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听到一对父子对话,我才顿悟什么是最贵的教育资源
原標題:北京地鐵聽到一對父子對話,我才頓悟什么是最貴的教育資源
作者:洞見muye
來源:洞見(ID:DJ00123987)
年后我去北京出差,坐地鐵1號線去國貿大廈時,無意間聽到一對父子的閑聊。
這個孩子每天都有背一首詩詞的習慣,恰巧那天他背了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其中有一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他就很不解地問父親一個問題:霍去病21歲就封狼居胥了,這年紀太小了吧?
說實話,我小時候看這個典故時也有類似疑問。
好奇之下,我便豎起耳朵仔細聽起來。
父親一開始也被問懵了,但很快就捋清了思路,從霍去病的人物生平,到漢匈的實力對比,最后講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功績。
條理之清晰,知識儲備之豐富,讓我聽得一愣一愣地。
我第一次如此直觀地感受到,不同家庭之間的教育鴻溝。
這種經歷不止我有,許多網友也曾現身說法:
“在北京地鐵上,一位爸爸在給兒子講太陽到地球的距離計算。”
“去北京玩一次,我上大學才學的貪心算法和java,結果在地鐵上一叔叔給他孩子講解怎么樣才能讓時間復雜度更低,還說估計等你上二年級就能參加項目了。沒人懂那一刻的震撼。”
“我在地鐵上,聽見一個媽媽在跟她兒子講,公司怎么上市。”
同樣的年紀,有的孩子在打王者時,有的孩子卻已經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了。
想起清華大學教授晉軍對清華學子們說的一句話:
你們的家庭,決定了你能接觸到資源的多少,決定了你們的學習環境。
其實,孩子之間的比拼,歸根到底是父母之間的較量。
最貴的教育資源,永遠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和父母本人。
01
有人統計過2007到2016這十年里,各省高考狀元父母的職業。
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教師,高達35.09%.
他們和其他家長相比,并非能力最好,收入最高,卻因為職業的關系,能為孩子營造更好的文化氛圍。
換而言之,教育到最后,拼的是父母的知識文化素養。
有一年夏天,林徽因和梁思成去五臺山尋找曾在敦煌壁畫上見到的佛光寺。
他們騎騾、爬山、坐貨車,一路兜兜轉轉后,果然在五臺山深處發現了佛光寺。
等回到家后,林徽因就向孩子講述了他們這次去佛光寺上山考察的經過。
還畫了兩張詳細的地圖,告訴女兒她們進、出五臺山的路線。
林徽因本身就知識淵博,平時就重視孩子的文化素養。
她會經常朗誦古文給兩個孩子聽,也會要求他們讀大量的外文書,并做針對性地指導。
孩子在讀屠格涅夫的作品時,她會叮囑他們好好體味屠格涅夫對自然景色的描寫;
孩子讀不懂《米開朗琪羅傳》,她就生動地描述米開朗琪羅為圣彼得教堂穹頂作畫時的艱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無限相信讀書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個信條。
最好的家風,一定是讀書傳家。
如果你自己博覽群書,就能引導孩子多讀書、讀好書,不會流于粗俗。
如果你胸無點墨、學識淺薄,孩子想探討一些書上的問題,你一問三不知。久而久之,孩子對于知識的探索也會索然無味。
可想而知,這兩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人生必然是不同的。
知識,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家庭,孩子才會受益一生。
02
我看過記者@Chin Chen的一段工廠實地采訪。
有一個男孩叫李佳,在他7歲那年,就被父母帶到了汕頭陳店的一個內衣小鎮。
父母、姐姐都在鎮上的文胸廠打工,自此,他的生活和文胸再也沒有分開過。
17歲時,嫌讀書無聊的他,順理成章地跟著父母留在了這家內衣廠,成了廠里年紀最小的員工。
父母也贊同,畢竟讀書是花錢的事,早點出來打工也是好的。
男孩每天工作內容非常枯燥,擠在充滿熱氣和內衣的房間里剪線頭,像身旁的機器一樣重復著手中的動作,單調、乏味。
圖片來源:看客 攝影:Chin Chen
干了一段時間后,李佳說:“以前覺得讀書無聊,沒想到打工更無聊。”
他想辭職去外面看看,但不敢走出去,他的世界里只有文胸廠。
就這樣,他的一生,被他自己、被他父母埋葬在了內衣流水線上。
父母的格局,便是孩子成長的天花板,決定了孩子一生所能抵達的上限。
你格局大,胸中有丘壑,孩子才有機會站得高、望得遠;
你視野小,只茍于當前,孩子也會遵循老路,淪陷在底層里。
教育到最后,拼的還是父母的格局。
網友@風與塵三萬里說:所謂拼父母,拼的不是家里有多少礦,而是父母站在什么高度養育孩子。
她出生在貴州的偏遠農村。
在村子里,很多小孩初中沒讀完就外出務工了,上高中的寥寥無幾。
只有她的父親,節衣縮食也要供她上學,甚至會特地帶她去大城市的大學逛逛。
她初三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市重點高中。
那時,如果她去縣城一普通高中就讀,這所學校會獎勵一萬的獎學金。
父親卻直接拒絕,打定主意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她讀好學校。
最終,她不僅如愿考上985大學,走出了大山。
她說如果不是父親的托舉,我可能會一輩子都窩在貴州的小山村里。
父母的目光著眼在哪里,孩子的人生就會在哪里生根。
你讓孩子登山逐高,他就不會沉淪在谷底;你只讓孩子見低洼、見小溪,他就不會向往大海。
格局大的父母,才能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03
你還記得《狂飆》里的女孩“小黃瑤”嗎?
