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国女数学史家与中国两代同行的40年交往
原文標題:《一位外國學者眼中的中國數學史學會40年——為慶祝中國數學史學會成立40周年而作》
來華數月之后,我就初次聽聞中國數學史學會之名。如今四十年過去,我為成為這個團體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并為受中國同行的盛情邀請而心懷感激。[①]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估量學會四十年來經歷的巨大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折射出來的在中國發生的更為廣泛的變革。此即本文講述的兩個重點。
1981年4月,我以學生身份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接納。特別感謝吳文俊院士的推薦,我在那里研習為我安排數學史課程。上課地點是我當時所住的北京郵電學院的房間,上課內容包括嚴敦杰、杜石然、梅榮照、郭書春、何紹庚各位研究員的講座。在其中一次講座中,郭書春研究員提及當年夏天將在大連召開一次會議,這是中國數學史學會的首屆年會。然而,作為一個外國人,當時我是不被允許參加這個會議的。盡管如此,我的老師們還是很熱心地把會議的論文帶回來給我,這些論文依然保存在我的檔案中。這些論文印在各種類型的紙上(有的很薄、有的很厚),且均為手寫體。我不知道這些論文是如何打印的,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當時無人使用電腦,在以后的幾年里歷史學家的研究活動依然保持手寫狀態,帶回來給我的會議論文是當時在中國如何進行研究的珍貴見證。實際上,我記得對我的同行來說,在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的頭幾年里,參加會議而不提交論文沒有任何意義。
就我記憶所及,1981年我在中國居留了七個月,期間盡管見到了更多的同行,但除了我的老師外,我無法和許多數學史學者進行真正的對話。我能夠與之交流的學者中有吳文俊院士,以及像他一樣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的兩位歷史學家——李文林研究員和袁向東研究員。此外北京師范大學距離郵電學院很近,郭書春研究員安排我與白尚恕教授會面。盡管我沒有參加大連會議與許多同行進行科研交流,但中國數學史學會首次年會上提交的論文以及我與郭書春研究員有關這些論文的對話,對我日后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此我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許多中國同行正在積極研究《九章算術》及劉徽和李淳風的注釋,獲得了激動人心的新成果。所以當1981年郭書春研究員向我建議合作完成《九章算術》及其注釋的法文譯本時,在我看來這會是一項極為令人關注的嘗試,我接受了這個建議。
接下來的數年里,我只能通過國際會議來結識來自中國的其他數學史學者。1982年,李倍始教授(UlrichLibbrecht)在比利時魯汶組織了首屆中國科學史國際會議,除了前一年我在中國會面的同行之外,當時我還結識了李迪教授與沈康身教授。一年之后的1983年,何丙郁教授在香港組織了同一系列的第二屆國際會議,會上我有幸見到了李繼閔教授,和他進行了富有啟發性的對話。緊接著,1984年8月,第三屆中國科學史國際會議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這次會議最終給了中國與國外與會者更加廣泛地彼此了解的機會。然而在1984年的中國,外國人與中國學者的交流仍有諸多限制。1984年6月以來,我在北京居住了五個月,和郭書春研究員開始合作撰著《九章算術》的校勘本和法文譯本。然而當時沒有獲得特批的中國同行不能進入我居住的賓館,我也不被允許和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同行共進午餐,我只被允許去專供外國人的餐廳。事情還是起了一點變化,我可以在研究所和郭書春研究員一起工作。這使得我可以與當時住在研究所的同行,比如劉鈍研究員與王渝生研究員進行更為良好與廣泛的個人交流與科研交流。
圖1?左起:林力娜李家明郭書春(1981年6月,北京東總布胡同)
九十年代見證了這些領域的一個顯著變化。1991年,由于和郭書春研究員合作項目的需要,我在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度過了三個月。期間我能夠和更為年輕的學者定期交流,比如韓琦教授,我甚至能參加他的博士論文答辯。在中國我可以更為自由地旅行,并且應李繼閔教授之邀前往西安講學。不幸的是,這是我最后一次見到他。這次旅行使我認識了李教授的研究生,其中有曲安京教授、紀志剛教授、王榮彬研究員。
圖2 左起:王榮彬? 紀志剛? 李繼閔? 林力娜? 曲安京? 劉興祥? 王輝
(1991年9月,西北大學)
此外,我能夠以外國人的身份參加在中國召開的會議,甚至于和中國同行共享一間客房。在那之前,我從來不能參與我的同行的日常生活,對我來說這確實是個巨大的改變。這些會議使我結識了郭世榮教授與馮立昇教授。
在此之后,我首次親身參加中國數學史學會年會是1998年在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召開的那一次。當時由于和郭書春研究員的合作,我又在中國居留了數周。會議期間我有幸被允許和田淼研究員共享一間客房。我依然記得那些日子,那是一段美妙的經歷。1998年的這次會議是一次真正的國際會議。許多國外同行都來參會并且做了報告,包括KirstiAndersen(科斯蒂·安德森)、Henk Bos(亨克·博斯),Marie-José Durand-Richard(瑪麗·何塞·杜蘭德·理查德),Catherine Jami(詹嘉玲)和Agathe Keller(阿格特·凱勒)。許多中國數學史同行能夠參加這次會議,這給了我們意義重大的交流機會。特別是有許多年輕同行參會。我珍視這段回憶,因為這是我與這一領域的許多年輕同行自由交流的開始。這些年來表明我們與中國同行關系改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發生在這次會議:武漢會議期間,我們能夠慶祝李迪教授的壽辰。祝壽活動被組織成一次驚奇的派對。當李迪教授發覺這一“密謀”時,我依然記得他的喜悅。我們和壽星以及其他來自中國的同行一起度過了一個美妙輕松的夜晚。
圖3 右起:李迪,郭書春,李文林,劉鈍,莫德,任愛珍,田淼,徐澤林?
