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为什么考博?采访了12名考生,发现最主要原因竟是这个
摘要:運用文化資本理論,以12名考博個案為研究對象,開展深度訪談,對收集資料進行三級編碼,從考博動機、考博途徑、考博后的自我認同感三個方面進行分類描述,形成扎根理論。
研究發現,
第一,考博動機源于經濟、生活的壓力與沖突,也有道德責任的規范和自身信仰的追求,但最終的目標是實現經濟地位、社會地位、權力地位的獲得;
第二,在地位獲得過程中,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文化資本起到關鍵作用;
第三,擁有了文化資本不一定就必然擁有經濟資本或社會資本,行動者經濟資本或社會資本占有的數量取決于其有效利用關系網絡規模的大小,依賴于和他聯系的每個人所擁有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的多少。?
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2018年,高校畢業本專科人數達753.31萬人,畢業研究生數60.44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48.1%,預計2020年,高等教育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突破50%,大學生就業將成為突出問題。
早在幾年前,我國碩士研究生就業問題已成 為社會關注熱點,碩士研究生就業已經面臨多重壓力。1980年,全國博士研究生招生數約900人;2010年,博士招生人數達4.78萬人;2015年招 生5.38萬人;2017年為5.80萬人;2018年約8萬人;預計2021年,將突破10萬人。近幾年,博士招生規模并沒有明顯擴大,就業也相對穩定。
高耀,沈文欽對75所高校博士畢業生的調查顯示,我國高校總體就業率普遍很高,其中藝術類和師范類普遍高于工科類院校。2018年,隨著《關于高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出臺,一些地方院校加大了“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力度,通過給博士及博士后“高額的安家費、科研啟動費、相關配套補助”等措施吸引高層次人才。同時,高校內部也鼓勵在校教師攻讀博士,并推出相關激勵政策,如“報銷學費、攻讀博士期間正常發放工資”等。在這種背景下,大批碩士研究生和高校在職人員加入考博隊伍。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知識的提高可以改變其社會地位;日本學者天野郁夫認為,擁有社會資本的多少,意味著其社會地位的高低;陸學藝按照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的分類標準把中國社會分為十大階層,不同階層的人擁有不同的社會地位;李強對轉型期中國社會階層的研究發現,經濟地位與職業聲望及權力地位存在不一致性,人們對社會地位的評判不是僅依擁有財富的多少,社會影響力和道德價值觀也是評價的主要變量。
相關研究者從經濟、聲望、權力、知識幾個方面對社會地位進行了劃分,探討了不同階層間社會流動過程中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所產生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同資本之間的相互轉化。但對階層流動中個體向上流動的動機、資本 的使用方式,以及不同資本間的轉換方式缺乏較深入的研究。相關研究多使用量化的方法進行數據分析,缺少針對個案的“解剖麻雀式”深度研究。本研究以12名博士作為研究樣本,深入探討被研究者考博的動機、所使用的社會資本,以及文化資本(博士學位)是如何轉化為經濟資本和社會聲望的。
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考博群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不同院校、不同專業中抽取20名樣本對象,去除個別中途退出和其他原因者,最終獲取有效樣本12名。其中7名男性,5名女性;涉及大學教師、應屆碩士和往屆碩士畢業生。考慮到不同學科的差異性,樣本抽取了理學、文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等多種學科;收入層次上也 考慮到不同收入群體,工作經歷上也涉及到無工作經歷到25年工作經歷的不同群體;研究者進行了為期6年的跟蹤觀察,除2名受訪者未能順利畢業外,其它10名受訪者都順利完成了學業。(詳見表1)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本人是一名在讀博士生,與考博群體有著類似的經歷和感受,這種共同經歷成為我與對話者的一個重要連接點。