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为何允许弟弟归顺元朝?一个尽忠一个尽孝
原標題:寧死不屈的文天祥為何允許弟弟歸順元朝?一個盡忠一個盡孝
南宋景炎三年(1278),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與元軍交戰過程中被俘,隨后被押解至大都。面對忽必烈的勸降,文天祥絲毫不為所動,終于在入獄三年后英勇就義,終年四十七歲。文天祥因寧死不屈的氣節得到后人尊敬,其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流傳,激勵了無數人。然而,他的弟弟文璧卻歸順了元朝,并官至通議大夫、秘書卿。
對于文璧降元的行為,就連清代乾隆皇帝都作詩評價道:“子不知終弟受職,應難地下見其兄。”誠然,許多人都會覺得文璧“背叛”了文天祥,但實際上,文天祥臨終前曾表示:“我以忠死,仲以孝仕。”也就是說,文天祥不但諒解了弟弟,還指出文璧并非貪生怕死或是追求榮華富貴,只是為了盡孝才選擇為元朝效力的。
南宋嘉熙二年(1238),文璧生于吉州廬陵縣,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一帶,他比兄長文天祥僅僅小了兩歲。在學識淵博的父親文儀的教導下,文天祥、文璧兄弟自幼刻苦學習,并于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一同考中進士。當然,比起高中狀元的哥哥,文璧在學識與才華上都還是要遜色一些。
相傳,就在兄弟倆雙雙通過會試,正準備一同參加殿試,成全一段蘇軾、蘇轍兄弟那樣的佳話時,父親文儀病重的消息卻突然傳來。由于三弟文璋尚且年少,文家兄弟商議后便決定由兄長文天祥繼續參加殿試,而弟弟文璧則即刻啟程回家照料父親。正是由于弟弟的自我犧牲,文天祥才得以高中狀元,而這也為兄弟倆日后一忠一孝埋下了伏筆。
二十一歲就考中狀元的文天祥名震京師,但很快便因為父親文儀去世而回到家鄉守喪。守喪期滿后,文天祥歷任寧海軍節度判官、瑞州知州等職,文璧則于景定三年(1262)終于被任命為了新昌知縣。得知弟弟終于入仕,文天祥喜不自禁,當即寫下一首《別弟赴新昌》叮囑道:“立政須規范,修身是法程。對床小疏隔,戀戀弟兄情。”
南宋末年,攻破重鎮襄陽后的元軍順江而下,很快大軍兵鋒直指臨安,南宋朝廷急忙下詔要求全天下兵馬趕來勤王。正擔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接到詔書后,很快就變賣家財組織起了一支萬人大軍趕赴臨安。此時,家中祖母去世的消息傳來,文璧再次承擔起責任,代替兄長返回家鄉安葬祖母,以保障文天祥繼續在前線討敵。
德祐二年(1276),赤膽忠心的文天祥升任右丞相、樞密使,文璧也被朝廷任命為惠州知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南宋殘余勢力兵敗崖山,此時已經被俘,但在元軍押解下目睹慘狀的文天祥作詩形容道:“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徹底消滅南宋后,元軍回師平定還未歸降的各城池,文璧見大勢已去,便開惠州城投降,并在前往大都拜見忽必烈后被任命為了嘉議大夫。
得知弟弟降元的文天祥最初或許也是很難接受的,他曾寫了一首《聞季萬至》道:“去年別我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橫蒼煙。”從“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一句可以看出,此時文天祥對于兄弟二人道路不同充滿感慨。
不過,隨著時間變遷,文天祥也終于逐漸釋懷,這既體現在文章開頭他的那句“我以忠死,仲以孝仕”,也體現在他給文璧之子文升信中的一句“吾以備位將相,義不得不殉國;汝生父與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也就是說,文天祥認為自己既然官至右丞相,就必須以身殉國以盡忠,而文璧則是為了延續家族香火才效力于元朝,兄弟二人不過是像曾經一樣一個盡忠一個盡孝。
元大德二年(1298),文璧去世,享年六十一歲,元成宗追封其為雁門郡侯,賜謚號“文惠”。在兄長的對比下,文璧既沒有驚艷絕倫的才華,也沒有寧死不屈的氣節,因此長久以來一直遭受著人們的嘲諷與批判,被認為令兄長蒙羞。早在當時,就有人寫了首《譏文璧》道:“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可惜梅花有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
然而,恰如文天祥所說,他自己選擇了為國盡忠而死,但同時也需要文璧為了盡孝活下去,畢竟南宋已然徹底滅亡,此時再降元并非十惡不赦。既然對于南宋的滅亡,文璧并不需要負什么責任,那么轉投元朝他也自然也就不需要承擔額外的謾罵與譏諷了。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为何允许弟弟归顺元朝?一个尽忠一个尽孝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Mac中怎么恢复被修改前的文件 Mac中
- 下一篇: 《崩坏星穹铁道》地下守护者解锁攻略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