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昭明太子死后,梁武帝为何“弃嫡立庶”?他吸取历史教训
原標題:昭明太子死后,梁武帝為何“棄嫡立庶”?他吸取歷史教訓
梁朝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梁武帝的長子、太子蕭統病死,年僅三十一歲。太子乃是國之根本,于是選擇一位新的儲君成為當務之急。經過近兩個月的思考,梁武帝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放棄了嫡皇孫蕭歡(蕭統的長子),立皇三子蕭綱為新的太子。那么問題來了,梁武帝蕭衍為何“棄嫡立庶”?
一、蠟鵝事件
有人認為蕭統的嫡子蕭歡未能成為太子,與“蠟鵝事件”有關。原來,蕭統的生母丁貴嬪死后,蕭統派人購買寶地。有一個賣地的人找到了宦官俞三副,說如果自己的地能賣得三百萬,就分一百萬給俞三副。在俞三副的“幫助”下,賣地人如愿以償。之后,有一個善于相墓的道士說,此地不利于長子,要進行“厭伏”,于是就在墓側埋放了蠟鵝等物。
豈料這件事居然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原來,蕭統身邊有兩個官員,一個叫鮑邈之,一個叫魏雅,鮑邈之心胸狹隘,偷偷地向梁武帝舉報,說“魏雅替太子搞厭禱”。梁武帝派人發掘,發現了蠟鵝,他勃然大怒,準備徹底調查此事。如果沒有大臣徐勉,梁朝版的“巫蠱之禍”就上演了,但梁武帝還是因此事與蕭統產生了隔閡,所以蕭統的兒子沒有成為太子。
二、前車之鑒
不過,還有些人認為,“蠟鵝事件”并非梁武帝“棄嫡立庶”的主要原因,他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吸取了歷史的經驗教訓!事情還得從三十八年前說起,當時還是南齊時期,三十六歲的文惠太子蕭長懋病死。齊武帝蕭賾也面臨著繼承人的問題,他的次子蕭子良才學兼備,是一代賢王,蕭長懋的兒子蕭昭業雖然年紀不大,但畢竟是皇長孫。
經過一番艱難抉擇,齊武帝最終放棄了蕭子良,立了蕭昭業為皇太孫。同年,齊武帝病死,蕭昭業繼承了皇位。然而蕭昭業昏庸慘敗,在位僅一年的時間就被蕭鸞干掉。當時的蕭衍是一代年輕才俊,他與竟陵王蕭子良的關系很好,是“競陵八友”之一。后來,蕭衍又投奔了蕭鸞,他親眼目睹了南齊的這段往事,正是由于立皇長孫,才導致皇位易主。
三、遺禍無窮
作為開國皇帝,蕭衍擔心一旦立皇孫的話,可能會重蹈覆轍,于是才“棄嫡立庶”。結果,蕭衍的決定激起了許多人的不滿。皇六子蕭綸就認為,這不是什么“德舉”。尚書令袁昂更是直接上書,請求立蕭歡為儲君,在意見沒有得到采納后,他直接告老還鄉。大臣周弘正還給新太子蕭綱寫信,讓他主動讓位。
為了平息這場風波,梁武帝加封了蕭統的幾個兒子。但這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為蕭梁皇室的內亂埋下了伏筆。比如,蕭統的第三子蕭詧被封為岳陽郡王,他在接受旨意時,“流涕受拜,累日不食”。后來爆發的侯景之亂,徹底點燃了蕭梁內亂,皇子皇孫們坐擁重兵,卻作壁上觀,之后為爭奪皇位而內戰,最終毀掉了蕭梁王朝。
參考資料:1.《南齊書》;2.《梁書》;3.《南史》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昭明太子死后,梁武帝为何“弃嫡立庶”?他吸取历史教训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为何包拯死后,展昭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 下一篇: 原创:商朝经济强盛,它是怎样将其发展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