但其劣勢同樣存在,由于自身作為“局內人”的囿限,會導致自身價值觀的干預,影響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為了克服這一障礙,在把自身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時,專門找了另外的專業研究者對本研究者進行了訪談,以局內人(研究者)作為局外人(被研究者)進行研究,以保證研究的真實性。通過分析“考博的動機、考博所使用的社會資本、博士畢業后的文化資本轉換”三個方面,建立分析框架,運用半結構式訪談、參與式觀察等質的研究方法采集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編碼整理, 建構扎根理論。
研究結果
動機是心理學概念,主要指引發某人從事某種行為的力量和念頭,這里主要探討是何種境遇 促發了樣本對象的考博動機;關系(這里主要指 人際關系)主要指人與人之間形成的心理關系, 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師生關系、同事關系 等,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中指出了江村人們長時間形成的差序格局,這里主要指社會關系網 絡在考博過程中所發生的作用;地位主要指一個人的榮譽和聲望,這里主要指博士學位能否實 現一個人的地位轉換,即實現個體向上流動的過程。
(一)考博動機:功利價值與自由價值并存
源自于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對權力的渴望, 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憧憬,改變當下經濟地位、社會地位或權力地位是每位考博者選擇考博這一通 道的源初動機。接下來的四組訪談主要針對訪談 對象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和沖突所做出考博選擇的 一個深度描述,其目的在于從中發現受訪者在考博的過程中所承受的主、客觀壓力及做出考博選擇的反應,通過觀察其動作、表情,對訪談對話的錄音進行整理,從中找出其中考博的意義和價值。
1.迫于工作壓力
從所獲取的田野資料來看,在9名有工作經歷的考博者中,工作環境尤其是工作壓力是其考博的主要動因。有6名受訪者都談到了工作壓力,占樣本總量的50%。
受訪者E老師表情很壓抑,有些欲言又止,但長吁一口氣后,還是吐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原來在T市的一所獨立學工作,那時已經是團委書記了,但總是想著獨立學院沒有編制,科研環境又不好,就一直想離開。后來,通過一些關系回到老家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本想著可以一展宏圖,誰知道工作那么難搞定,到現在(被訪時候)還是學校的臨時工,在別人面前總感覺低人一等,每天坐在辦公室壓力都很大,總想早一點離開這個地方,太壓抑了!”
E老師的敘述傳達了一種內心沖突,“總覺 得低人一等”顯示了E老師主觀感受到與同事相比 自己在社會地位上低人一等的感覺,“那時已經是團委書記”則表露了其對政治地位的渴望,對權力的渴望,對當前所處政治地位的不滿。最后通過一些社會關系實現了向另一工作單位的橫向流動,但到了新單位后發現比先前的工作狀況更糟,由于情感的無法接受,導致其最終選擇考博改變其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
受訪者G是一所轉型期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務處的科員,她說:“我們學校要向工科院校轉型, 教育技術學取消了,學校讓我們出去研修,然后 回來教計算機專業,不倫不類的,我可不想那 樣……我現在教務處工作,每天看著行政上那批 人,每天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我仿佛看到了 自己的終點。”
G老師考博的動機源于價值觀的沖突,G老師對權力斗爭的厭倦是其考博沖突的動因,她并不想得過且過,她想通過考博提高自身的文化和教育層次,從而實現其社會地位的躍遷,滿足向上 流動的需要。
2.承擔家庭責任
受訪者H老師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學院的副書記,他的妻子碩士畢業后想隨丈夫進入這所院校,但這所學校要求“具有全日制博士學位者且家屬學歷是碩士研究生以上”才能符合這所 院校的引進條件。雖然H老師也找了學校的主要領導去“疏通關系”,但領導也不敢突破這條“紅線”,最后還是鼓勵其通過考博去解決家屬工作。
談到這些問題,H老師有些失落:“雖然我是副處級,但學校有規定,只有博士學位才能解決家屬工作,雖然我找Y書記(校黨委書記)說了很多次,但他說他不敢開這個口子(破例),如果他開這個口子,其它副校長、副書記都這么做,學校就會陷入被動,學校的相關政策就會受到挑戰。”
