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司马光批他无耻,王安石、苏轼则褒扬之,官场不倒翁冯道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歐陽修、司馬光等后世史家批評他不知廉恥,而王安石、蘇軾等人則有不同看法,認為他在亂世中保護了百姓和文化。
馮道(882年-954年),五代時期著名政治家,歷經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朝,并在契丹滅后晉時短暫效力于遼國,共事十位君主。
他的一生充滿爭議,后世評價兩極分化。那么,他到底是個啥樣的人?今天我們就從歷史背景、政治作為、道德爭議,以及文化貢獻等方面,對其一生進行一個客觀評述。相信大家看完后,心中自會有一個公道。
1、歷史背景:亂世中的生存困境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之一(907年-960年),戰亂、篡位、異族入侵交織。短短53年間,中原經歷了五個朝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平均每朝僅存十余年。在此背景下:
忠君觀念淡化:政權合法性脆弱,士人難以效忠單一君主,“茍全性命”成為普遍選擇。
民生凋敝:戰亂導致社會動蕩,百姓流離失所,穩定政局、恢復生產成為當務之急。
文化危機:儒學式微,典籍散佚,文化傳承面臨斷裂。
馮道身處這樣的亂世,其選擇與爭議均需置于這一特殊環境中考量。
2、政治作為:務實治國的能臣
馮道雖歷仕多朝,但其政治能力與務實作風備受認可。
穩定政局:馮道擅長調和矛盾,在政權更迭中多次擔任宰相,確保行政體系運轉。例如,后唐明宗李嗣源時期(926年-933年),他輔佐明宗推行輕徭薄賦政策,史載“年谷屢稔,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為小康”。
直言諫諍:馮道并非一味逢迎君主。后唐閔帝時,他反對貿然討伐藩鎮;后晉高祖石敬瑭欲任命武將主政地方,馮道以“文臣未必怯于武臣”力諫,避免地方割據惡化。
外交斡旋:契丹滅后晉時,馮道被俘,耶律德光問:“天下百姓如何救得?”他答:“此時佛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以隱忍之言緩和契丹對中原的劫掠。
3、道德爭議:忠君與保民的矛盾
馮道因“事四姓十君”被后世儒家斥為“無恥之尤”(歐陽修《新五代史》),但其行為在亂世中亦有合理性:
忠君觀念的困境:五代政權多由篡奪而來,君主自身合法性存疑,士人難以效忠。馮道曾言:“孝于家、忠于國,己所不為。至于成敗損益,系彼天時。”(《舊五代史》)可見其更關注實際民生而非虛名。
保民為先的抉擇:馮道選擇留任多朝,客觀上維持了官僚體系運轉,減少政權真空期的社會動蕩。契丹入侵時,他勸耶律德光勿濫殺漢人,被蘇軾贊為“菩薩行”(《東坡志林》)。
士林評價的分化:同時代人對其多持肯定態度,稱其“厚德稽古,宏才偉量”(《舊五代史》)。后世理學興起后,忠君成為絕對道德,馮道遂成反面典型。
4、文化貢獻:傳承文明的守護者
馮道在文化史上貢獻卓著:
刊刻《九經》:他主持校訂并雕版印刷儒家經典《九經》,歷時22年,開創官方大規模印刷典籍之先河,促進文化傳播與教育普及。
推動文治:在武人當權的時代,馮道堅持重用文臣,倡導禮制,為北宋“重文輕武”政策奠定基礎。
5、客觀評價:亂世中的復雜身影
肯定之處:
作為政治家,其務實作風緩解了亂世苦難,維系了社會基本秩序。
作為文化守護者,其刊刻經典之舉影響深遠。
個人品德上,清廉簡樸(“俸祿皆與參佐同”),堪稱士人表率。
爭議之源:
在“忠君”與“保民”的沖突中,他選擇后者,與后世儒家倫理相悖。
其圓融處世被解讀為政治投機,但實為亂世中無奈的自保與責任權衡。
簡而言之,馮道是五代亂世的縮影,其一生體現了士人在極端動蕩中的生存智慧與道德困境。
若以傳統忠君觀念評判,他確為“無節之臣”;但若以民生與文化存續為尺度,他堪稱“救時宰相”。
在政權如走馬燈般更替的時代,馮道以超然姿態超越狹隘的君臣倫理,致力于維護社會基本穩定與文化延續,其復雜性與矛盾性正是歷史多維度的真實寫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欧阳修、司马光批他无耻,王安石、苏轼则褒扬之,官场不倒翁冯道到底是个啥样的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170815模拟赛
- 下一篇: Android实训案例(七)——四大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