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全)
?目錄
1. 數據庫系統基礎
1.1 數據庫系統概述
1.1.1 基本概念
1.1.2 數據獨立性
1.2 概念模型
1.3 數據庫系統的結構
2. 關系數據庫
2.1 關系數據結構及形式化定義
2.2 關系的完整性
2.2.1 實體完整性
2.2.2 參照(引用)完整性
2.3 關系代數
1.選擇(selection)
2.投影(projection)
3.連接(笛卡爾積)
4.并UNION
5.差minus(except)
6.重命名 as
3. 關系數據標準語言SQL
3.1 數據定義
3.1.1 模式
3.1.2 表
3.1.3 索引
3.2 數據查詢
3.3 數據更新
3.3.1 插入元組
3.3.2 插入子查詢結果
3.4 修改數據
3.5 刪除數據
3.6 視圖
3.6.1 定義視圖
3.6.2 刪除視圖
3.7 索引
3.8 過程與函數
3.8.1 過程
3.8.2 函數
4.1 數據庫安全性控制
4.2?對數據庫不安全的因素
4.3?數據庫安全性控制
4.4. 審計
4.1.1 授權:授予與收回
4.1.2 數據庫角色(按崗位職責,組織權限)
6. 關系數據理論
6.1 規范化
6.1.1 函數依賴
6.1.2 第二范式(2NF)
6.1.3 第三范式(3NF)
6.1.4 BCNF(Boyce Codd Normal Form)
7. 數據庫設計
7.1. 數據庫設計概述
7.2. 數據庫設計的基本步驟
7.3. 數據字典
8. 數據庫編程
8.1. 標準SQL缺點和SQL編程技術優點
8.2. 存儲過程
8.3. JDBC編程
10. 數據恢復技術
10.1. 事務的概念及事務的4個特性及恢復技術能保證事務的哪些特性
10.2. 故障種類(數據庫的高可用性技術
10.3. 恢復技術
10.4. 為什么事務的非正常結束會影響數據庫數據的正確性?
10.5. 登記日志文件時為什么必須先寫日志文件,后寫數據庫?
10.6. 針對不同的故障的恢復策略和方法
10.6.1. 事務內部故障
10.6.2. 系統故障
10.6.3. 介質故障
10.7. 什么是檢查點記錄,包括什么內容
10.8. 具有檢查點恢復技術有什么優點?
10.9. 使用檢查點方法進行恢復的步驟
10.10. 什么是數據庫鏡像?它有什么用途
10.11. 為什么UNDO是反向掃描日志,REDO是正向掃描日志
10.12. 恢復系統是否可以保證事務的原子性和持續性
11. 并發控制
11.1. 數據庫中為什么要并發控制?并發控制技術能保證事務的哪些特性?
11.2. 并發操作會產生哪幾類數據的不一致?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
11.3. 什么是封鎖?封鎖類型有哪幾種?
11.4. 三級協議分別能解決哪些問題
11.5. 什么是活鎖,產生原因和解決辦法
11.6. 什么是死鎖,解決死鎖的辦法
11.7. 什么樣的并發調度是正確的調度
11.8. 如何保證并發調度的正確性
12. NoSQL和New數據庫
1. 數據庫系統基礎
1.1 數據庫系統概述
1.1.1 基本概念
數據:描述事物的符號記錄
數據庫:數據庫是長期儲存在計算機內、有組織的、可共享的大量數據的集合
DBMS:數據庫管理系統
數據庫系統:數據庫系統是由數據庫、數據庫管理系統(及其應用開發工具)、應用程序和數據庫管理員(DataBase Administrator,DBA)組成的存儲、管理、處理和維護數據的系統
DBMS的體系結構:3層
數據源(DATA SOURCE):遠程數據庫的別名
ODBC:開發工具訪問數據庫統一的平臺
JDBC:Java數據庫連接
1.1.2 數據獨立性
數據獨立性包括物理獨立性和邏輯獨立性(本質:希望不管怎么變,想不修改應用程序)
物理獨立性:指用戶的應用程序與數據庫中數據的物理存儲是相互獨立的
邏輯獨立性:指用戶的應用程序與數據庫的邏輯結構是相互獨立的
1.2 概念模型
實體(entity):客觀存在并可相互區別的事物,虛擬的概念
屬性(attribute):實體所具有的某一特性,共同的性質
碼(key),鍵:唯一標識實體的屬性集
實體類型(entity type,class):用實體名及其屬性名集合來抽象和刻畫同類實體。例如學生(學號,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所在院系,入學時間)就是一個實體型
實體集(entity set):同一類型實體的集合。例如,全體學生就是一個實體集
聯系(relationship):實體集內的單個實體之間的聯系通常是指不同實體集之間的聯系,實體之間的聯系有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等多種類型
Association(聯系、關聯)
關系數據庫系統采用關系模型作為數據的組織方式
基本概念:
關系(ralation):一個關系對應通常說的一張表
元組(tuple):表中的一行即為一個元組
屬性(attribute):表中的一列即為一個屬性,給每一個屬性起一個名稱即為屬性名
碼,鍵(key):表中的某個屬性組,它可以唯一確定一個元組
域(domain):域是一組具有相同數據類型的值的集合。即某個屬性的取值范圍
分量:元組中的一個屬性值
關系模式:對關系的描述,一般表示為
關系名(屬性1,屬性2,···,屬性n)
1.3 數據庫系統的結構
?
