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到底是啥?
1、交換機
交換機個人資料:
1.證件照
注:copy 百度百科 我的博客/交換機到底是啥?
這東西乍一看有點像月光寶盒,是不是。
2.個人簡介
交換機(Switch)意為“開關”是一種用于電(光)信號轉發的網絡設備。它可以為接入交換機的任意兩個網絡節點提供獨享的電信號通路。最常見的交換機是以太網交換機。其他常見的還有電話語音交換機、光纖交換機等。
2.1 定義
交換是按照通信兩端傳輸信息的需要,用人工或設備自動完成的方法,把要傳輸的信息送到符合要求的相應路由上的技術的統稱。交換機根據工作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廣域網交換機和局域網交換機(廣域和局域,這兩說白了就是區域大小而已)。廣域的交換機就是一種在通信系統中完成信息交換功能的設備,它應用在數據鏈路層。交換機有多個端口,每個端口都具有橋接功能,可以連接一個局域網或一臺高性能服務器或工作站。實際上,交換機有時被稱為多端口網橋。
說白了就是一個跑腿的,你把需要發送的數據先給交換機,然后交換機再給路由器,這樣層層傳遞,你的數據就可以傳輸給你想發送的人的手里了。
還是不太明白,那就看看平常生活中怎么用吧
2.2 網絡交換機:
是一個擴大網絡的器材,能為子網絡中提供更多的連接端口,以便連接更多的計算機。隨著通信業的發展以及國民經濟信息化的推進,網絡交換機市場呈穩步上升態勢。它具有性價比高、高度靈活、相對簡單和易于實現等特點。以太網技術已成為當今最重要的一種局域網組網技術,網絡交換機也就成為了最普及的交換機。
比如說在大學宿舍里,一般不會提供五個網線接口,那就需要先買一個路由器,然后在買一個起碼有五個口的交換機,先甭管怎么鏈接,反正就是買了這些不僅手機可以連WIFI了,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能連網線的統統就解決了上網問題。
使用方法:
以上是現在比較普及的交換機,再說說比較古老的電話語音交換機吧。
2.3 電話交換機
公元968年,我國發明了一種稱為“竹信”的東西,它由兩個小竹筒和連接它們的繩子組成。使用竹筒,一方可以聽見另一方小聲說話的聲音。竹信被認為是電話的雛形。19世紀30年代,人們開始探索利用電磁現象來傳送音樂和話音。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1877年,在波士頓架設的第一條電話線路溝通了查爾斯·威廉斯先生的各個工廠以及他在薩默維爾的私人住宅。同年,有人第一次用電話給《波士頓環球報》發送了新聞消息,從此開始了公眾使用電話的時代。
當然,這是一個點對點傳輸,也就是只有這兩人可以互相通話,假設有三個人想要通話就需要 三條線
那么n 個人就需要 n 條線 且,一個人家里就需要 n 條線,這樣一想也太過于繁瑣
于是就有了電話交換機的發明
每個人只需要連著交換機,然后通過交換機進行鏈接
例如:
1 想要和 6 打電話 ,1 先打給交換機,告訴他要和誰通訊,然后交換機將 1 和 6 鏈接起來,他們就可以進行通訊了。
大家也可以在很多的電視劇中看到這一幕,接線員將兩個線在一個機器上插進一個孔孔里,這就是手動進行通訊匹配,確定誰和誰通訊,剩下的實際的電信號的傳遞就交給交換機來實現。
3、工作原理
交換機工作于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交換機內部的CPU會在每個端口成功連接時,通過將MAC地址和端口對應,形成一張MAC表。在今后的通訊中,發往該MAC地址的數據包將僅送往其對應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的端口。因此,交換機可用于劃分數據鏈路層廣播,即沖突域;但它不能劃分網絡層廣播,即廣播域。
交換機擁有一條很高帶寬的背部總線和內部交換矩陣。交換機的所有的端口都掛接在這條背部總線上,控制電路收到數據包以后,處理端口會查找內存中的地址對照表以確定目的MAC(網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網卡)掛接在哪個端口上,通過內部交換矩陣迅速將數據包傳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廣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應后交換機會“學習”新的MAC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內部MAC地址表中。使用交換機也可以把網絡“分段”,通過對照IP地址表,交換機只允許必要的網絡流量通過交換機。通過交換機的過濾和轉發,可以有效的減少沖突域。
3.1 端口
交換機在同一時刻可進行多個端口對之間的數據傳輸(一對多)。每一端口都可視為獨立的物理網段(注:非IP網段),連接在其上的網絡設備獨自享有全部的帶寬,無須同其他設備競爭使用。當節點A向節點D發送數據時,節點B可同時向節點C發送數據,而且這兩個傳輸都享有網絡的全部帶寬,都有著自己的虛擬連接。假使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網交換機,那么該交換機這時的總流通量就等于2×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時,一個HUB的總流通量也不會超出10Mbps。總之,交換機是一種基于MAC地址識別,能完成封裝轉發數據幀功能的網絡設備。交換機可以“學習”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內部地址表中,通過在數據幀的始發者和目標接收者之間建立臨時的交換路徑,使數據幀直接由源地址到達目的地址。
3.2 數據傳送的工作原理
交換機的任意節點收到數據傳輸指令后,即對于存儲在內存里的地址表進行快速查找,從而對于MAC地址的網卡連接位置進行確認,然后再將數據傳輸到該節點上。如果在地址表中找到相應的位置,則進行傳輸;如果沒有,交換機就會將該地址進行記錄,以利于下次尋找和使用。交換機一般只需要將幀發送到相應的點,而無需如集線器發送到所有節點,從而節省了資源和時間,提高了數據傳輸的速率。
3.3數據傳送方式
通過交換的方式進行的數據傳輸,其實就是交換機的數據傳送的方式。之前的集線器,更多是利用共享的方式,來對數據進行傳輸,沒有辦法從通訊的速度上進行要求。集線器的共享方式,也就是常說的共享式網絡,以集線器作為連接設備并且只 有一個方向的數據流,因而網絡共享的效率非常低。相對而言,交換機能夠對連接到自身的各臺電腦進行相應的識別,通過每臺電腦網卡的物理地址也就是常說的MAC地址,來進行記憶和識別。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就不用再進行廣播尋找,而能夠直接將記憶的MAC地址找到相應的地點并且通過一個臨時性專用的數據傳輸通道,來完成兩個節點之間不受外來干擾的數據傳輸的通信。由于交換機還具有全雙工傳輸的方式,所以也可以對于多對節點間通過同時建立臨時的專用通道,來形成一個立體且交叉的數據傳輸通道結構。
總結
- 上一篇: hashMap 底层原理+LinkedH
- 下一篇: @RequestBody 和 @Re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