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晋商为何能够屹立百年:普通伙计学外语比上私塾的学生还刻苦
原標題:明清晉商為何能夠屹立百年:普通伙計學外語比上私塾的學生還刻苦
從明清時期開始,山西商人成群結隊地走西口,越沙漠,跋涉千萬里,深入蒙古草原腹地與各游牧部落通商交易,在積累了千萬兩金銀的同時,也闖出了“晉商”這塊兒屹立百年的金字招牌。但這塊招牌的背后,并非僅僅是千里跋涉和頂風冒雪的辛苦,還有入鄉(xiāng)隨俗、主動學習的不斷積累。
長期穩(wěn)坐旅蒙晉商頭把交椅的大盛魁,不僅要求號內伙計學會蒙語、俄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熟悉蒙地習俗,還要求伙計們學會中醫(yī)針灸和簡單的行醫(yī)用藥常識,方便溝通。據(jù)《清稗類鈔·農商類》記載,許多山西商號的小伙計也個個精通外語,“在蒙古者通蒙語,在滿洲者通滿語,在俄邊者通俄語。每日昏暮,伙友皆手一編,習語言文字,村塾師徒無其勤也”。
最初明朝開放草原貿易時,山西商人雖然借助靠近草原的地利優(yōu)勢第一個越過塞外長城,但在與游牧民族交易時,語言不通、交流不暢,因此必須通過中間人即所謂“通事”來辦理,時間一長,中間人往往上下其手,居中獲取厚利,令牧民和商人都蒙受損失。
為此,山西各大商號開始對培養(yǎng)使用專門的商業(yè)人才訂立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一方面重金招攬熟悉塞外游牧民族社會風情且又善長經(jīng)營之道的商貿、金融、牙行人才,對能夠講蒙古語等語言的“通事”特別優(yōu)待;另一方面精心挑選商號學徒,年齡不得超過12歲,體格健壯,吃苦耐勞,斷文識字,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這些學徒進入商號后,除了學習打算盤、習字帖、記賬簿、背商經(jīng)等業(yè)務技能外,還要求必須學習一兩種其他語言。
仍以大盛魁為例,“學徒入號頭十年內,除在歸化城總號學習三年做生意的一般知識外,還必須在前營柜(烏里雅蘇臺)和后營柜(庫倫或恰克圖)各學三年。首先學會蒙古語言,適應當?shù)厣盍晳T,然后學會做蒙古生意的方法。”此外,大盛魁還要求去草原做生意的員工要取個蒙古名字,穿戴蒙古袍、蒙古靴,以便于和蒙古游牧民族親近,為做好生意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而在中俄邊境貿易的山西商號福盛公、裕盛公、金銀堂、北恒利、西恒利,則規(guī)定學徒除學會蒙語外,還要學會附近地區(qū)鄂倫春族、達斡爾族的語言,并懂得他們的風俗習慣、交往禮節(jié)和婚喪嫁娶儀式等。這些商號的員工除了做生意,還往往分片包干搞社會調查,了解與其做生意的各族王公貴族和一般牧民、獵戶的戶數(shù)、人口狀況,以及他們的消費嗜好、財產、牲畜數(shù)量等基本情況。
也正是憑借這種在實踐中磨練才能,需要什么就補什么,需要什么就學什么,不斷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晉商群體不斷發(fā)展壯大,經(jīng)營范圍和地域也不斷擴大,以至于“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明清晋商为何能够屹立百年:普通伙计学外语比上私塾的学生还刻苦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root的游戏修改器,手游root修改器
- 下一篇: 十分好用的Android源代码在线查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