“小黃瑤”的扮演者單欣童,四五歲時就開始拍戲,參與了許多大制作。
單欣童媽媽卻沒有讓孩子直接一頭扎進娛樂圈,仍然是把學習擺在首位。
為了不落下功課,每次外出拍攝,媽媽都會幫著女兒準備學習資料。
趁著拍戲間隙,單欣童就看教科書,看教輔,做作業,不懂的做好標記回校問老師。
后來,因為《狂飆》的爆紅,也讓單欣童有了熱度。
媽媽很理智地告訴女兒:不要太驕傲,學習文化知識才是主要目標。
對于孩子的將來,她這樣說道:“現在能做的只是想在通往未來的路上,幫她把基礎打好,每一步穩扎穩打,能夠少走點彎路。”
其實教育到最后,拼的是父母的價值觀。
是金錢至上,讓孩子在名利場里沉浮?
還是以知識為重,幫孩子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人生坦途?
這里面有太多的取舍、進退、利弊,需要父母權衡,一不小心就會帶孩子走歪、走偏。
“殺魚弟”小孟機緣巧合下走紅網絡,父親把他當成“活招牌”,那幾年間,小孟沒有去讀書,在菜市場里日復一日地殺魚。
林妙可因為奧運一炮而紅,父母卻把女兒當作搖錢樹,讓她接各種廣告、讓她走穴唱歌,毀了孩子的一生。
在成長路上,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的錯誤引導。
父母是掌舵者,決定了孩子的人生駛向何方。
父母也是塑造者,決定了孩子對社會的認知、對價值的衡量。
▽
最后再說一個故事。
知名教育家賈榮韜,曾把對子女的教育全部托付于學校和妻子,自己則只負責掙錢養家。
結果先是兒子成績一路跌到倒數,還數次參與群體打架,差點被學校勸退。
教子如此失敗,這是為什么呢?
一番反省后,他覺得癥結出現在自己身上。
他下定決心改變自己,閱讀大量書籍學習家庭教育。
兩年里,他讀了200多本各類書籍,寫下八十多萬字的讀書筆記和教子心得,并堅持每天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考評。
兒子沉迷游戲,他不再說教、打罵,而是幫助兒子發展別的興趣愛好。
兒子犯錯,他會站在兒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引導他思考。
當賈榮韜自己在努力進步時,孩子也在悄然改變。
孩子開始上進學習,考上了重點大學,如今也追隨著他的腳步,成為了一名家庭教育專家。
你看,把自己修煉好了,我們才有資格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都以為教育是在拼孩子,其實是在拼父母。
取決于父母本人的認知有多高、格局有多大。
作者:洞見muye,來源:洞見(ID: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7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今日推薦視頻
歡迎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們要是不給京城教育圈加星標,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親們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標!
重要的話說三遍!
然后,多點在看、多點贊、多分享,
不然我們就要失去彼此了……
親們,快加星標,風里雨里,
京教君在這里等你!
點分享
戳在看
求點贊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北京地铁听到一对父子对话,我才顿悟什么是最贵的教育资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女大学生“理想男友”职业排名,公务
- 下一篇: 学费又调了?世外/星河湾/华育等50+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