圖4??左起:Henk Bos,Kirsti Andersen,Li Di,Karine Chemla,Joe Dauben
2015年,中國數學史學會年會在廣州召開,幸運的是,期間我正在中國居留。我樂于參加這次會議,并見證這一領域在中國的成長:許多年輕人參會,議題領域擴展到數學教育以及數學史在其中的功用。我能夠與年輕與會者交談共度數小時,這段時光將會一直成為我在中國歲月的高光時刻。此外,見證年輕一代的同行加入學會令我欣喜萬分。
圖5在第九屆中國數學會數學史分會學術年會暨第六屆數學史與數學教育會議上的合影?
(2015.10.10,?中山大學)
2019年是吳文俊院士的百年誕辰,以此為契機,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了紀念會議。這次會議與中國數學會數學史分會第十屆年會合辦,紀志剛教授時任學會會長。沒有吳院士在1980年的支持,我或許永遠不會在1981年被允許以學生身份到中國游歷并在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習。因此我自然而然向兩個會議都提交了報告,以此表達我對吳院士以及所有使我受益良多的中國同行的感激之情。美妙的是,兩個會議都在大學校園內組織,因為在參加會議的同時享受校園日常生活是莫大的喜悅。由于吳院士對數學史貢獻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會議再一次廣泛地國際化了。除了來自歐美的學者——比如Jens H?yrup(簡斯·休儒)和Joe Dauben(周·道本),許多來自東亞的同行也參加了這兩次會議。這又一次反映出近年來我所觀察到的一個更廣泛的趨勢,即東亞各國之間學術交流日益頻繁,這一學術共同體正在顯現出更為團結的面貌。這一趨勢還反映在郭世榮教授、馮立昇教授、薩日娜教授、特別是在2019年成為學會會長的同行即徐澤林教授的工作中。我認為這對中國數學史而言是一次絕佳的機會,因為這也許是思考用漢字進行數學活動的最為確當的參照框架。而且這一更廣闊的共同體或許會更好地推動所有東亞國家的數學史研究,并對國際共同體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圖4 在第十屆中國數學會數學史分會學術年會暨第八屆數學史與數學教育會議上的合影,左起:洪一新?錢永紅? 王曉斐? 紀志剛? 林力娜? 徐澤林? 白安雅? 周霄漢? 潘澍原? 陳志輝? 王幼軍
(2019年5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學)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1981年以來,隨著中國的變革范圍日益廣闊,中國數學史學會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它無疑變得越來越國際化,許多年輕會員的加入使得這門學科在中國乃至東亞的未來大有希望。期待中國數學史學會日益融入世界數學史大家庭之中,并且以更加廣闊的國際視野開展數學史研究。請允許我以此結束全文。
(王宏晨、田春芝翻譯)
—版權聲明—
來源:和樂數學,編輯:nhyilin
僅用于學術分享,版權屬于原作者。
若有侵權,請聯系微信號:Eternalhui或nhyilin刪除或修改!
—THE END—
文章推薦
?各種編程語言的優缺點
?史上最狠的論文評審意見(沒投過SCI,你簡直不知道reject這個詞有多可怕呀)
?理解矩陣背后的現實意義
?想追她?先算算你要等多久
?如何讓AI讀懂大佬的微表情?
?無窮存在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一位法国女数学史家与中国两代同行的40年交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删文97篇!前UCLA教授竟是民科?不看
- 下一篇: 现实版“神笔马良”!“90后”小伙把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