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作品如何诞生又怎样跨圈?
原標題:茅獎作品如何誕生又怎樣跨圈?
11月19日晚9點,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2023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獎之夜”結束了。
這是時隔14年之后,茅盾文學獎再度回到茅盾故里浙江桐鄉烏鎮進行頒獎,五位茅獎作家楊志軍、喬葉、劉亮程、孫甘露、東西與線上線下觀眾一起,共同見證群星璀璨的文學星空。
頒獎典禮現場,和獲獎作品一樣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共屬于作家和編輯的榮耀時刻。
當頒獎進程接近尾聲,伴著場內悠揚音樂,《回響》的責任編輯劉稚走向側臺,在那里,作家東西正在等待她的到來,他從劉稚手中接過鮮花,然后將兩人間橫跨20年的約定娓娓道來。
“我寫的慢,劉稚也比較謙讓,20年前約稿的時候打了一聲招呼,后來又沒跟進,我以為她不想要了,她也不太堅決,約稿就一直沒能成功。中間我寫過一個長篇,她曾經想要,后來卻被別人拿走了。這個過程讓我非常內疚,我覺得一個作者寫作的時間是有限的,很多編輯在向我約稿,這個時候你不能給別的編輯,就像我的《回響》中有一個詞叫疚愛,因內疚而產生的愛非常強大,所以最后這本小說給到了劉稚。”東西說。
像東西一樣,每位獲獎作家背后,都有一位“幕后英雄”,他們就像橋梁和紐帶,連接著優秀的作品和讀者,給這個時代奉獻無數精品力作。而在今晚的頒獎典禮上,也設立了個特別的環節,邀請獲獎作品的作家與編輯共同留下手印,致敬作者和編輯之間的無間合作。
而在頒獎典禮前夕,潮新聞記者特意采訪了《雪山大地》《寶水》《本巴》《千里江山圖》《回響》的責任編輯——作家出版社編輯姬小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編輯樊金鳳、譯林出版社編輯管小榕,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江曄、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劉稚,聽他們講了講獲獎作品背后故事。
人民文學出版社劉稚:編輯這份職業充滿魅力
《回響》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劉稚是這本書的責任編輯,她和東西已相識多年。
“拿到《回響》這部作品前,我們就已經非常了解東西的創作風格和寫作實力,閱讀這部作品后,大家也認為,這部作品是東西最好的作品,東西精準地抓住了當代人生活中的困惑、煩惱以及希望,非常準確貼切地勾勒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某種程度上說,這部作品在當代文學中非常醒目,它在文學,或者是現實主義文學怎么突破這件事上,為人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人民文學出版社劉稚。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從業多年,劉稚曾多次見證茅獎頒獎典禮,她回憶,2005年柳建偉的《英雄時代》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她代表人民文學出版社前往烏鎮昭明書院領獎。“頒獎典禮舉行時,烏鎮剛剛被開發,嘉賓都很新奇,對這樣一個千年古鎮贊不絕口,現在,快二十年過去了,我又來烏鎮參加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感覺這里發生的變化是天翻地覆的。我喜歡烏鎮,在這里,你會想到傳統,想到茅盾從他的家鄉走出來,想到中國文學的脈絡,和車水馬龍的現代化都市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我想,作家來到烏鎮也會更親切。”
2019年,李洱《應物兄》斬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這本書的責任編輯還是劉稚。
“每次茅獎揭曉前我的內心都很忐忑,無論是之前還是現在。”劉稚坦言,這可能是編輯特有的心情,“與作家交往那么多年,你會知道他多年的堅持與艱難,對文學的熱愛,畢生獻身于文學的堅定,還有對自我突破的追求。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希望他能夠得這個獎,畢竟這個獎是對作家的肯定和鼓勵。”
在劉稚看來,這么多年來,茅獎始終傳承著現實主義文學精神,以一部部映射時代勇氣和才華的獲獎作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我覺得我們做編輯出版的,一定得保持對文學的信念與熱愛,這么多年來,我們遇到了很多很好的作家和作品,經歷的事也在不斷更新,這讓我們的職業充滿了榮耀和魅力。”
作家出版社編輯姬小琴:更加堅定自己的文學眼光
當《雪山大地》獲得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的消息傳來時,開心的除了作者楊志軍本人以外,還有這本書的編輯——來自作家出版社的姬小琴。
“這是我和楊志軍老師合作的第三本書。”在此之前,姬小琴和楊志軍合作了《潮退無聲》《最后的農民工》——兩本書都和楊志軍40歲后移居的城市青島相關,屬于都市題材。《雪山大地》則是楊志軍對自己精神原鄉——青海的一次回望。
在40歲之前,楊志軍一生活在青海。生于斯長于斯的他,在書中深情回望了父親母親與幾代草原建設者的艱辛探索足跡。第一次閱讀《雪山大地》的書稿,姬小琴產生了與前兩部合作作品截然不同的感受。“你知道當一個人回望故鄉的時候,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楊老師寫青藏高原時,狀態明顯更加放松了。而且和之前的兩部都市題材相比,《雪山大地》時間跨度將近70年,主題更加厚重。”