受訪者J的女朋友在一所民辦幼園工作,J說:“為了能和女朋友早一點在一起(二人不在一個城市),我博士畢業可以去一個差一點的地方院校,學校能解決家屬工作,我們兩個就可以在一 起了,我們談朋友都7年了,如果現在因為工作問題把人家拋棄了,會對她造成傷害,自己感情上也接受不了。”
受訪者E老師有著同樣的困境,E說:“我原來在T市的一所高校工作,由于妻子在老家工作,父母也已年邁,為了能離家近一點,就托關系想調回老家這所本科院校,等自己工作穩定后,把老婆也調過來,沒想到調動工作這么難,到現在自己的工作還沒有解決,更談不上老婆的工作了,只好考博自尋出路,都是被逼出來的啊!(言語中有幾分無奈)
三位受訪者考博的動機源于一種道德責任的需要,通過考博可以解決兩地分居的問題,可以 改變其現有的經濟和生活現狀,生活上的不滿是 促發其考博的沖突根源。
3.爭取政治地位
不同于前二者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一些受訪者考博的動機是基于對權力的渴望,在他們看來,只有離權力越近,才越能夠更從容地應對工作,才能獲得更多的收入,也才能離自由更近。
受訪者A工作在省會城市的一所二本院校,任人處長,他說:“我小時候家里很窮,是奶奶把我養大的,長大后就是想多掙錢、當大官孝敬奶奶。你也知道,當官在農村很有地位的。如果博士畢業后,回到我們學校競爭副校長機會就會更大些。
受訪者K與A的情況大體相似,K說:“我是個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那時候(剛畢業留校),住的是‘筒子房’,條件很差,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學校的Z書記(學校黨委書記),Z書記說有什么事直接找他,后來學校競選學生處副處長,但由于我條件不夠,當時想到了Z書記,但當 時不敢找啊,你想啊,人家是學校書記,我才是一個科員,但我那時誰也不認識,就硬著頭皮碰運氣吧,結果Z書記給了我這次競選的機會,我真當上了副處長,后來又當了處長,現在學校副校長空缺,我想爭取一下,如果有個博士學位,那么競爭優勢就大一些。”
二位受訪者想通過博士學位獲得政治資本, 從而實現社會地位的轉變。在這過程中高學歷成為制約他們前進的障礙,攻讀博士學位是他們的現實選擇。
4.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韋伯提出把學術作為一種志業,曾激勵 了很多學者“為學術而學術”,席勒把學者分為 謀生型學者和哲學型學者,謀生型學者學術的目 的僅滿足于生存的需要,而哲學型學者學術的目 的則為了閑逸的好奇。博士群體是學術研究的主 要群體,一旦成為博士的一員意味著一生將遠離 喧囂與繁華,靜守孤獨與寂寞,這是一種追求, 也是一種志業,是不為權力和金錢所左右的知識分子價值觀。這種把文化資本看為第一人生要義的價值觀在考博群體中也為數不少。
受訪者C這樣說:“我考博就是為了能進高校工作,能夠做我想做的事情,并且我一直都有考博的情懷,選擇 了讀博就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
受訪者D則把學術追求作為畢生的志業,她說:“我考博在上本科時就想好了,如果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考完博我還準備讀博士后。”受訪者C和D都是應屆生,她們對報考的學校和導師都比較看重,受訪者C報考的是本校的博士生,考上后可以繼續自己 的研究方向,原有的學術資源能夠得到很好的運用。D是隔壁學校的一名碩士,她報了兩所學校, 一所211,一所985,兩個學校都達到了錄取分數線,成績排名都很靠前,到底上哪一個學校一直 猶豫不決,后來選擇了985。能夠看得出,她對學術及專業發展的重視,如果僅僅為了拿個文憑, 一般會選擇容易畢業、學術要求低一些的學校, 這所211院校實行三年學制,也相對容易畢業;而 985院校則實行四年學制,學術要求高,也不容易 畢業。受訪者D選擇了這個985院校,可以看出她 更看重學術的質量而非僅僅為了拿個文憑。
與上述幾個案例不同的是,C和D認為自身學歷太低導致其不能找到好工作,通過提高受教 育水平獲得更多的文化資本,通過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的轉換,最終實現其經濟地位、社會地位的轉變。博士作為學位的最高層次,是一種稀缺資源,獲得高學歷便可獲得威望較高的職業,同時也可獲得較高的收入和較大的權力。
(二)考博行動:個體努力和社會關系網絡 是實現考博目標的重要途徑
在目標達成過程中,經濟資本、社會資本、 文化資本往往在不同場景、不同對象之間產生不 同的結果,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考博目標達成 的過程中,不同關系群體所使用的資本策略,不 同關系資本在不同場景下所產生的不同效用。
1.疏通人際關系?