1.模式(schema)
模式也稱邏輯模式,是數據庫中全體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不同的dbms表示模式的方法不一樣!
Create schema schema_name ;
Schema : object (user, table , view , function, procedure,index,…);
Schema = user(MYSQL, ORACLE,…)
Schema : object ( table , view , function, procedure,index,…);
Create user user_name? identified by pass_wd;
2.外模式(external schema)
它是數據庫用戶能夠看見和使用的局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征的描述(
(你有權限可我也看到的東西!VIEW)
3.內模式(internal schema)
一個數據庫只有一個內模式。它是數據物理結構和存儲方式的描述
2. 關系數據庫
2.1 關系數據結構及形式化定義
基本概念:
候選碼(key):某一屬性組的值能唯一地標識一個元組,而其自己不能,則稱該屬性組為候選碼(candidate key)
主碼:若一個關系有多個候選碼,則選定其中一個為主碼(primary ?key),主碼只可以有一個
主屬性(prime attribute):候選碼的諸屬性稱為(主屬性)
非主屬性:不包含在任何候選碼中的屬性
全碼(all key):關系模式的所有屬性是這個關系模式的候選碼;
代理鍵(id,序列號、序號,系統自動生成,自增長)
2.2 關系的完整性
2.2.1 實體完整性
若屬性A是基本關系的主屬性,則A不能取空值
2.2.2 參照(引用)完整性
主(父親)、從(子)
2.3 關系代數
1.選擇(selection)
選擇是在關系R中選擇滿足給定條件的諸元組,記作
δF(R) = {t|t∈R∩F(t)='真'}
其中F表示選擇條件,它是一個邏輯表達式
例如:查詢信息系(IS系)的學生
δSdept='IS'(Student)
2.投影(projection)
關系R上的投影是從R中選擇出若干屬性列組成新的關系,記作
∏A(R) = {t[A]|t∈R}
其中A為R中的屬性列
例如:查詢學生的姓名和所在系
∏Sname,Sdept(Student)
3.連接(笛卡爾積)
其中,A和B分別為R和S上列數相等且可比的屬性組,θ是比較運算符
- 等值連接:θ為“=”的連接運算
- 自然連接:是一種特殊的等值連接。它要求兩個關系中進行比較的分量必須是同名的屬性組,并且在結果中把重復的屬性列去掉 ????
- 懸浮元組(dangling tuple):因為公共屬性組不相等被舍棄的元組
- 外連接(outer join):把懸浮元組保存在結果關系中
- 左外連接(left outer join或left join):只保留左邊關系R中的懸浮元組
- 右外連接(right outer join或right join):只保留右邊關系S中的懸浮元組
4.并UNION
5.差minus(except)
6.重命名 as
3. 關系數據標準語言SQL
刪除(drop 、delete )
- Drop : 刪除數據庫對象(user table,view,index,function,procedure)
- Delete: 刪除數據
修改(alter , update)
- Alter 改數據庫對象(modify)(user table,view,index,function,procedure)
- Update 改數據!
