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庆生 一颗小行星以“国科大”命名
新華網北京10月14日電(郭亞麗)14日,中國科學院大學迎來建校40周年校慶,一顆與國科大同一天“生日”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國科大星”,據了解,這顆小行星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于1998年10月14日發現。2018年既是國科大建校 40 周年,又是國科大首批本科生畢業的年份,今天的紀念會議上,包括30余位院士在內的數百名校友返校為母校慶祝生日。
?科教融合40年成績單:培育108位兩院院士?
1978年,為改變科技人才奇缺、后繼乏人的局面,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創辦了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這就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前身。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校長白春禮表示,建校40年來,國科大秉承“博學篤志、格物明德”的校訓,從高端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出發,不斷探索、豐富、深化科教融合的組織模式和體制機制,與中科院院屬研究機構緊密融合,大規模成建制地培養科技后備力量,形成了一種可以借鑒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依托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優勢和高層次人才資源,“上天入地下海、宏觀微觀貫通、頂天立地結合”的學科布局,國科大始終堅持在高水平的科研實踐中,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形成了具有鮮明科教融合特色的研究生“兩段式”培養模式,以及本科生“小而精、特而強”的精英式培養體系。白春禮曾評價說:“研究生隊伍是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隊伍中最富有創新活力的群體,是支撐中國科學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學生特別是研究生作為科教融合的直接受益者,在學期間便可以直接參與國際前沿、國家重大的科研項目,使學術水平、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據了解,國科大已累計授予16萬余名研究生碩士、博士學位,其中授予博士學位近8萬名;授予本科生學士學位290名。40年來,國科大培養的學生有108名當選為兩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有25%是國科大的畢業生。中國科學院每項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都有國科大學生的參與和貢獻。除了在人才培養方面碩果累累,國科大在學科建設方面也成績斐然,建成了門類齊全的學科體系及國際領先的優勢學科,成為首批獲準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的20所高校之一;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國科大30個學科被評為A類,其中A+學科18個。在2018年9月ESI最新數據中,國科大綜合排名為國際第97位,是國內進入全球百強的兩所大學之一。
?108名院士校友,75人在國科大執教育人?
“成就一所大學的,從來不是高樓明舍、錦屋華堂,而是那些潛心治學、執教育人的學術大師。40年來,一代代科學家走上講臺,在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使科學精神代代綿延。”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李樹深說,建校初期,學校甚至沒有固定的校園和像樣的校舍,師生們曾在中關村的臨建食堂“風餐”,也曾在玉泉路的平板房里上課。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華羅庚等科學大師,都曾在簡陋的平板房教室里為同學們講課。曾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從建校開始,堅持授課近30年,89歲高齡仍在三尺講臺上一站就是兩三個小時。由席南華院士領銜,袁亞湘、周向宇院士及10余位杰青組成的本科數學教師團隊,開創了本科數學教育培養體系。“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李佩,率領同事們創建了非英語專業博士研究生學位英語培訓班,為人才培養嘔心瀝血。
據了解,國科大培養的108名院士校友中,有75人在國科大擔任博導或者授課教師,直接參與學生的教學培養工作。為感恩付出,激發后者,國科大今年還特別設立了“李佩教師奉獻獎”。在紀念會議現場,學校以最隆重的方式表彰了席南華、余金中等兩名“李佩教學名師獎”獲得者,丁一匯、李家春、邵明安、郭建等8名“李佩優秀教師獎”獲得者以及杜紅榮、胡金旭等10名“師德模范獎”獲得者。
∑編輯?|?Gemini
來源 | 新華社
更多精彩:
? ?哈爾莫斯:怎樣做數學研究
? ?扎克伯格2017年哈佛大學畢業演講
? ?線性代數在組合數學中的應用
? ?你見過真的菲利普曲線嗎?
? ?支持向量機(SVM)的故事是這樣子的
? ?深度神經網絡中的數學,對你來說會不會太難?
? ?編程需要知道多少數學知識?
? ?陳省身——什么是幾何學
? ?模式識別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曲面論
? ?自然底數e的意義是什么?
? ?如何向5歲小孩解釋什么是支持向量機(SVM)?
? ?華裔天才數學家陶哲軒自述
? ?代數,分析,幾何與拓撲,現代數學的三大方法論
算法數學之美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涉及數學、物理、算法、計算機、編程等相關領域,經采用我們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math_alg@163.com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庆生 一颗小行星以“国科大”命名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