受訪者A報考的是一所985高校,第一年為英語不上線而落榜,第二年考的時候就提前跟導 師進行了溝通。他說:“現在導師所擁有的名額 少,如果正常排隊,我要等四、五年才能排上, 我可等不及啊,我就找了省里的重要關系(他不 愿說出具體的內容),多要了一個名額,沒有占 學校的名額,導師也落個順水人情,現在總算錄 取了(長吁一口氣),從他的話語中透露出人際 關系的重要性。
受訪者L也是第二年才考上的,他說:“我 第一年報考的是母校(碩士就讀學校),報考前 我也詢問了一個師姐,師姐說考這位導師得要30 萬,開始我還不信,后來成績下來后排名第一, 面試卻被刷了下來,我才明白師姐說得對。
2.堅守學術信念
金錢、權力、社會關系雖然在考博中起很大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情況都是如此,受訪者E與他們的情況完全不同。
E說:“我已經是第三年考了,如果今年再失利的話,可能就放棄了,這 個學校(現在就讀的)本來僅準備碰碰運氣,但 我也找了關系,有一個同事和這個導師是同學, 但這個同事一直沒時間和我一起去,沒辦法,我?就直接和導師預約,導師也很爽快地答應與我會面。沒想到我們一見如故,有很多共同的話語, 在學術領域我們能夠進行深度的溝通,導師正好也想要個男生,我筆試又考了第一名,就順利錄取了。錄取前,我的一個老師讓我專程再來‘看一下’導師,讓我準備3萬塊錢,我思忖了再三, 最后沒有送這3萬塊錢。因為我堅持認為,學術是 純粹和圣潔的,我相信會有真正的學者,后來證 明,我遇到了一個好的老師。”
個人所擁有的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 在考博的過程中,即社會流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流動是探究職業結構從上到下或從下到 上的垂直流動程度和模式,地位獲得研究的是為什么這種流動會發生,為什么沒有發生?但通過本次訪談我們發現,社會流動的過程是根據場景和時段發生變化的。也就是說,在不同的場域、不同的互動關系之間,不同資本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流動作用。
受訪者A利用經濟資本和權力資本實現了考博的目標,因為其自身不具備考博所要 求的文化資本;但這一情況并不適用于L,起初L也認為經濟資本在考博過程中會起很大的作用, 但他仍然堅持認為文化資本是最重要的,考博更看重的應該是文化資本,他對使用社會資源深惡痛絕,利用社會關系實現考博夢想他是無法接受的,但事實上他依然使用了社會資本,他的父親通過社會關系幫他實現了考博的夢想。受訪者E是一個工作多年的考博者,他懂得社會關系和金錢在考博中的作用,但他的內心是排斥的,他渴望能夠遇到注重文化資本的老師,從而實現價值的相互認同,這樣才是他追尋的考博理想,他也試圖通過其他社會關系聯絡導師,但由于各種原因,還是放棄了,最終出乎意料的是,他還是靠文化資本實現了自己的考博夢。
(三)考博結果:文化資本可以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轉變
考博的源初動機主要是為了經濟地位的轉變、 權力地位的獲得、社會聲望的增加三個方面,但這 些博士生在畢業后是否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是否實 現了自我的認同?是否實現了經濟地位、政治地 位、社會地位的轉變?四年后,本研究對樣本對象 進行了追蹤調查,進行了再次訪談。
1.生活得以安逸
受訪者F是我的師姐,她畢業后回到了原來 工作的單位,單位分了一套100多平方的房子,10多萬的安家費,5年內享受副教授待遇,如果家屬 沒有工作,按一定條件解決家屬工作。在對她訪 談時,她顯得很高興,她說:“像我們拖家帶口的,能安頓下來,給的條件也不錯,就已經很滿 足了,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雖然是一所地方院校,但做學問嘛,就得守住孤獨和寂寞, 抵擋得住大城市的喧囂與繁華。”她對未來的憧 憬讓人傾羨不已,從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她的幸福與滿足。