3.1 數據定義
3.1.1 模式
1.定義模式
CREATE SCHEMA<模式名> AUTHORIZATION<用戶名>
Create user <用戶名> identified by <用戶密碼>;
2.刪除模式
DROP SCHEMA<模式名><CASCADE|RESTRICT>
Drop user <用戶名> ;
Drop user <用戶名> cascade;
3.1.2 表
1.定義基本表
CREATE TABLE<表名>(<列名><數據類型>[列級完整性約束條件]
[,<列名><數據類型>[列級完整性約束條件]]
···
[,<表級完整性約束條件>]);
例如:
2.修改基本表
ALTER TBALE<表名>
[ADD [COLUMN]<新列名><數據類型>[完整性約束]]
[ADD<表級完整性約束>]
[DROP[COLUMN]<列名>[CASCADE|RESTRICT]]
[DROP CONSTRAINT<完整性約束名>[RESTRICT|CASCADE]]
[ALTER COLUMN<列名><數據類型>];
3.刪除基本表
DROP TABLE <表名> [RESTRICT|CASCADE]
3.1.3 索引
1.建立索引
CREATE [UNIQUE][CLUSTER] INDEX <索引名>
ON <表名>(<列名>[<次序>][,<列名>[<次序>]]···);
2.修改索引
ALTER INDEX <舊索引名> RENAME TO <新索引名>;
3.2 數據查詢
(SELECT [ALL|DISTINCT] <目標列表達式> [,<目標列表達式>]···
FROM <表名或視圖名> [,<表名或視圖名>···]|(<SELECT 語句>) [AS] <別名>
[WHERE <條件表達式>]
[GROUP BY <列名1>
[HAVING <條件表達式>]]
[ORDER BY <列名2> [ASC|DESC]])
;
3.3 數據更新
3.3.1 插入元組
INSERT INTO <表名>[([<屬性列1>][,<屬性列2>???)] VALUES(<常量1>[,<常量2>]???)?
3.3.2 插入子查詢結果
INSERT INTO <表名>[<屬性列1>][,<屬性列2>···] 子查詢;
3.4 修改數據
UPDATE <表名>
SET <列名> = <表達式>[,<列名>=<表達式>]···
[WHERE<條件>];
3.5 刪除數據
DELETE FROM <表名>
[WHERE<條件>];
3.6 視圖
視圖能夠簡化用戶的操作(簡化操作)
視圖使用戶能以多種角度看待同一數據(多角度)
視圖對重構數據庫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邏輯獨立性(邏輯獨立性)
視圖能對機密數據提供安全保護(安全保護)
適當利用視圖可以更清晰地表達查詢(清晰表達)
3.6.1 定義視圖
CREATE VIEW <視圖名>[(<列名>[,<列名>]···)]
AS <子查詢>
[WITH CHECK OPTION]
當更新、插入或刪除時,WITH CHECK OPTION可以將子查詢中的條件自動加上
3.6.2 刪除視圖
DROP VIEW <視圖名> [CASCADE]
3.7 索引
Create index <索引名> ?on <表名> ?(<列名>[,<列名>]···)
Drop index ?<索引名>;
3.8 過程與函數
3.8.1 過程
Create procedure? <過程名> ([(<參數 in 參數類型>[,<參數 in out參數類型>]···)
As
Begin
…
End;
3.8.2 函數
Create function? <函數名> ([ (<參數 in 參數類型>[,<參數 in參數類型>]···)
Return <結果的數據類型>
Begin
…
Return? <結果表達式>;
End;
4.1 數據庫安全性控制
保護數據庫以防止不合法使用所造成的的數據泄露、更改或破壞
4.2?對數據庫不安全的因素
非授權用戶對數據庫的惡意存取和破壞
