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从精神上喂饱一个中国孩子?
原標題:拿什么從精神上喂飽一個中國孩子?
松居直曾說:
了解過去,才能使生活在今天的孩子們懂得生命之可貴,才能使他們和大人一道去勇敢地面對人生,開創未來。
從精神上拿什么喂飽一個中國孩子?這關系到孩子對祖國和自己身份的認同,這種認同跟隨其一生,影響深遠。不論將來在何地做什么,這種深層的認同會成為其判斷、選擇、反饋的依據。
所以孩子在童年時期的閱讀,多了一個值得家長思考的角度:
給予孩子充足養分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與腳下這片大地的連接;
放眼世界的同時,我們不要忘記屬于自己的好東西。
日本攝影師秋山亮二《你好,小朋友》中1980年代的連環畫書攤
站在世界的視角
發現中國的好東西
——發現《中國文學經典繪本》
文 | 王子豹
1982年,時任日本著名童書出版社“福音館書店”社長的松居直先生來到北京。一天,他信步走進一家書店,立刻被店中琳瑯滿目的連環畫所吸引。翻看書籍后,他說:“中國的連環畫在世界上是獨特的,無可比擬!”
圖注:左起:蔡皋、唐亞明、松居身紀子、松居直。松居直應邀來長沙講學和訪問后,前往武陵源采風,此次采風后,繪本《桃花源的故事》出版-1996年8月
松居直先生被譽為“日本繪本之父”。他曾多次到訪中國,到中國各地演講,推廣兒童閱讀理念,助力中國圖畫書的發展。在IBBY國際兒童組織評議會任職時,他曾提出希望中國加入。在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的建議下,松居直寫了一封信,并通過中國大使館遞到中國國家領導人的辦公室,最終促成了中國加入IBBY國際組織。
“繪本”是一個舶來的概念。它從歐洲誕生,在美國發展起來,傳到日本。后來,日本提出了“繪本”這一漢語詞匯。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一概念傳到了中國,逐漸為人們所接受。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將繪本作為自己孩子的首選讀物。
那么,繪本在中國普及之前,中國的孩子在讀什么?
其實,中國本土的兒童讀物一直在發展。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一些優秀的出版機構就創辦了不少高水平的兒童文學刊物。松居直曾評價:“中國兒童書的出版在二十年代就達到了相當高的國際水平。”
圖注:手掌大小的“小人書”(《楊志賣刀》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小人書”也是很多人共同的童年回憶,它也叫“連環畫”,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發展,在80年代走向鼎盛,再到90年代淡出歷史舞臺。“連環”比喻“一個接一個互相關聯的”,“連環畫”就是用多幅畫面連續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藝術形式,即多幅連續性敘事畫。
圖注:八十年代初新華書店的連環畫專區。
來源:網絡《我和連環畫的故事:在新華書店買了3000多冊連環畫》作者:秋日紅葉h
1982年時,連環畫在國內有著巨大的出版體量,可以想象松居直先生走進北京書店后,被映入眼簾的各式連環畫吸引的情景。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松居直并不懂中文,訪華期間也需要翻譯陪同,那是什么原因讓他在閱讀文字不便的情況下依舊對連環畫贊不絕口呢?我們試著了解一些連環畫的過往來尋找答案。
親近讀者,老少咸宜
1927年出版的《連環圖畫三國志》一書,就已經具備了價格低廉、開本袖珍、黑白單色印刷等特點。新中國成立后,連環畫更承載著兩種藝術功能,一是為大眾讀者創造趣味性的審美生活,二是普及文字與知識。連環畫在新中國成立后,從發展之初就明確了為人民服務的藝術屬性。
圖注:《中國文學經典繪本·白蛇傳》書影
圖注:《白蛇傳》中的室內場景
以連環畫大家任率英的作品《白蛇傳》為例,畫面背景不論是室內或室外,都貼近日常生活,讓人一目了然又備感親切;在此之上,它又吸收了明清木刻版畫等傳統繪畫的精髓,注重空間感的營造,讓整幅畫看起來遠近分明又層次豐富。細膩活潑的景致,讓我們一眼看去就被深深吸引,看了又看,不愿意挪開。
圖注:《白蛇傳》中的室外場景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小青、許仙、法海四人相貌迥異,性格分明。讀者能輕松辨認各色人物,還能根據人物的表情變化感受他們的情緒起伏。這組作品在繪畫上一改過去人物畫的墨守成規的地方,一方面,吸收了古典仕女畫雅致精妙的身形動作;另一方面,在五官繪畫上參照現代人物,根據人物的性格刻畫五官特色,師古而不泥古。
圖注:《白蛇傳》中的人物形象
連環畫是一門繼往開來的藝術,也是一門講究功用的藝術,與廣大讀者親近,讓不同年齡、身處不同境況的觀者易于共情。這體現了連環畫的優點之一:與讀者親近。
用中國畫講好中國故事
照“連續性敘事畫”這個含義來說,中國連環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洛陽西漢墓壁畫《二桃殺三士》是比較完整的早期連環壁畫;
東晉顧愷之所作的《洛神賦圖》是十分典型的文學與美術相結合的多幅連續敘事畫——長卷型連環畫;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王希孟的《長江萬里圖》是主要表現空間現象的長卷型連環畫
