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三舍究竟是退了多远呢?涉及春秋时期两个大人物
在中華文化的浩瀚長河中,成語作為語言中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典故和深刻的哲理。
其中,“退避三舍”這一成語,不僅流傳千古,更以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所蘊含的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退避三舍”中的“三舍”究竟退了多遠,以及這個典故所涉及的春秋時期兩位大人物的故事。
一、“三舍”究竟有多遠?
“退避三舍”這一成語中的“三舍”,在古代是行軍打仗時用于測量距離的專用詞。
根據古代的行軍習慣,軍隊每行軍三十里便會宿營休息,這一距離便被稱為“一舍”。因此,“三舍”在古代便是指九十里的距離。換算成現代單位,大約為45公里。
這種距離單位的使用,不僅反映了古代軍事行動中的嚴謹和規劃性,也體現了古代人們對于空間距離的精確計量。
在古代戰爭中,軍隊的進退往往關乎戰爭的勝負,因此,對于距離的精確把握顯得尤為重要。
二、成語背后的歷史故事
“退避三舍”這一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講述的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與楚國之間的一段歷史故事。
1. 重耳的流亡生涯
晉文公姬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國君,晉獻公之子,母為狐姬。重耳年少時謙虛好學,善于養士。
然而,由于宮廷政變,即驪姬之亂,他被迫流亡至翟國,后輾轉五鹿(衛)、齊、衛、曹、宋、鄭、楚、秦等國,在外十九年,備嘗艱辛。
在這段流亡生涯中,重耳得到了許多諸侯國的幫助和支持,也結識了許多賢臣勇將,為他日后的復國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晉楚之戰的承諾
在流亡至楚國時,重耳受到了楚成王的熱情款待。楚成王不僅設宴款待重耳,還贈予他豐厚的財物和車馬。
在宴會上,楚成王問重耳:“如果將來你回到晉國,成為國君,你將如何報答我呢?”
重耳想了想,回答道:“如果將來晉楚兩國交戰,我將主動后撤九十里地,以示對楚國的尊重。”這便是“退避三舍”的承諾。
3. 城濮之戰的實踐
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即位為晉君,即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后,勵精圖治,使晉國國力大增。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在城濮展開了一場大戰。
在這場大戰前,晉國大夫子犯勸晉國君主退避三舍,以示對楚國的尊重,避免兩國正面交鋒。子犯說:“軍隊正面交鋒,勝負取決于士氣。
楚國現在士氣正旺,而我們晉國剛剛經歷了內亂,士氣低落。如果我們硬要與楚軍正面交鋒,很可能會失敗。
不如主動退讓,示弱求和,這樣既可以避免戰爭帶來的損失,也可以保存實力,等待時機反擊。”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建議,下令軍隊退避三舍。楚軍見晉國主動退讓,以為晉國害怕了,便放松了警惕。晉國則利用這個機會,整頓軍隊,訓練兵士,最終在之后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
三、成語的哲理與啟示
“退避三舍”這一成語,不僅是一段歷史故事的記載,更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啟示。
1. 權衡利弊的智慧
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有時主動退讓是避免沖突、保存實力的明智之舉。這告訴我們,在做事時要懂得權衡利弊,不要逞強斗狠,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2. 忍耐與等待的策略
“退避三舍”也體現了忍耐與等待的策略。在實力不足或時機不成熟時,主動退讓可以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便可以迅速出擊,取得勝利。
3. 尊重與禮讓的品質
重耳在流亡期間得到楚成王的幫助和支持,因此在成為國君后,他主動退讓九十里地以示尊重。
這體現了重耳尊重他人、禮讓為先的品質。這種品質不僅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為他日后的復國大業奠定了堅實的道德基礎。
四、結語
“退避三舍”這一成語,以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所蘊含的哲理,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它告訴我們,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要懂得權衡利弊、忍耐等待;在與人相處時,要尊重他人、禮讓為先。這些品質不僅是我們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也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讓我們銘記這段歷史故事和它所蘊含的哲理,以更加智慧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機遇。
同時,也讓我們向春秋時期這兩位大人物——晉文公姬重耳和楚成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懷念。他們的故事和品質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三舍究竟是退了多远呢?涉及春秋时期两个大人物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英特尔展示体育行业与大数据技术应用
- 下一篇: 研发手Q推广遇到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