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孟良崮之战敌军伤亡仅3.2万,为何成经典?答案在敌我处境对比中
原標題:孟良崮之戰敵軍傷亡僅3.2萬,為何成經典?答案在敵我處境對比中
1947年,孟良崮戰役結束,粟裕成功殲滅了整編74師,擊斃了師長張靈甫。此戰敵軍傷亡3.2萬余人,我軍傷亡1.2萬人。
對于這場戰役,無數軍迷都為之陶醉,認為這是粟裕戰史中的最為精彩的一戰,是共和國軍史中教科書般的案例。
然而,細心的人肯定發現了問題:若以解放戰爭來論,共和國的傳奇戰役太多了。
——例如大名鼎鼎的三大戰役,徐向前打的晉中戰役,這些戰役都非常成功,每一個都足以列入世界軍史,而且粟裕自己本人更是創造過七戰七捷的奇跡。
按理來說,孟良崮戰役應當在諸多大戰中顯得沒那么“出彩”,那么為什么大家依舊對孟良崮戰役評價如此之高呢?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戰時數據來分析其中原因。其實答案無非在三組數據當中
數據一,能看出74師之兇悍。我們討論一個人的戰績有多么出彩時,最直白的分析方法就是討論他的對手有多強。
有歷史檔案記載,整編74師的前身是由51師、58師組成的第74軍,這支部隊可不容小覷,其中51師師長是國民黨名將王耀武,是后來我黨的主要對手之一。
回顧74軍的戰績,這支部隊在抗戰時期就被稱之為“王牌部隊”。1937年8月,51師曾協助11師血戰羅店,打出過中國軍人的血氣,58師也曾在瀏河口抗擊日軍登陸。
1937年11月,在慘烈的南京保衛戰中,該部隊曾阻擊日軍,并給予其重創,后才無奈撤出南京。1938年5月參加徐州會戰,負責阻擊日軍的16師團。
后來參加江西萬家嶺戰役,51師305團團長張靈甫率領部隊奇襲張古山,著名的戲曲作家田漢還將其寫進劇本,創作了74軍軍歌。
1939年7月,王耀武擔任74軍軍長,并增加57師歸其管轄。隨后參加湘北會戰,取得大捷,日軍死傷4萬余人。1940年74軍率先更換美式裝備,實力冠絕國軍所部。
1941年參加上高戰役,此戰74軍還獲得了國民黨軍隊最高榮譽——飛虎旗。
1943年11月常德會戰中,74軍傷亡萬余人,日軍傷亡8000余人。1945年參加芷江戰役,此戰成為國民黨抗戰后期取得的最大勝利,74軍算是有一個完美的抗戰演出謝幕。
以上就是74軍在抗戰中的記載,毫無疑問,74軍堪稱是抗日王牌部隊,至少在這一時期,粟裕對74軍應該是保持一種敬畏心態的。
所以74軍的強大是由來已久的,是在黨派林立的國民黨體系里面逐漸樹立起一定威望的。
而且到解放戰爭時期,74軍被整編成74師,該部隊已經獲得了完整的美械裝備和訓練,其實力在國民黨軍隊體系中排名前五,號稱“五大王牌主力之一”,還被視作為蔣介石的御林軍。
另外根據資料可知,當時國民黨用于山東地區進攻的兵力達到45.5萬人,分別由三大主力構成三個機動兵團,其中主力整編74師是三大兵團的中心位置,地位最重。
這不是閻錫山的部隊和其他正規軍能相提并論的,能正面與之硬碰硬,已經難得,能夠將其擊斃,那更是應該當作罕見一仗。
數據二,可見戰局之難。1947年3月,國民黨調集了24個師共45.5萬人進攻山東解放區,而華東野戰軍總共就9個縱隊,不過20萬余人,在兵力上,敵軍就比我們多了一倍。
不僅如此,敵人的這45萬余人中,包括了國民黨最強的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74師和第11師,第5軍,這里面每一支部隊都擁有美式裝備,戰斗力極為頑強,幾乎是國民黨軍隊中的“高達”存在。
這三大最強主力被編成了三個機動兵團,其中湯伯指揮第一兵團,最強的整編第74師就在他的麾下。
在古代戰爭史中,以弱克強往往是采取精銳部隊打垮大規模的亂軍,例如著名的淝水之戰就是靠著數萬最精銳的北府兵打趴下混亂的90萬前秦軍隊。
但國民黨這是什么?這是最精銳人數最多的兵團來打同樣精銳但人數非常少的野戰軍,完全不給我方任何機會,這種戰役在古代歷史上根本就沒有任何逆轉的可能。