數據庫中重要或敏感的數據被泄露
安全環境的脆弱性
4.3?數據庫安全性控制
用戶身份鑒別
存取控制
自主存取控制,用戶對不同數據庫隊友有不同的存取權限
強制存取控制,每一個數據庫對象被標以一定的密級,只有具有合法許可證的用戶才能存取
視圖機制
審計
數據加密
4.4. 審計
審計功能是用戶對數據庫執行操作時,將這些操作自動記錄到數據庫的審計日志中
因為數據庫安全保護措施不是完美無缺的。利用數據庫審計信息,數據庫管理人員可以重現并分析導致數據庫現有狀態的一系列事件,找出非法存取數據的人、事件和內容等。
4.1.1 授權:授予與收回
1.GRANT
GRANT <權限>[,權限]···
ON <對象類型><對象名>[,<對象類型><對象名>]···
TO <用戶>[,<用戶>]···
[WITH GRANT OPTION]
如果指定了WITH GRANT OPTION子句,則獲得某種權限的用戶還可以把這種權限再授予其他的用戶
?2.REVOKE
REVOKE<權限>[,<權限>]···
ON <對象類型><對象名>[,<對象類型><對象名>]···
FROM <用戶>[,<用戶>]···[CASCADE|RESTRICT]
4.1.2 數據庫角色(按崗位職責,組織權限)
1.角色的創建
CREATE ROLE <角色名>
2.給角色授權
GRANT <權限>[,<權限>]···
ON <對象類型>對象名
TO <角色>[,<角色>]···
3.將一個角色授予其他的角色和用戶
GRANT <角色1>[,<角色2>]···
TO <角色3>[,<用戶1>]···
[WITH ADMIN OPTION]
如果指定了WITH ADMIN OPTION子句,則獲得某種權限的角色或用戶還可以把這種權限再授予其他的角色
4.角色權限的收回
REVOKE <權限>[,<權限>]···
ON <對象類型><對象名>
FROM <角色>[,<角色>]···
??
6. 關系數據理論
6.1 規范化
一個低一級范式的關系模式通過模式分解(schema decomposition)可以轉換為若干個高一級范式的關系模式的集合,這種過程就叫規范化(normalization)
6.1.1 函數依賴
屬性閉包!
阿姆斯特朗公理!
等價的最少的函數依賴集!
6.1.2 第二范式(2NF)
若R∈1NF,且每一個非主屬性完全函數依賴于任何一個候選碼,則R∈2NF
例如:SLC的碼為(Sno,Cno),Sdept和Sloc依賴于Sno,不依賴于Cno,則不滿足第二范式
6.1.3 第三范式(3NF)
若R∈2NF,且非主屬性不能有傳遞依賴
例如:SLC的碼為(Sno,Cno),Sno決定Sdept,Sdept決定Sloc,存在Sno->Sdept->Sloc這樣的傳遞依賴,則不滿足第三范式
6.1.4 BCNF(Boyce Codd Normal Form)
若R∈3NF,且不能有主屬性對碼的部分依賴和傳遞依賴
7. 數據庫設計
7.1. 數據庫設計概述
數據庫設計是指對于一個給定的應用環境,構造(設計)優化的數據庫邏輯模式和物理結構,并據此建立數據庫及其應用系統,使之能夠有效的存儲和管理數據,滿足各種用戶的應用需求,包括信息管理要求和數據操作要求。
7.2. 數據庫設計的基本步驟
需求分析(建立數據字典)
概念結構設計(E-R圖建立,應用需求抽象為信息世界的結構)
邏輯結構設計(E-R圖轉成相應的數據模型,在基本表基礎上構建外模式)
物理結構設計(選擇物理存儲安排,建立索引,構建內模式)
數據庫實施
數據庫運行和維護
需求分析和概念設計獨立于任何數據庫管理系統
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與選用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密切相關
7.3. 數據字典
它是關于數據庫中數據的描述,即元數據,而不是數據本身。數據字典是在需求分析階段建立,在數據庫設計過程中不斷修改、充實、完善的。
通常包括:數據項、數據結構、數據流、數據存儲和處理。
數據庫的概念模型向物理模型的轉換規則!
