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当年苏联为啥非要吞并波罗的海三国?都是英法德惹的祸
俄國的噬土成性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對靠海且有天然良港的地方更是它覬覦的目標。然而,在蘇德戰(zhàn)爭前,蘇聯急切地吞并波羅的海三國卻不光是噬土,更主要是從自身安全考慮的。因為當時的英法對咄咄逼人的德國采取了綏靖政策,而且試圖把德國的侵略目標引向被視為洪水猛獸的紅色蘇聯。斯大林心里明白,德國遲早要進攻蘇聯。
俄國最早占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qū),可追溯到彼得大帝時期。西化改革后強盛的俄國,為獲得既臨海又與己接壤波羅的海出海口和北歐霸權,與瑞典打了二十年的仗。最終,奪得了瑞典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qū),就是今天的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并且統治了兩百余年。
直到一戰(zhàn)爆發(fā),俄國雖然被稱為“歐洲憲兵”,但已外強中干,沒等戰(zhàn)爭結束,就在十月革命中被蘇維埃趕下歷史舞臺。而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鑒于自己國內的情況,急于退出一戰(zhàn),在與德意志帝國媾和后,通過《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把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地區(qū)割讓給了德國。
然而,沒過幾個月,德國在一戰(zhàn)中戰(zhàn)敗并被英法肢解,這樣,蘇德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自然廢止了,而當年蘇聯割讓的波羅的海地區(qū),在英法的操作下,不但沒有歸還蘇聯,還獨立為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四個國家,除了芬蘭,其它三國被稱為“波羅的海三國”。
雖然德意志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在一戰(zhàn)中土崩瓦解,但是從中脫胎而來的法西斯德國和紅色蘇聯已經崛起,而且種種跡象表明,和平即將打破,大戰(zhàn)馬上到來。
1938年,德國繼吞并了奧地利,又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英法兩國為迎合來勢洶洶的德國,就將蘇德臺地區(qū)劃給了德國。希特勒的擴張野心和英法的“禍水東引”昭然若揭。
面對如此不利的情勢,蘇聯從自身的安全考慮,逐漸地意識到與自己西北邊界連接的波羅的海三國的重要。蘇聯害怕德國進入這三國,建立反蘇的政權,或者被德國占領,自己將陷入被動的局面。如果如此,愛沙尼亞和芬蘭灣被德國控制,蘇聯不僅失去波羅的海出海口,而且圣彼得堡將面臨威脅。
1939年3月開始,蘇英法三國開始就建立共同安全機制以防范德國進行談判。期間,蘇聯多次申明,波羅的海三國應該由蘇英法來保證其安全。可是英法兩國根本就沒有擴大保護國范圍的意思,也沒把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要求當回事,而為禍水東引,英法對德國在中歐和東歐的強勢擴張采取了一味放任綏靖的政策。
鑒于這種情況,為維護自己的戰(zhàn)略安全,蘇聯就通過外交途徑警告波羅的海三國,蘇聯不能容忍其他國家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在三國的領土或港口存在。一旦上述情況,蘇聯將出兵。同時在三國邊境炫耀武力進行威懾。還試圖獲得三國的駐軍權利。
然而,波羅的海三國與沙俄有過兩百多年十分不愉快的過往,所以對蘇聯也沒有什么好感,這樣蘇聯采取的措施卻起到了反作用。其一,面對蘇聯警告和武力威脅,波羅的海三國竟然請求德國在蘇聯對其武力入侵時能給予幫助。其二,波羅的海三國強烈請求英法不同意蘇聯保護它們。
英法德的盤算,讓蘇聯更加警覺。英法為了禍水東引,對蘇聯提出保護波羅的海三國的問題上一直不表態(tài)。所以,蘇聯在沒有英法支持的情況下,也不敢輕易對三國有什么過激的行動,因為怕德國出兵干涉。
其實,希特勒早就定下了先英法后蘇聯的戰(zhàn)略決心,這個時候并不想與蘇聯發(fā)生正面碰撞,在閃擊波蘭之前,希特勒多次要求與蘇聯談判簽約,斯大林權衡利弊后,于1939年9月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中,就確定了把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納入蘇聯的勢力范圍,并共商瓜分波蘭。瓜分完波蘭之后,又訂立了《蘇德友好邊界條約》,把立陶宛劃入蘇聯勢力范圍。
這樣,蘇聯暫時化解英法的禍水東引,解除了德國的威脅,但斯大林心中清楚,和平是暫時的,雙方必有一戰(zhàn)。所以,要盡快控制波羅的海三國,以確保自己北部門戶的安全。
所以在這之后,蘇聯利用“波蘭潛艇事件”,簽訂《蘇愛互助條約》,獲得了在愛沙尼亞駐軍和建設軍事基地的權力。此后,蘇聯就通過類似的手段,分別與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簽訂互助條約,就正式把波羅的海三國都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
1940年,德國橫掃整個西歐后,使得斯大林意識到,波羅的海三國光納入勢力范圍還不足以抵抗德國將來的侵略,必須并入蘇聯。于是,使用各種手段,解散現政府改由蘇聯支持共產黨執(zhí)政,扶持親蘇的新政府,最終,波羅的海三國都由親蘇政府的掌權,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当年苏联为啥非要吞并波罗的海三国?都是英法德惹的祸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日推荐]『车价天天报』省钱买好车
- 下一篇: JDK工具jstatd用法详解(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