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自信?7岁的女儿给了我答案
看點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中,自信都不可缺席:孩子在外人面前不膽怯;面對別人的過分要求敢說“不”……一切外在看起來的“強大”才是自信的表現。可是,下文媽媽跟7歲女兒對話后,發現自己著實淺薄了。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童行書院 (ID: tongxingplan)
文丨VIVI 編丨袁梓曦
因為工作變化原因,我要到國外工作幾年,孩子也會跟我一起去當地上學。
我工作的地方官方語言不是英語,孩子上公立學校,要面臨語言的問題。
元旦那天,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吃飯聊天,回憶過去的一年,也暢想未來的生活。
我問孩子,你到國外上學,當地的學校不說英語,你會擔心嗎?
娃說,不擔心啊。我覺得老師應該能理解我在說什么,說不清楚的還可以比劃。
我接著問,如果語言不通,剛開始會很難交朋友,可能會覺得孤獨,你擔心嗎?
孩子接著說,不擔心啊。但是如果老師讓我帶一個玩具,我會覺得好很多。
說完她又補充一句,剛開始是會覺得孤單,但過一段時間就好了,就像上幼兒園和上學一樣。
那一刻,平時看起來普普通通的、表現不溫不火的女兒,向我重新定義了,什么是真正的自信。
其實自信的定義并不復雜,就是簡單的字面意思——相信自己。
只是,真正的相信不是外在表現的耀眼和強大,也不是源于跟他人對比的勝出,而是基于自我穩定的內核、對自己充分的認知,形成的相信自己能夠面對一切困難和問題的信念。
它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改變和動搖,也不會因為有人比自己更棒而被否定,它不一定能讓我們時刻如魚得水、閃閃發光,但卻可以讓我們在進入低谷時保持篤定和希望。
這樣的自信該如何養成呢?
父母的信任
如果我們仔細探尋自己的很多信念和想法,會發現它們并不是經由自己思考產生,而是來源于父母。
我們從父母那里全盤接受了某一種說法,沒有懷疑,也不打折扣。
關于自信,也是如此。
我們是否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一件事,是否認為自己能夠解決一切困難。最開始,作為孩童,我們是無法分辨的,所以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就是基于父母的說法和做法。
當父母對我們表現出信任,相信我們的能力,我們也會隨之產生堅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而當父母總是懷疑,我們也很難不猶疑。
父母的信任是什么呢?
它不只是嘴上說的“你最棒”“你最厲害”“你一定能克服困難”,而是用行動證明的實實在在的相信。
我有一個朋友叫華華。她15歲去美國讀書,完成了大學學業后,在國外工作兩年,最后選擇回國當“農民”。
當農民是她對自己的調侃,在我看來,她做的是一件很多人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業,保護土地,保護牲畜,為大家提供真正無污染的食物。
前一段時間,我想了解出國之后如何過語言關的問題,跟她聊起出國讀書的事兒。
我問她語言關好不好過,阿姨有沒有擔心過這個問題。
她說,她當年去美國上學,她媽媽就直接把她扔到了語言班,還給她報名要登臺演講的口語班。
最后,她補充道,媽媽好像從來沒考慮過她行不行的問題。
最后這一句話點醒了我。
相信孩子,不只是嘴上說說的信任,也不是為了讓他表現的假意說辭,而是在心里從未有過的懷疑,以及毫不猶豫的行動。
在后來的聊天過程中,我還了解到,華華六年級就自己去呼和浩特旅行,16歲自己拖著100斤行李回美國。
聽著她的講述,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她有力量做其他人不敢做的選擇。
因為在她成長過程中,父母用實際行動告訴了她,我們相信你。相信你能解決問題,相信你能獨當一面,相信你能克服任何困難。
就像我遷居新的城市,開始新的工作時,華華跟我說的,姐,什么事兒都沒解決,別著急,慢慢來。
我們需要明白親子關系本身就是意味著分離,并在行動中告訴孩子,我們相信你可以獨自遠行。
而放手,就是對相信最好的詮釋。
孩子的懷疑
我以前一直覺得,自信的孩子,是什么時候都相信自己。
心里設想出來的形象就是那種,走到哪都是中心,凡事都想出頭,自帶光環的那種。
但是后來我明白,自信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心理感受,而是通過事實證明的自我認知。
當我們陷入自我懷疑,看起來我們似乎離自信更遠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是走在更加自信的路上。
因為每一次的自我挑戰和自我超越,都是在不斷地擴大我們自信的邊界,增加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拓展我們自信庫中可克服困難的范圍,最終幫助我們建立更深刻的“我可以”的信念。
