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博士点?
劉邦和韓信曾經有過一段非常出名的對話,劉邦問韓信:你這么能帶兵打仗,那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超過10萬。劉邦聽后心里不爽,繼續問:那你能帶多少?于是,韓信就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
那博士點呢?會否高校總覺得自己的博士點越多越好?而管理部門覺得你的太多了?
目前國內博士點申請有三種類型,自主審核單位、新增博士點、新增博士學位單位。
自主審核的27家單位可以認為是博士點“財務自由”了,每年都有新增博士點名額,而且學校可以通盤考慮自行設計和排隊,年年有新增,年年有希望,大家也不用焦慮,夯實基礎,按需排隊。
甚至有學校“十一五”已布局結束,開始自由優化調整,但是從增設和撤銷的結果看,還是增設的博士點多,撤銷的博士點少。
原有博士點單位新增博士點,“財務不自由”,需要在全國的盤子里一起競爭,有好多高校長期高漲熱情,21世紀以來一直在連續建設,加強建設、強力建設、多級建設,但效果卻不理想,例如某省七八個211高校2017年只有一個一級碩士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晉升一級博士點,其余幾十個申請全軍覆沒;某著名211高校2017和2020年兩次都申報了七八個一級博士點,但一個一級碩士點都沒有獲得晉升;2020年該省更是有4所211高校學術博士點零封。
然而現實情況是這些高校都嗷嗷待哺,每次各種動員,層層重視,反復開會,來回研究,從校長到青年教師,前期昂著頭熱情高漲申請,后期低著頭灰頭土臉失敗,然后拍拍身上的土,不帶走一點灰塵,繼續戰斗,耐心等待,屢敗屢戰,一茬接著一茬干,決不放棄。
但更多的現實是,“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在政策不清晰的情況下,申博失敗了連一聲再見都沒有。
新增博士學位單位,以前沒博士點,要新增博士點,上次17所,這次34所,也是難上加難,新增單位是資格,是社會聲譽的問題,同樣緊迫。
堅持從實際出發,真正把情況摸實摸透;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這些方法是否同樣適合學科點申報,就是人民的需求是什么,高校的實際情況是什么?實際需求是什么?管理部門的考慮是什么?什么需求是一個合理的段位?什么樣的科研結果和學科布局需要什么層次和規模的學科點來支撐?學科點是否能真正淘汰?感覺并不是十分清楚,值得真研究。
全國博士生招生數量從2011年的6.56萬增到2020年的11.6萬,十年間幾乎翻了一番,GDP從2011年的47萬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01萬億元,翻了一番多,然而博士點呢?
2011年之后只有2017和2020兩次象征性增長,不得不說博士點增長“落伍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所以到底中國需要多少個博士點,需要廣泛的研究真問題。
2020增加最多的高校新增博士點達到9個?一次性增加超過50%,而有的高校一個兩個的增加?甚至僅僅一個?是否完全合理?其他高校真的是建設水平差?只能說建設效果差,那管理是否真正起到了宏觀設計、調控和管理的效果?
例如星球探索學科全國報了30個,后期計劃批幾個?或者提前規劃了幾個?類似基金委約20%的資助率,或科技部項目按3-4:1的比例通過,好像都沒有,前面少了規劃,導致后面耗費了大量公共人財物資源卻沒效果,也許就劃拉了個數字而已。
博士點的牛鼻子到底在哪里?估計和博士生的身份定位有關,也和中華文化,“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有關,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有關,否則西方高校感覺沒博士點的概念(但是不確定),有些高校感覺建校就有博士點,但是也沒有為博士點而焦慮,所以我們的焦慮來自哪里呢?
是否博士點可以學習中國計量資質認定,主動申請,達標授予,違規處罰;自我評價獲取,后續考察評審;甚至今天學科交叉越來越多,能否類似的學習工程類博士按照大類申請?甚至學習國際學科模式,分22個類別評價?
—版權聲明—
來源:科學網博客,編輯:nhyilin
僅用于學術分享,版權屬于原作者。
若有侵權,請聯系微信號:Eternalhui或nhyilin刪除或修改!
—THE END—
文章推薦
?丘成桐拉來一位大牛!又一位國際頂尖數學物理學家加盟清華
?一生只為兩件事,他的名字曾是中國高級機密!
?今年新增院士中,最年輕的是他
?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李德仁院士:科學要為祖國服務
?【物理原理】想不到吧,打火機的點火按鈕原理,和核潛艇的重要裝置一樣
?科學史上最惡劣的一次剽竊,為他們帶來了諾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博士点?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痛惜!年仅38岁,中科院研究员、博导周传
- 下一篇: 引用另一模板的宏_生信人值得拥有的编程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