爭在烏克蘭!",并回絕了丘吉爾的請求。
上圖——防守高加索地區的蘇聯紅軍
丘吉爾見斯大林態度強硬,便提出如果蘇聯方面能夠自己炸毀油田的話,英國將會為蘇聯提供一筆數目可觀的賠償。在最早的方案中,英國將會為蘇聯提供他們所需的重型機械設備和石油。
在遭到拒絕之后,英國方面又提出可以給蘇聯一億英鎊來購買石油,不過斯大林依然不為所動。
上圖——石油是推動戰爭機器的重要資源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方面堅定了轟炸高加索的決心。他們在經過商討后一致認為,想要轟炸高加索地區,最好的時機應該是德軍剛剛接管油田的混亂時期。
而且高加索地區的大多數油田都處在海平面之下,如果他們能夠在空襲中炸毀海邊的部分設施,那么海水就會灌入油田,達到摧毀生產的目的。
在確定了轟炸時機和轟炸目標之后,英國人便開始等待德國人入侵高加索,但是在這個時候蘇德戰爭的走向再次發生了變化,這讓英軍的空襲計劃再次陷入了無限期待機之中。
三、高加索轟炸計劃的后續影響
在蘇德戰爭進入1942年的時候,蘇德雙方開始在正面戰場上陷入僵持狀態,不過德軍依然占有全面的主動權。
不過和丘吉爾的預計不同,雖然德軍的南線主力已經奪下了高加索地區的阿爾馬雅爾和麥科普等地,但是他們卻沒有進一步向前推進,更沒有占領油田,而是將全部的主力調集到了斯大林格勒,與蘇軍展開了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上圖——斯大林格勒戰役戰場
在看到德軍的進攻動向之后,丘吉爾對于高加索地區的態度出現了轉變,他認為希特勒不會派主力攻擊高加索,因此通過地面戰斗是很有可能保住這個戰略要地的。
此時他也知道蘇聯在兵力上已經捉襟見肘,為此他聯系了斯大林,提出英國可以派出在中東地區駐扎的英軍前往高加索,協助蘇聯紅軍一同守衛油田。
不過斯大林對于西方國家一直不是十分信任,他并沒有接受丘吉爾的援助提議,還聲稱英國在中東地區的增兵是另有所圖,并將德國入侵蘇聯的原因歸結到英軍頭上,認為希特勒是想解除高加索地區的潛在威脅,這讓丘吉爾大為光火,公開批評蘇聯政府:
有著這樣一種背景的政府(蘇聯)竟然指責我們試圖靠著他們的血本,在伊朗爭取利益,這真讓我感到寒心。
斯大林和丘吉爾的互相指責讓兩國的關系變得十分微妙,英軍也一直沒有放棄在必要時刻轟炸高加索的可能。
不過之后斯大林格勒的戰事消耗了東線德軍的全部精力,德軍在正面戰場上損失慘重,這讓他們無力分兵進攻高加索油田,因此英國的空襲計劃也沒有最終實施。但英國和蘇聯的緊張關系一直到冷戰時期都沒有緩解,這對于世界政局的走向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上圖——二戰盟軍各國首腦
四、結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聯在西方國家的心目中一直都是潛在的敵人,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懼怕蘇聯甚至超過了德國。而且蘇聯和德國當時還是盟友關系,英國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制定襲擊蘇聯的計劃還是情有可原的。
但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后,由于英國首相丘吉爾對于蘇聯的戰斗力存在懷疑,他十分擔心德國會從蘇聯手中奪取重要的石油產地高加索地區,為了不讓德國人得到石油來源,他決定不顧斯大林的反對轟炸高加索地區,與德軍玉石俱焚。
上圖——一心維護英國利益的丘吉爾
不過好在希特勒將全部精力放在了斯大林格勒的攻防之上,這讓蘇聯保住了高加索地區,最終英軍也沒有轟炸盟國。
但是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英蘇兩國領導人之間是存在較多誤會的,這應該是源于意識形態不同而造成的隔閡。
雖然丘吉爾的決定可以理解,但是這種不顧盟友利益的做法未免有些過于偏執。而斯大林將自己的疏于防范怪罪在盟友的頭上也是十分過分的。
這些不快讓蘇聯和英國的關系十分緊張,即使在二戰結束之后也沒有緩和,這也間接造成了冷戰局面的形成,而這顯然是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發展的。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竟然还想轰炸苏联,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C#语言基础
- 下一篇: Linux 进程管理器 superv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