8. 數據庫編程
8.1. 標準SQL缺點和SQL編程技術優點
標準SQL是非過程化的查詢語言,缺少流程控制能力,難以實現應用業務的邏輯控制
SQL編程技術可以有效克服SQL語言實現復雜應用方面的不足,提高應用系統和數據庫管理系統間的互操作性。
8.2. 存儲過程
存儲過程是由過程化SQL語句書寫的過程,這個過程經編譯和優化后存儲在數據庫服務器中。
運行效率高,因為是被編譯后保存在數據庫中的
降低了客戶機和服務器的通信量
方便實施企業規則
8.3. JDBC編程
是為解決異構數據庫間的數據共享而產生的,它建立了一組規范,并提供了一組訪問數據庫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JDBC具有兩重約束力:一方面規范應用開發,另一方面規范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應用接口
10. 數據恢復技術
10.1. 事務的概念及事務的4個特性及恢復技術能保證事務的哪些特性
ACID
原子性,事務是數據庫中的邏輯工作單元,里面的操作要么全做,要么不做
一致性,事務執行結果必須是一個事務從一個一致性狀態轉到另一個一致性狀態
隔離性,一個事務的執行不能受其他事務的影響
持久性,一旦一個事務完成提交了,那么對數據庫的改變是永久的,保證了事務的原子性和隔離性
10.2. 故障種類(數據庫的高可用性技術
(備份、恢復!復制、分區、主庫(master)、從庫(standby),cluster,data guard)
事務內部的故障
系統故障
介質故障
計算機病毒
10.3. 恢復技術
恢復機制兩個關鍵問題:如何建立冗余數據,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冗余數據實施數據庫恢復。建立數據庫冗余數據最常用的技術是數據轉儲和登記日志文件
10.4. 為什么事務的非正常結束會影響數據庫數據的正確性?
如果數據庫運行過程中出現故障導致事務非正常結束,有些事務尚未完成就被中斷,那么就破壞了事務的原子性,這些事務的一部分操作已經寫入了數據庫,這時數據庫處于不一致的狀態,例如銀行轉賬。
10.5. 登記日志文件時為什么必須先寫日志文件,后寫數據庫?
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操作,如果中間發送故障,兩個只能完成一個。如果先寫了數據庫操作,而在日志中沒有這個記錄,那么就無法恢復這個修改了。如果先寫了日志,但沒有寫入數據庫。那么恢復時只要多執行一次UNDO操作,并不會影響數據庫操作。
10.6. 針對不同的故障的恢復策略和方法
10.6.1. 事務內部故障
反向掃描文件日志,查找到該事務的更新操作
對該事務的更新操作執行逆操作,直到讀到改事務的開始標記
10.6.2. 系統故障
正向掃描日志文件,找出在故障前已經提交的事務隊列和未完成隊列
對未完成隊列執行中各個事務執行UNDO操作
對已經提交的各個事務執行REDO操作
10.6.3. 介質故障
裝入最新的數據庫后備副本,使數據庫恢復到最近一次轉儲時的一致性狀態
裝入轉儲結束時刻的日志文件副本
啟動系統恢復命令,由DBMS完成恢復功能
10.7. 什么是檢查點記錄,包括什么內容
檢查點記錄是一類新的日志記錄。它的內容包括:
- 建立檢查點時刻所有正在執行的事務清單
- 這些事務的最近一個日志記錄的地址
10.8. 具有檢查點恢復技術有什么優點?
節約時間,利用日志技術進行數據庫恢復時,恢復子系統必須搜索整個日志,這將耗費大量時間
需要REDO的操作實際上已經將它們的更新操作結果寫到數據庫了,恢復子系統又重新執行了這些操作,浪費了大量時間
10.9. 使用檢查點方法進行恢復的步驟
找到最后一個檢查點記錄在日志文件的地址,由該地址在日志文件中找到最后一個檢查點記錄
由該檢查點記錄得到檢查點建立時刻所有正在執行的事務清單,建立兩個事務隊列UNDO和REDO
從檢查點開始正向掃描日志文件,根據提交與否選擇重做還是撤銷
對隊列執行事務操作
10.10. 什么是數據庫鏡像?它有什么用途
自動將整個數據庫或者關鍵數據復制到另一個磁盤上。每當主數據庫更新時,把更新后的數據復制過去,即自動保證鏡像數據和主數據的一致性。
用途:
- 數據恢復
- 提升數據庫利用率。例如被加了排他鎖,可以在鏡像數據庫上讀。
10.11. 為什么UNDO是反向掃描日志,REDO是正向掃描日志
UNDO是恢復到第一個失敗的事務就OK了,正向做不到。REDO是恢復到最后一個成功的事務之后。
10.12. 恢復系統是否可以保證事務的原子性和持續性
UNDO保證原子性,REDO保證持續性
11. 并發控制
11.1. 數據庫中為什么要并發控制?并發控制技術能保證事務的哪些特性?