在女兒成長過程中,她也經歷過很多自我懷疑。
比如,彈琴的時候,還沒開始先害怕,擔心自己彈不好怎么辦;打球的時候,沒拿球拍就開始猶豫,練不會老師訓自己怎么辦。
也有很多次,女兒跟我說,我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剛開始聽到她這樣說,我心里還是挺著急的。
畢竟自己倡導尊重孩子,鼓勵孩子,怎么還把孩子搞得不自信了呢。
但后來,我才明白,間歇式的自我懷疑,本來就是人心理起伏變化的過程。
每當遇到困難時,我們總是會暫時性地放大問題,懷疑自己。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就是不自信的人。
而正是在處理自我懷疑的過程中,選擇直面問題和困難,尋找解決辦法的過程,為我們夯實了自信的根基。
孩子也是如此。
自我懷疑不是自我相信的反面,而是通往自我相信的必經之路,也是尋找自我相信的絕佳契機。
幫助孩子走過自我懷疑,才能讓他在將來面對困難時更有韌性,更能堅持。
如果缺少了這部分體驗,就很容易在遇到困難時崩盤。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孩子一直成績很好,但卻經不起挫折。
因為從未自我懷疑過的自信,更多的只是虛假繁榮。
事物的規律
有很多育兒的理論,倡導在孩子小時候建立規律的作息。
規律的作息不只是為了解放家長,也是為了給孩子提供可預測的環境,而可預測本身就給人帶來很大的安全感,讓人更容易情緒平和地堅持。
大部分人應該都看過類似這樣的漫畫:
有一個人想要挖一口水井,挖了很多次,都沒挖到水,最后放棄了。
但實際上,有很多次他都只差一點點就能挖到水層,但卻沒有堅持。
想象,如果我們自己是這個挖井人,為什么要放棄,而又是什么讓我們堅持?
只有當我們了解事物規律,知道這個區域一定會有水,才會在挖的過程中選擇堅持不懈。
如果我們不確定這里是不是有水,就很容易在挖的過程中選擇放棄。
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孩子面對困難能堅持,相信自己能夠解決問題,不是因為他與生俱來的好品質,而是他通過自己的經歷了解到,事物發展和自我感受波動的經過就是如此。
上幼兒園是孩子第一次離開家,和所有的父母一樣,我也覺得緊張又擔心。
我思考自己能做一些什么,幫助孩子度過剛入園這一段難熬的時光。
想了很久,我在入園前跟孩子聊了一次。
我沒有像其他家長一樣,跟她形容幼兒園多好玩,而是跟她說:
”
在剛進入幼兒園這段時間,因為還沒有交到朋友,你會覺得孤獨、難過,但這些都會過去,過一段時間等你有了好朋友,就會覺得很開心。
跟她說這些,是因為在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的時候,我回憶了自己進入一個新環境的過程,感受了一下自己進入新學校、新單位時自己的忐忑和擔心。
我發現,每一次我進入新環境前,都會對不確定的未來有些擔心,但實際上,每一次的經歷都會以同樣的情況結束——交到新朋友,開心地過完這一段時間,甚至都不想離開。
這樣的規律,我不只是告訴了孩子,也是我后來要出差工作或參加新的活動時對自己做的心理建設。
因為知道,這就是必然的經歷,所以在剛開始覺得有些孤單時,能夠冷靜地接受并去找到自己消磨時間的辦法,也會積極地跟他人溝通,嘗試融入和連接。
這段談話在孩子初入幼兒園時發揮了多大作用我沒辦法衡量,但老師說,她比一般的孩子情緒更穩定,適應更快。
而更讓我欣慰的是,在四年后的今天,當她再一次面對在我看來更難的變化時,她能夠用這段話給自己打氣,獲取力量。
相信自己不是毫無由來的,也不是盲目的,它是建立在我們充分的經歷,以及對自己充分認知的基礎上。
不是簡單地“我很好”讓我們變得更有韌性,而是我們知道,困難都會過去,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才能讓我們產生對自己的篤定和信任。
培養自信,夸獎也許是好方法,但更好的方法是讓孩子體驗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懂得任何問題都能找到解決的答案。
這是我多年努力才建立的信念,沒想到七歲的女兒卻能信手拈來。
你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真正的公平對待嗎?
你能做到讓孩子承擔后果,也認可孩子帶來的“預料之外”的結果嗎?
育兒的首先,是自我的松弛。
圖源:Pexels、Pixabay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怎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自信?7岁的女儿给了我答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刮刮乐大面积缺货?福彩、体彩回应
- 下一篇: 牛娃必备,上岸三公?这项“烂大街”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