但受訪者I卻與她的情況略有不同,他在博士 畢業后經歷了少許的曲折,I博士畢業后去了一所不錯的師范院校。他說:“我現在一個月才多塊錢的工資,我老婆的工作又不給解決,現在 還沒敢要孩子,學校按項目分配經費,可你也知 道,國家項目不好拿呀!”后來在他的導師引薦下,他回到了本科畢業的母校(一所地方新建 本科院校),母校還算優厚,給了他一套90平方 的房子,30萬的安家費,按副教授對待,一個月8000多的工資……他的老婆也考上了碩士,畢業 后家屬工作也將得以解決。
2.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受訪者F和I都解決了來自生活的壓力,實現了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轉變。接下來兩位受訪 者是學校的領導。受訪者B考博前已經是教育學院的院長,博士畢業后很快榮升為科研處長,這次 學校副校長有兩個空缺,要求競選者必須具備博 士、教授條件,且45歲以下,全校就兩個符合條件的,他成功的幾率很大。但由于一些原因,在 副校長的競選中失敗了,但后來他告訴我,他去 另外一所職業技術學院當校長了(副廳級)。受訪者K告訴我:“博士畢業后,我順利當上了學校的工會主席,下次換屆不出意外的話就可以當上 學校的副校長了。”
從訪問的幾個案例可以看出,受訪者基本實現了經濟地位、社會地位、文化地位,甚至政治 地位的轉變,成為單位的中堅力量。但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及政治資本的轉換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上的考驗和個人努力。受訪者F博士畢業很快得到雇主的認可,順利實現了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及政治資本的轉變;但受訪者I卻沒有那么 幸運,當文化資本沒有得到教育制度認可時,文 化資本的效用就很難發揮,I經過一番波折后,尋 找到了能夠認可自身的雇主。受訪者B和K博士畢 業后也順利實現了自己的政治訴求。文化資本發生了功效,從而順利轉換成了經濟資本或政治資 本。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資本比經濟資本更具掩 蓋性,風險也相對更大,它不如經濟資本來得直接,實現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轉換過程中,需要一定的策略,甚至社會資本的參與。
結論
通過對12位受訪者的田野調查,對行動者的考博動機、考博過程中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深度描述和梳理,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考博群體的動機源于經濟、生活的壓力與沖突,也有道德責任的規范和自身信仰的追求,但最終的目標是實現經濟地位、社會地位、權力地位的獲得;
第二,在地位獲得過程中,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都起到了一定的作 用,但文化資本起到關鍵作用,文化資本是長期積累,需要時間和努力長期達至,因為它付出了辛苦和時間,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意味著其可以帶來利潤和收益或精神的滿足,從而導致許多人樂此不疲的爭奪;
第三,擁有了文化資本不一定就必然擁有經濟資本或社會資本,行動者經濟資 本或社會資本占有的數量取決于其有效利用關系網絡規模的大小,依賴于和他聯系的每個人所擁 有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的多少。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大家都为什么考博?采访了12名考生,发现最主要原因竟是这个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在读博士练成健身达人,女大学生在宿舍练出
- 下一篇: 不可能存在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