詳情可以參考安史之亂中的“香積寺之戰”,精銳打精銳就沒有其他的選擇,就只是硬砍,砍到雙方血流成河,看誰熬不住為止。
然而,粟裕卻偏偏選擇了奇招,將精銳打精銳的硬仗打成了一場更加兇險更加傳奇的奇戰。
權威檔案記載,面對45萬精銳部隊的壓迫,粟裕果斷選擇誘敵深入,然后在萬軍叢中斬掉了最核心的整編74師。
那么這是怎么做到的呢?根據中央的指示,我軍進攻部隊在取得一定的勝利后就主動撤退,湯恩伯誤以為我軍攻勢疲憊,召集第一兵團狂飆突進,拉開了與其他兩個兵團的距離。
粟裕看準時機,立刻調集9個縱隊準備對第一兵團開刀,要是一般人肯定會集中優勢兵力干掉第一兵團中較為弱小的第7軍,但因為害怕國民黨整編74師的猛撲,于是決定直接干掉第1兵團最強大的整編74師,來個一勞永逸。
粟裕的微操讓人震驚,而他接下來的部署更是證明了他能打“神仙仗”的名頭。他以第一和第八兩個縱隊插入整編74師的左右兩部,割斷它和第25師和83師的聯系。
緊接著又派遣第六縱隊穿插入敵人的后方,切斷整編74師的退路,然后再安排第四和第九縱隊正面進攻整編74師。
整個過程十分復雜,但卻步步為營,極為精細,在古代戰場這種戰斗往往出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配合都容易出錯,更何況是幾十萬大軍之間的配合。
這種細致的劃分不僅需要統帥,如同計算機般的腦力,也需要軍隊無條件的執行力。但事實證明,粟裕和他的軍隊真的做到了......
在一系列的穿插和包圍后,5個縱隊成功的圍住了整編74師。
但是接下來又遇到了新問題,張靈甫對整編74師非常自信,他在重重圍困中居然據險死守,準備以“中心開花戰術”拖住華東野戰軍主力,再讓周圍的大軍圍過來反過來吃掉華東野戰軍。
在此危機關頭,粟裕又展現出了強大的“微操”能力,以最能扛的第十縱隊擋住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軍,第三縱隊擋住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11師,第七縱隊擋住敵人的第七軍和第48師。魯南軍區地方部隊拖住整編第84師。
在整場戰斗中,粟裕的部隊猛攻孟良固,打的張靈甫多次面臨絕境。
而其他阻擊部隊更是表現出一往無前的戰斗意志,原本是阻擊部隊,但在后面居然還向國民黨的救援部隊多次發起沖擊,以至于國民黨各軍都以為自己遭到粟裕的埋伏(粟裕多次圍點打援,殲滅敵軍,敵人被嚇怕了),嚇得不敢前進。
在這種情況下,粟裕可謂對兵力的運用已經達到極致,最終在萬軍叢中,張靈甫的整編74師被滅。
數據三,則通過國民黨自身評價來體現。評價這場戰役除了戰場的表現以外,更重要的是失敗一方對于此戰的評價。那么蔣介石是怎么說的呢?
在軍事會議上,蔣介石怒罵張靈甫的無能。但他在私人的日記中卻記載了這樣一句話:“時局嚴重,國勢危殆,至今為甚...至于成敗存亡,緩急遲速,則聽任於天父之處置而已。”
毫無疑問,此戰打疼了蔣介石,甚至幾乎是打哭了他。
其實我們可以進行類比,當年傅作義以兩萬人稍微挫傷巔峰時期的聶榮臻,我們都能把傅作義稱之為國民黨方面最能打的名將之一,稱我華北軍區遭遇了前所未有之損失。
假設,傅作義挫敗了我方五大軍區中的一個主力,例如華北軍區的三個兵團,我們又會作何感想?恐怕會痛心疾首,乃至于昏倒,傅作義更是一舉成神了吧?
因此,相較于其他的戰役,孟良崮戰役雖然只殲滅3.2萬人,但它在我黨的軍史中有著不可被低估的地位。
參考文獻:《從抗戰王牌到灰飛煙滅》、《驕者必敗——蔣介石御林軍整編74師覆滅記》、《孟良崮戰役: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孟良崮之战敌军伤亡仅3.2万,为何成经典?答案在敌我处境对比中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计算雪碧图(精灵图)的横纵位移
- 下一篇: “捕鱼达人”开创手机游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