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NA实验与荧光素酶
miRNA對靶基因的調控是否真正的存在,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熒光素酶報告基因。
?
熒光素酶
?
熒光素酶(luciferase,Luc)是指能催化不同底物(如熒光素、腔腸素等)發生氧化使其發射出熒光的一類酶的總稱,在許多昆蟲、海洋生物和原核生物中均能分離得到。目前最常用的熒光素酶有細菌熒光素酶(bacterial luciferase,BL)和螢火蟲熒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FL)兩大類。細菌熒光素酶是一種具有熱不穩定性的異源蛋白二聚體,含有α、β 兩個多肽亞基的加單氧酶,它能催化長鏈脂肪醛、還原性黃素(FMNH2)和O2的氧化反應,發出藍綠光(λ=490 nm)。螢火蟲熒光素酶由單一多肽鏈組成,在Mg2+、ATP、O2 存在時,催化D-熒光素(D-Luciferin)氧化脫羧發光(λ=550~580 nm),FL 的檢測線性范圍寬達7~8 個數量級,檢測靈敏度可達10的-19次方mol(比CAT 高100倍),現已成為哺乳細胞中的最常使用的報告基因。高靈敏度、多用途、半衰期短、背景極低和相對簡單的分析方法是螢火蟲熒光蛋白流行使用的主要原因。常用的檢測熒光素酶的方法有液閃法和光照度計法。隨著具有膜透過性和光裂解作用的螢火蟲熒光素酶的發現和使用,無需裂解細胞即可檢測酶的活性。
熒光素酶普遍具有靈敏度高、檢測快速、方便等特點。熒光素酶通過載體構建可以研究基因組織的特異性表達;對一些細胞的生長和轉移等變化進行實時觀測和評估;在驗證miRNA 靶基因中熒光報告載體實驗則是目前的常用方法;有些情況如用逆轉錄酶病毒構建的方法在較長時間的培養中則發現表達熒光素酶的能力下降。熒光素酶能與蛋白產生融合,可以構建雙報告基因的表達系統,如海腎熒光素酶與紅色熒光蛋白、螢火蟲熒光素酶與綠色熒光蛋白以及螢火蟲熒光素酶與海腎熒光素酶等雙表達系統。目前這類報告基因發展迅速、應用領域日趨廣泛。
?
海腎熒光素酶基因(renilla luciferase,Rluc)是一種新型的熒光素酶報告基因,近年來發展迅速。該基因的cDNA 是從海洋中的珊瑚蟲類腔腸動物海腎中克隆而來,然后與pRL 載體相連構建而成。Rluc 表達的蛋白是一種36 kD的單體酶(RLUC),能夠催化可穿透細胞膜的腸腔酶氧化并發出熒光,酶在與其底物相互作用后,隨著螢光素的氧化而發出熒光,并且反應效率很高,幾乎所有輸入反應的能量都被轉化為光。還有研究認為,接觸反應基團與熒光生成的去碳酸基反應直接相關,其他活性產物可用于底物的結合。在活細胞內,Rluc 表達產物還能作為Ca2+的熒光指示劑。
?
?
文章剩余內容<<<<<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miRNA实验与荧光素酶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GraphPad Prism 平均值的标
- 下一篇: Lnc2cancer 3.0,lnc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