——這些作品在世界美術史上都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用圖說話”講起來尋常,實則頗顯連環畫蘊含的功夫。拿《楊志賣刀》來說,本書繪者王弘力先生是一位學者型畫家,在服飾、器物、地方民俗等諸多方面有豐富的學識。他還是古代文字研究的專家,發表過相關的論文和專著。細看本書的圖畫,你能從書中的不少細節中找到文物的身影。
《中國文學經典繪本·楊志賣刀》書影
比如,楊志所住房間里的一把壺,可以識別出是一把影青執壺。
《楊志賣刀》內頁局部與北宋影青執壺
楊志懷里的寶刀,與明晚期包銀鎏金鐵裝雁翎腰刀極為相似。
《楊志賣刀》內頁局部與明晚期包銀鎏金鐵裝雁翎腰刀
楊志賣刀的集市,熙攘的景象與出現的景物仿佛《清明上河圖》中的畫面。
《楊志賣刀》內頁局部與《清明上河圖》局部
《楊志賣刀》來自《水滸傳》,講的是北宋故事,畫中的影青執壺正是宋代景德鎮湖田窯燒制的溫酒器;畫中的雁翎刀是宋代冷兵器的代表,相傳是南宋軍器監制造的一種刀類兵器,因其形如大雁的翎毛而得名;《清明上河圖》則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描繪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場景。
翻看這些畫面,你在不經意間就會被帶回到那時的場景。古人一天的起居飲食,文化風俗……都靜靜地呈現在畫面中。
一幅幅充滿戲劇張力的畫面,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這也體現了連環畫的另一個優點:用畫面講故事。
穿越時空的視覺美
新中國成立后,連環畫的出版數量增長很快。有數據表明,從1949年到1962年,全國各家美術出版社共出版了12700余種連環畫,發行量達5億6000多萬冊(見馬克《歡呼連環畫的新成就》,《人民日報》1963年12月29日第6版),連環畫逐漸由閱讀的普及發展為創作的繁榮。
1955年,蘇聯藝術家馬克西莫夫來到中央美術學院創辦油畫訓練班并擔任顧問,現實主義美術教育模式傳入中國。1956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出,自由的環境和市場的繁榮,讓多種繪畫語言都出現在連環畫中。中國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西方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鉛筆畫等,不同繪畫風格、豐富的畫面元素在連環畫中大放異彩。
《中國文學經典繪本·木蘭從軍》書影
在這種背景下,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再發現,也帶有了新的視野。我們看唐勇力先生的《木蘭從軍》。書中圓墩墩的馬匹、以建筑為框的獨特的分割形式、木蘭對鏡梳妝的場景,都讓人覺得雖然故事古樸,但畫面既親切又新穎。
《木蘭從軍》內頁與《女史箴圖》局部
圖注:《木蘭從軍》內頁局部與漢畫像石拓片
而我們往回看北朝民歌《木蘭辭》時代的藝術品,東漢時期石刻中的馬匹,西漢時畫像磚中的建筑、人物,東晉時繪制的《女史箴圖》,北齊時的壁畫人物,還有唐代描繪魏末晉初竹林七賢的《高逸圖》等,諸多元素都融合在《木蘭從軍》新穎的美感中。這體現了連環畫的又一優點:擁有豐富、多元、新穎、穿越時空的視覺美。
重新發現中國的好東西
總結出這些連環畫的優點,就可以理解松居直當初為何能篤定地說出“中國的連環畫在世界上無可比擬”的話了。
連環畫,不僅具備功能性、藝術性,并且也富有知識性、趣味性,是國人認識歷史,認識自身的一扇窗口,可以稱為“中國敘事”的代表之一。這樣的好東西,我們自然希望中國孩子可以看到、讀到。
圖注:《中國文學經典繪本》中“中國文學經典故事”分類
中國的繪本市場很豐富,國外出版的大獎繪本大多會被第一時間引進中國。近年來,中國的原創繪本也逐漸發展,每年出版的中國原創兒童讀物品類繁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什么樣的圖畫可以算“中國敘事”呢?
--
《中國文學經典繪本》中“中國經典名著故事”分類
我們從中國連環畫出版發展史上選取名家、具有代表性的連環畫作品,并配以適合當下孩子理解的文字,將連環畫“繪本化”,打造出這套《中國文學經典繪本》,其中正包含了前面提到的《白蛇傳》《楊志賣刀》《木蘭從軍》。載入新中國美術史的佳作《西廂記》、獲“中國連環畫十佳作品獎”的《洛神賦》、上海連環畫“四大名旦”創作的《三打白骨精》《柳毅傳書》等經典作品也包含其中。
《中國文學經典繪本》中“中國民間經典故事”分類
松居直曾說:
了解過去,才能使生活在今天的孩子們懂得生命之可貴,才能使他們和大人一道去勇敢地面對人生,開創未來。
從精神上拿什么喂飽一個中國孩子,這關系到孩子對祖國和自己身份的認同,這種認同跟隨其一生,影響深遠。不論將來在何地做什么,這種深層的認同會成為其判斷、選擇、反饋的依據。
所以,孩子在童年時期的閱讀,多了一個值得家長思考的角度:給予孩子充足養分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與腳下這片大地的連接。放眼世界的同時,我們不要忘記屬于自己的好東西。
看見更多 ??
別忘了點贊和在看哦 ~??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拿什么从精神上喂饱一个中国孩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解决新版迅雷提示种子下载失败小技巧
- 下一篇: steam打不开怎么解决? steam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