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慧”的魅力在哪里?在成都市美术馆看极致中式美学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中國傳統文藝理論對“言”“象”“意”進行過大量探討,古人云“言不盡意”“意在言外”,都體現了傳統美學中的言意之辯。不管是魏晉玄學還是禪宗,都講究留白之美,這是專屬于東方人的哲學與智慧。
9月26日,一場圍繞“東方智慧”開啟的對談,圍繞東西方文化差異、理性與感性、美術館與博物館布展需求等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對談由成都市美術館副館長肖飛舸擔任學術主持,嘉賓包括著名藝術家何多苓、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四川大學教授吳永強、中國美術學院壁畫系主任賀亮。同時,《東方智慧——中華傳統文化當代藝術展》也在成都市美術館A區開展。展覽將展至2024年12月。
展覽空間
大音希聲,以弱為美
東方智慧講究“空”
何多苓分享了一則有趣的故事:很多年前他在美國辦展,一位西方觀眾直接向何多苓問道,“你的畫有這么多空白,收藏你畫的人,難道要為你的空白買單么?”在西方文化思維里,“空白”即是沒有。但在東方哲學思維中,“空白”其實有很多。
一則故事說明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我國古代,圍繞“空白”的美學討論非常多,例如言意之辯,禪學思想等等。何多苓借此談到了自己的美學哲思——藝術,可以很弱。弱在這里不是貶義詞,而是一種美學范式。正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是最重要的東方美學表現形式。
四川大學教授吳永強也在對談中詳細闡釋了“言意之辯”,東方的智慧是做減法,在減法中獲得更多。他同時也提到,不管東方還是西方,當美學逼近到一種極致,達到“道”的高度,最后都有驚人的相似。
應金飛認為,何多苓的作品恰恰是反油畫的,他雖然畫油畫,但他也在用畫筆作詞、寫曲。他提到,正如最近大熱的游戲《黑神話:悟空》給人感受,藝術應當具有顛覆性。賀亮以《山海經》為例,談到了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交互性。比如《山海經》中對扶桑的描述,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樹有相似之處,因此不少藝術家以此為靈感進行創作。
展覽空間
展覽空間
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新生
跨學科碰撞智慧之光
《東方智慧——中華傳統文化當代藝術展》匯聚了61位/組藝術家的69件/組作品,通過中國畫、版畫、綜合材料、數字攝影、裝置藝術、多媒體藝術等多元形式,以四大主題章節深度挖掘中華文化中蘊含的宇宙觀、自然觀、文化觀及和合觀,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藝術中的創新呈現。
當代藝術家們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了東方哲學與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認知主張與感性經驗。應金飛的《文明互鑒·數與道》和《文明互鑒·墨者與逍遙派》以傳統水印木刻技藝,詮釋山水煙雨的意境與東方哲學的深邃;徐冰的《背后的故事》則大膽創新,將現代材料與古典山水融為一體,展現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許江的《盤根》銅雕系列,則以堅韌不拔的葵花,象征著生命力的頑強與希望的重生。
一系列以《山海經》等東方神話傳說為靈感源泉的作品也成為觀眾的焦點,藝術家通過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等多種形式,將古老神話中的異獸與奇景生動再現:魏佳琳的作品將《山海經》與敦煌壁畫跨界融合,描繪出歷史與未來的想象;邱岸雄導演的水墨動畫《新山海經》則通過現代視角重新詮釋古代神話,飛鳥化直升機,魚躍成火箭,科幻與神話交融相生。
展覽空間
整個展覽在序章設置了“思想叢林”裝置區域,以藝術裝置和線上知識圖譜的方式,綜合呈現中國思想史。如叢林般矗立的藝術裝置上映射著儒家、道家和佛教等思想體系中的東方哲思,步入其中仿佛進入綿延數千年的思想長河之中。北京大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的“中日漢籍流傳可視化系統”,則向公眾以影像的方式展示了古籍千百年來動態的流傳與傳播。同時,展覽還展出了成都圖書館所藏部分古籍文物,如《本草綱目》《道德經》等,這些珍貴典籍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具象體現,也是展覽背后所蘊藏的深厚文化根脈,讓“東方智慧”更加具象化地貫穿于展覽的敘事中。
此外,成都市美術館與浙江美術館特邀藝術家賀亮團隊,以《山海經》為藍本傾情打造了“山海搜神”公共藝術計劃項目,和觀眾共同構建一個東方美學與當代藝術相融的“奇幻世界”。 觀眾們可以打卡“飛鳥集”的光影空間、“怪語門”的神獸屏風式繪畫裝置和“藏萬象”的自然奇觀,以及“異獸錄”的仿古壁畫,身臨其境地感受《山海經》所構建的奇幻世界。這是一場超越現實的沉浸式體驗,在光與影、聲與色的交響中,我們得以深刻領悟東方智慧的博大精深。
(圖據美術館)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东方智慧”的魅力在哪里?在成都市美术馆看极致中式美学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多吃多占,反受其乱?俄罗斯的自顾不
- 下一篇: 从《人世间》到《繁花》为何矛盾文学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