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何被称为千古奇文?
《出師表》是中國歷史上以臣下的身份上給皇帝的表文中影響最深遠、思想最深刻、辭藻最華麗、意義最奇特的一篇表文,堪稱中國歷史上的千古奇文毫不為過。
《出師表》的作者是諸葛亮,如果我問你:中國歷史上最忠誠、最正直、最無私、最偉大的權臣是誰?你一定會想到諸葛亮,雖然權臣很多,比如管仲、霍光、張居正,但能被稱為最忠誠、最正直、最無私、最偉大的權臣,除了周公,就只有諸葛亮了。
如果你讀過屈原的《離騷》、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這些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悲情英雄,之所以能讓后人千古傳誦,就在于他們的人格魅力、忠心忠誠,和一心為國的赤膽孤心。
中國歷史向來是一個同情弱者、弘揚正氣、宣傳忠君、推崇愛國的社會,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名義上的二把手和實際上的一把手,在為了報答舊主、追求理想,以一州之力北伐曹操九州之力,以偏安一隅對抗居華夏中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并不惜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地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而作出的這一篇《出師表》,的確算得上千古奇文。
先不說表文內(nèi)容如何,光是諸葛亮這一份一心為國的心胸讓人感動不已,所以《出師表》雖然作為一篇大臣上給皇帝的公文,但仍然被當成千古奇文流傳了下來,只要你讀起《出師表》,眼前一定會出現(xiàn)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諸葛亮,彎著腰,日夜操勞,為蜀漢奉獻畢生生命的情景。
中國古代數(shù)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自從儒家被確定為主流思想后,儒家思想就成了衡量整個社會道德標準的依據(jù),儒家講仁、義、禮、智、信,講忠君愛國、君為臣綱,這一主流思想在《出師表》中處處體現(xiàn)出來。
來看看《出師表》中精彩的表文:
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這話的意思是:但是宮廷里侍從護衛(wèi)的官員并不懈怠,戰(zhàn)場上忠誠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特別的知遇之恩,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這是忠君思想,屬于儒家的“三綱”。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這話的意思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
---這是尊重賢能,屬于“義”的范疇。
除了整篇到處散布著儒家思想,《出師表》還刻章描述了相當多的治國理政思想,比如: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這話的意思是: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來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做作奸犯科觸犯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員,分別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nèi)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這是公平公正的治國理念,有法必依,有犯必罰,有獎必賞。
《出師表》中還有這句千古名句: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這話的意思是: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
---這是如何治國用人的理念,就是起用賢人,打擊小人。
《出師表》除了大量的儒家思想和治國理念之外,其表文中的辭藻之華麗,語句之順暢也是堪稱千古奇文,首先來看一看《出師表》一文中出現(xiàn)了多少個成語?
不懈于內(nèi)、忘身于外、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不宜異同、作奸犯科、志慮忠純、裨補闕漏、優(yōu)劣得所、攘除奸兇、不知所言。。。。。
《出師表》一文中至少有十幾個成語,如果你認真地讀過《出師表》,你就會發(fā)現(xiàn)文中出現(xiàn)如此之多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辭藻表達的意思卻是如此的質(zhì)樸,沒有絲毫的做作,沒有片刻的虛偽,整篇文章都在委婉地表達諸葛亮如何如何盡心為國,如何如何報答先帝,如何如何輔佐陛下。
再來看《出師表》中的語句,讀起來是相當?shù)牧鲿匙匀纾世噬峡冢?/p>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不信,你來讀一讀,是不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般順暢?
再不信的話,你對比一下屈原的《離騷》: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或者文天祥的《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是不是感覺很苦澀?
或者感受一下岳飛的《滿江紅》: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激情澎湃,是不是感覺少了點什么?
最后再來說一下諸葛亮寫《出師表》時的情況和局勢。
《出師表》作于公元228年,在此5年前,劉備去世,于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當時蜀漢政權四面楚歌,大廈將傾,外有曹魏、東吳的威脅,內(nèi)有黃元、南中的叛亂,是諸葛亮一手撐起了這個搖搖欲墜的政權。
東和孫權,北抗曹操,南征南中,諸葛亮僅僅用了5年時間,就將劉備去世留下的爛攤子治理得僅僅有條,用《出師表》的話說就是: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僅僅5年時間,諸葛亮就讓瀕臨破產(chǎn)的蜀漢,一下子恢復生機,到有能力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的實力,諸葛亮真是不容易,但蜀漢所謂可以北伐的實力,如果與當時的曹魏比起來的話,實力對比不是一比九,至少也是一比四,曹魏的實力隨隨便便就是蜀漢的4倍以上。
如果只是普通人,恐怕這個實力,終身也不敢北伐吧,可諸葛亮就不是普通人,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信念,以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和實現(xiàn)終身理想的偉大壯舉,都能過這一篇表文中傳達出來。
所以《出師表》就是千古奇文,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讀起來熱血沸騰,激情澎湃,仿佛回到了那個激情四射的三國亂世,為著終身的理想,而進行著一場不可能完成任務的北伐。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何被称为千古奇文?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HDU 1159
- 下一篇: ubuntu 16.04更新软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