作家出版社編輯姬小琴。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去年8月,中國作家協會啟動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我是那時候和楊老師約的書稿,當時他手頭剛好在寫《雪山大地》,主題比較符合,作為出版社,我們就把它作為重點書目報送了上去。”
在出版界,姬小琴算是一個“新人”,她從報社編輯轉行到圖書編輯,也不過三四年的時間。她坦言,這次得獎,既是對她編輯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種鞭策和鼓勵。“作為編輯,我們的本職工作就是發掘好作品,出版好作品,不是說哪一部作品得獎了,就要跟著它調整工作方向。相反,我覺得要更加堅定自己的文學眼光,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持之以恒。”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樊金鳳:希望好書抵達更多讀者
《寶水》2022年11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樊金鳳是責編之一。
入職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以來,樊金鳳經歷過兩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和頒獎。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北上》獲獎,她是《北上》這本書的宣傳編輯。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寶水》獲獎,她是《寶水》這本書的責編。
“其實在編輯過程中,最讓我們激動和緊張的是剛拿到書稿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沒來得及看稿,我們知道《寶水》的題材特別好,與現實中國密切關聯,但是在這個題材下作家是否有好的表達是我們特別關注和期待的地方。懷著這種心情開始審讀書稿,審讀的過程充滿了愉悅和驚喜,因為可以確定的是,《寶水》不僅有一個好題材,而且是一個好故事,它是豐富的、飽滿的,充滿了蓬勃的生命力。”樊金鳳說,《寶水》是社里的重點書,所以從選題策劃、編輯到營銷等各個環節,出版社都配備了充足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編輯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嚴格地審校、為不同渠道寫文案、準備發行物料、填寫各類獎項和項目申報的表格等等所有環節都要用心準備。“非常感謝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和副總編輯王淑紅老師給我這樣一個機會,在編輯《寶水》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樊金鳳。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之一,是可遇不可求的,“《寶水》進前十的時候,我們非常開心,也很緊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開始做宣傳和圖書供貨等方面的準備,這樣一旦《寶水》獲獎,我們就能快速反應”。
“其實《寶水》在獲獎前就一直受讀者歡迎,茅獎揭曉前,有讀者采購了大量圖書,需要簽名本,我們約作家喬葉老師來社里簽書。簽書結束后,我們幾位編輯和喬葉老師合了張影,結果第二天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揭曉,《寶水》獲獎,現在想想那張合影特別有意義。”
此次,2023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獎之夜即將舉行,為《寶水》傾注大量心血的策劃編輯韓敬群已到達烏鎮,他將登上盛典的舞臺,代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代表《寶水》的編輯團隊,發表獲獎感言。
另一邊,千里之外的北京,后方的王淑紅、樊金鳳和出版社其他工作人員早早做好了宣發、供貨方面的準備,“我們預計這次盛典會是一次盛大的、跨圈的文學活動,《寶水》或許能夠因此被更多讀者所看到。出版社也在隨時關注、隨時調整宣發策略,希望《寶水》這樣的好書能夠抵達更多普通讀者”。
譯林出版社管小榕:文學能夠表達最細微的情感
《本巴》由譯林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責任編輯,是一位剛剛從業5年的女孩,管小榕,今年,她第一次來到烏鎮,也第一次以責任編輯的身份站上領獎臺,
“編輯的作品能夠獲得茅獎的殊榮,我覺得非常幸運,也心懷感恩。《本巴》真的是一本非常好的小說,讀它的第一瞬間,你就能感覺到這是一個可以常讀常新的文本,所以它能夠獲獎,我真的非常開心。”管小榕說。
時間倒退回今年8月,獲悉《本巴》斬獲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時,管小榕正和同事在辦公室“蹲守”,當獲獎作品名單揭曉的那一刻,全辦公室都被喜悅的感情所填滿,“劉老師知道自己得獎的消息時,還在遙遠的新疆干著農活,記者打電話采訪他時,他很平靜,包括上次浙江記者快問快答,問他當農民還是作家,他脫口而出說自己‘農民’,之后可能感覺有點不對,才改口說他是作家。”
早在三年前,譯林出版社就開始做的劉亮程的作品是《捎話》,“做完這本書后,2019年,譯林出版社簽下了劉老師整個系列的作品,一年后劉老師就創作出了《本巴》,有次陸志宙老師帶我去咸陽參加一場研討會,在地鐵上給我講了講這本小說。”管小榕說。