數據庫時共享資源,通常有多個事務同時執行。當多個事務同時并發地存取時就會產生同時讀/寫同一個數據。若對并發操作不加以控制就可能導致存取不正確的數據,破壞事務的一致性。
并發控制保證了事務的一致性和隔離性
11.2. 并發操作會產生哪幾類數據的不一致?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
丟失修改,兩個事務對同一個數據同時進行修改,那么就會有一個事務的操作被另一個事務的修改覆蓋掉。
不可重復讀,一個事務讀了某一數據以后,另一個事務對其進行了更新操作,那么再次讀的時候就會得到與上次不一樣的數據。
讀取臟數據,一個事務修改了某一數據并把其寫回磁盤,另一個事務讀取了這個數據以后,之前那個事務因為某種原因撤銷了。
避免不一致性的方法就是并發控制,常用的并發控制有封鎖法、時間戳法、樂觀控制法、多版本并發控制法等
11.3. 什么是封鎖?封鎖類型有哪幾種?
封鎖就是事務T對某一數據進行操作前,先向系統發送請求,對其加鎖,加鎖以后事務就對這個數據有了一定的控制權,在事務T釋放鎖之前,其他事務不能對該數據進行更新或者讀取
封鎖類型有:排它鎖、共享鎖
11.4. 三級協議分別能解決哪些問題
加X鎖,直到事務結束再釋放。解決了丟失修改問題。
在1基礎上加S鎖,讀完后可以釋放,解決了讀取臟數據的問題。
在1基礎上加S鎖,直到事務結束再釋放,解決了不可重復讀問題
11.5. 什么是活鎖,產生原因和解決辦法
當一系列封鎖操作無法按照其正確順序執行時,就可能導致事務無限等待某個封鎖。
避免活鎖的方法就是使用FCFS
11.6. 什么是死鎖,解決死鎖的辦法
舉例說明什么是死鎖。
防止死鎖的方法有兩種:預防死鎖、死鎖診斷與解除
預防死鎖有兩種辦法:一次封鎖法、順序封鎖法
死鎖診斷與解決:超時法、事務等待圖法
解除法:選擇處理死鎖代價最小的事務,將其解除
Alter session kill ‘sessionid,pid ’;
11.7. 什么樣的并發調度是正確的調度
可串行化的并發調度是正確的調度。可串行化調度定義:多個事務并發執行是正確的,當且僅當其結果與按某一次序執行的串行執行的結果相同。
11.8. 如何保證并發調度的正確性
沖突可串行化,使用兩段鎖協議
12. NoSQL和New數據庫
自1970年以來,數據庫技術發展到了第四代,第一代是60~70年早期的層次和網狀數據庫系統,第二代是70年代中期開始的關系數據庫系統,第三代是80年出現的對象數據庫系統和以及90年出現的對關系模型進行擴展,使關系數據庫系統具有面向對象功能。
自2000年以來,Web技術、社交網絡、移動計算和物聯網的進步導致全球范圍應用程序生成的半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呈現爆炸式增長勢態,此類應用程序產生了各種不同的需求,包括水平可擴展能力、支撐大規模海量數據處理能力,系統要具有高可用性和容錯能力以應對硬件和軟件故障,并且可以通過利用額外資源響應客戶端請求,從而提高查詢處理速率,這就導致了第四代數據庫技術NoSQL和NewSQL技術的出現。
NoSQL數據庫的關鍵特征是:(1)采用圖形、樹、鍵值、文檔等表格模型以外的數據模型;(2)數據庫設計時沒有固定的模式定義;(3)提供對水平可擴展性的隱式支持;(4)具有最終一致性而不是強一致性。NoSQL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CAP定理,它對分布式系統至關重要的屬性提供了一些約束,即: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區容錯性。CAP定理表明,分布式系統在任何給定時間最多只能滿足其中2個屬性。
Json格式!!!
NewSQL是最新一代的數據庫系統,它不僅提供NoSQL數據庫系統具有的可擴展性和可用性,還保留了傳統關系數據庫的ACID特性、關系數據模型和SQL查詢語言。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数据库系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全)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MMDetection2.XX-Neck
- 下一篇: 微型计算机控制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