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代女真人为什么喜欢剃发留辫子呢?
原標題:古代女真人為什么喜歡剃發留辮子呢?
古代女真人為什么喜歡剃發留辮子呢?不吹不黑,咱們這期純科普!主打的就是一個不吹不黑!
滿清入關時,實行了剃發易服政策,這個我們多少已經有所了解。但這其中有一個問題,關內人視剃發結辮為洪水猛獸,但是女真人自己為什么喜歡剃發留辮子呢?
剃發易服
而且不管是宋金時期的金國女真,還是明末的建州女真,乃至于其他如東胡、突厥、鮮卑、契丹、蒙古等游牧漁獵民族,都有剃發結辮的習慣。
這與古代漢人束發的習慣截然相反,完全顛覆了古代漢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價值觀!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那么,為什么女真人他就喜歡剃發留辮子呢?因為帥?因為好看?因為別具一格?其實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個,實用的原因。
女真人作為漁獵民族,在深山老林里游走穿行,樹枝藤蔓很容易扯住頭發。好家伙,本來去獵熊的,結果被熊獵了。
同時,騎馬作戰或者持弓射箭時,飄散的長發也容易阻礙視線。因此,為了方便生產生活和作戰,剃發結辮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女真人畫像
那么問題來了, 既然都剃發了,為啥還留個辮子呢?全剃了不香嗎?
有人說了,我知道,為了方便敵對雙方收割人頭?畢竟軍功是以人頭多少計算的。這家伙,拿到敵方人頭直接系在腰上,回頭一統計,多方便!
那么問題又來了,方便是方便,咱這是方便了對手啊!畢竟剃發剃在我頭,辮子握于敵手,這不是瞎搞嗎?這又涉及到接下來的原因。
第二個,信仰的原因。
女真人信奉原始的薩滿教,薩滿教認為,人體腦袋最中央的頭頂心,距離上天最為接近,那就是人的靈魂所在。
薩滿儀式
以這塊部位的頭發編成的發辮,是真魂棲息之所,是生命之本,在戰場上死掉的女真戰士,必將發辮帶回故里,隆重埋葬,稱“捎小辮”。此時的辮子就是一種信仰的象征,因此不能全剃了!
唉,封建迷信,害人不淺啊!
第三個,衛生的原因。
定居的農耕文明,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去沐浴。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沐浴就是洗頭洗澡的意思。
侍奉父母洗頭洗澡當成了一種孝道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洗澡”。古人不僅講衛生,甚至把侍奉父母洗頭洗澡當成了一種孝道。
休沐
漢朝時期,官員有了“休沐”的假日。唐朝時期,則出現了公共浴室。到了宋朝,公共浴室更加平民化世俗化,還可以搓背。
北宋公共浴室
而游牧漁獵民族,由于居無定所、水資源的珍貴以及信仰等一系列原因,洗頭洗澡的次數很少,甚至一輩子就洗三次澡,分別是出生、結婚、去世。
比如娶了王昭君的匈奴呼韓邪單于,呼韓邪自己一輩子可能只洗過三次澡,但是他卻尊重漢人習慣,讓王昭君隔三差五有干凈的熱水可以沐浴。
昭君出塞
再比如孝莊的侍女蘇麻喇姑,好家伙,終年不浴,只在除夕那天,用少量的水擦拭身體,然后再把這些用過的臟水喝掉。
當然了,隨著接觸漢人,進行漢化之后,他們也逐漸把沐浴當成一種習慣!
因此,為了不使因為缺少沐浴,以及長期和馬匹牛羊接觸而帶來諸如生虱子、寄生蟲等一系列衛生問題,剃發結辮成了一種非常好的辦法!
有人說了,清朝那個大辮子該生虱子一樣生啊!那是清末的辮子,清朝中前期,剃發剃到只留銅錢大小在頭頂,把這些僅剩的頭發編成小辮要能穿過銅錢孔,因此也叫“金錢鼠尾”。這種發型近乎于光頭,自然不會生虱子!
清初清末發型對比
因此,女真人喜歡剃發留辮,完全是和他們的生產生活相適應的,本身并沒有問題。后來的滿清,把剃發結辮當成了征服的標志,為了奴化被征服的人,在入關前和入關后,都實施了嚴格的剃發令。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最終也反噬了大清。
大清早已滅亡,但仍有人思念大清,真是頭上的辮子易除,心里的辮子難摘呀!
歡迎關注“淮下書生”,閱讀觀看更多歷史文學原創文章和視頻!
版權聲明:本文及相關視頻由淮下書生原創撰寫拍攝,非“淮下書生”署名的發布,皆為抄襲搬運。任何平臺個人禁止抄襲搬運,喜歡可以轉發分享點贊評論關注!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古代女真人为什么喜欢剃发留辫子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三星堆古城如何传承宝墩文化?
- 下一篇: 原创:海盗为何对我国商船避而远之?曾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