譯林出版社管小榕。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她用“驚艷”來形容自己第一眼看到《本巴》的感受,在她看來,這本小說有點像玄幻小說,書中的主人公從史詩世界穿越到現實世界,兩個世界同時存在,只不過史詩世界中的人按照自己的生命軌跡生活,“剛開始讀的時候,我是有點懵的,還擔心劉老師是不是寫的時候把世界的設定給遺漏了,后來打電話給他盤了一遍小說,才發現不是這樣的,劉老師想得真的和別人不一樣,能夠突破讀者想象力的限制。劉老師自己也說,他寫得是夢幻小說,感覺一切都在一場夢中。”
這本書有著復雜的要素和不同于其他小說的世界觀,這給編輯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點,最直觀便體現在封底文案的設計上,管小榕回憶,那段文案他和陸老師打磨了近一個月,耗時非常久,就是在想怎樣才能給讀者搭建一個更好的入口,“我們害怕呈現小說所有內容會拉高讀者的閱讀門檻,所以出的第一版小說封底簡介非常簡單,就是在做游戲的幾個孩子的故事,后面再用篝火旁的說唱人點題,但沒說太多。”
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劉亮程也曾修改過最初的稿件,如果讀者仔細閱讀首發于《十月雜志》上的《本巴》,會發現它和現在的作品有較大的差異,“劉老師后期增補了一章,把“東歸”作為小說的第四章,經過這樣的改動,你會發現《本巴》突然成為了結構很像劇場性的文本,給人的感覺更不一樣了。”管小榕說。
此次《本巴》摘獲茅獎,是實質名歸,也讓管小榕堅定了在編輯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我今年經歷過一個階段,懷疑文學的用途,覺得文學無法給現實生活提供指導,但后來有人給我說,一本書出版后,只要有人看它,它就有用,文學能夠表達人生最細微的痛苦或最夢幻的東西,就像《本巴》,劉老師寫得是他童年的一場噩夢,如果他不把這個故事寫出來,沒有人能看到這個夢的‘形狀’和那樣一種很珍貴的經驗或者情感,但因為有文學,它被呈現出來了。”
至于未來有什么樣目標,管小榕的回答很簡潔,她說,作為一名編輯,自己還是想把書編好,讓它觸達更多的讀者,把好故事送進更多人的心里。
上海文藝出版社江曄:作家和市場的信任彌足珍貴
《千里江山圖》與上海文藝出版社的淵源,遠比江曄從事文學編輯工作的時間長。
今年上海書展期間,《千里江山圖》的首次新書發布會上,孫甘露就曾經坦言,以《千里江山圖》為題,創作一部小說,這個想法在他腦海里沒有二十年也有十六七年了。
十多年來,上海文藝出版社一直密切地關注著這部未完成的作品。
2017年7月,江曄進社后,在一次活動的電梯里偶遇了孫甘露。江曄第一次離這位“先鋒派”大師如此接近,用她的話說,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五年后(2022年)的2月,《千里江山圖》完成了,并且來到了她的手里。
上海文藝出版社江曄。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拿到終稿時,看著最后一章,黃浦江畔董家渡渡口,年輕的戰士們面對滾滾江水,他本可以喬裝潛行,留下自己的生命,卻心甘情愿地躬身入局,充當誘餌。這一幕,仿佛一種震耳欲聾的巨大“靜止”,化成了夜空中的點點星光,令江曄受到巨大的沖擊。
“這本書的節奏非常的快。孫甘露老師好像暫時放下了以往先鋒文學的一些寫法。但他依舊保持了他語言的精確和優雅。”
九十多年前的星光依舊照耀著每個讀者。江曄說,在她眼里,《千里江山圖》是一部充滿凝視和星光的作品,更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
自去年四月出版以來,《千里江山圖》的銷量非常穩定,一直穩步爬坡。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公布后,更是迎來一波銷量高峰。目前,小說仍在穩定加印過程中,銷量已經超過30萬冊。
入行六年的江曄已經編輯過不少優秀的作品,比如陳福民的《北緯四十度》,馬伯庸的《大醫》,田耳的《秘要》,三三的《晚春》等。《千里江山圖》是她第一次參與編輯的茅盾文學獎作品。
“對我來說,作家的信任和市場的信任都是彌足珍貴的。我非常理解一名作家面對自己的作品,仿佛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他們把自己的作品交到出版社時,肯定希望能遇到一位非常珍視這部作品的編輯,我的理想,就是努力成為那樣一個編輯。”
交談中,她告訴我,自己對這份榮譽充滿敬意,但最令她欣慰的不僅是拿到了這部分寶貴的經驗,還有作家的信任。在她看來,圖書的背后,是文學編輯更廣闊的舞臺。
令江曄欣喜的是,《千里江山圖》“跨界”傳播非常成功,無疑也成為現代長篇小說的一個標志性樣本。目前,相關電視劇、電影、廣播劇、評彈、話劇都在順利推進。在今年公布的“絲路書香出版工程”“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中,《千里江山圖》英語版、德語版、西班牙語版已經入選。
江曄還向我透露,接下來,她正在籌備滕肖瀾老師的新長篇小說、田耳老師《一個人張燈結彩》的全新版本和瑞士作家羅伯特·瓦爾澤的《雅各布·馮·貢滕》,瓦爾澤是卡夫卡和黑塞都很喜歡的作家,他的作品有種來自阿爾卑斯山厚厚的“白雪感”,三部作品預計都將在明年初與讀者見面。
(來源:潮新聞)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茅奖作品如何诞生又怎样跨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怎么设置谷歌浏览器的启动页?设置谷歌浏览
- 下一篇: 360手机浏览器怎么抢票?360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