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喜剧人加速“渗透”影视圈,视频平台“真是饿了”?
原標題:新喜劇人加速“滲透”影視圈,視頻平臺“真是餓了”?
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細數最近看過的影視劇,有沒有覺得,怎么到處都是喜劇人?
最常見的是《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喜人”。為張頌文追看《獵冰》,發現昌哥的頭馬阿勝居然是“劉備”陳天明;全喜劇人班底的,有土豆、呂嚴領銜的《大王別慌張》和蔣龍、史策主演的《狗剩快跑》。蔣龍、張弛、史策、蔣詩萌等如此前的李雪琴一樣,已成為影視劇常客。
還有春節檔,短劇《少爺和我》獲得了不次于長劇的關注,豆瓣開分曾達7.4分;元宵開播的《大王別慌張》剛剛收官,也拿下豆瓣7.9分。電影方面,春節檔唯一不是喜劇人領銜的熱賣電影《第二十條》,也有蔣詩萌、宋木子等一批人亮相。
近半年來,經常會在各大影視劇發現有“喜人”們刷屏。不僅是他們,《脫口秀大會》的選手們也早已“下海”演戲,徐志勝近期領銜主演了武俠劇《俠客行不通》,連自己都調侃說平臺“真是餓了”。
新一代喜劇人們,用比前輩們快得多的速度進入了影視圈,并先后拿下一系列非喜劇的重要角色。
為什么他們突然成了行業的香餑餑?
這屆喜劇人,除了小品啥都演?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屆喜劇演員較此前幾十年的陳佩斯、趙本山、沈騰們,有明顯的差異。
傳統喜劇人一般的路徑是“綜藝/電視節目-春晚-影視”,背靠在電視端積累的國民度,再到影視圈打開新市場,此前十年的沈騰、馬麗、賈冰,依然延續著這個路徑。多數傳統喜劇人也正是基于國民度邏輯,在短視頻平臺開始了“第二春”。
而不管是《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喜人”,還是脫口秀演員,包括德云社走出來的一批“綜藝咖”,新一代喜劇人的共同點是只有“綜藝選秀-影視”的垂直過程,而沒有全國舞臺的曝光。
如此形成了新一代喜劇人的特點。
一是他們的喜劇人定位并未鎖死,戲路選擇更廣。比如奇幻題材有蔣龍、蔣詩萌出演的《虎鶴妖師錄》;現實題材,有王皓出演《一路朝陽》,史策、張弛、李雪琴出演《故鄉,別來無恙》;懸疑劇方面,有宗俊濤的《繁城之下》、史策的《黑土無言》……
相較于傳統喜劇人,他們往往還沒有形成喜劇的表演慣性,而且大多都有多年的話劇表演經驗,反而能在演繹角色時帶來驚喜。
二是他們擔任主演的劇集,很多都出現了口碑尚可、熱度平平的現象。比如《故鄉,別來無恙》豆瓣評分8.2,但播出效果一般;“喜人”全員出動的《狗剩快跑》,網絡端自來水不少,但終究熱度天花板不高。
這也反映在這些演員自身的屬性上,“喜人”和脫口秀演員們在沒有出圈作品之前,受眾仍以綜藝觀眾為主,主要是都市白領為主的年輕人群體,下沉空間很小,邀請他們的劇集也會相對聚焦這部分受眾,以垂直品類為主。
三是影視資源目前還集中在少數活躍演員身上,即原本在節目里就人氣較高、且大部分都是話劇演員或影視小演員出身的;而以實驗類演出為主的伍六七、王梓或脫口秀演員們,在向影視轉化的時候也會出現水土不服,比如《七時吉祥》里楊笠、楊蒙恩等的客串。
相較于沈騰、馬麗、賈冰等上一代綜藝出身的笑星,理論上,這批新一代喜劇人轉型影視的難度,似乎應該是更大的。
畢竟缺乏國民認知,流量轉化度差;而靠喜劇出身的他們,還要考慮到出演其他類型內容是否會讓觀眾出戲,比如宗俊濤出演《繁城之下》,本能地讓觀眾會覺得這位縣令有點問題,降低了懸疑劇的爽感。
但事實上,他們進入影視領域的速度和頻率都相當驚人。
好喜劇人,都是演技派
“在春晚上演小品能讓觀眾喜歡的,轉型影視一般絕對不會有問題。”劇集導演老陸對搜狐娛樂表示。“陳佩斯的‘二子’系列、趙麗蓉老師這都不用說了;趙本山、范偉,都是影帝級別的。”
“演員的素質,一是能力,有表演的準確性;二是魅力,有讓觀眾喜歡的親和力。不是所有演員都能演喜劇,但喜劇演員演正劇,只要不是和本人形象差距很大、或者很沒有敬業精神的,基本都能成。”
就在去年,《漫長的季節》讓范偉拿下了釜山電視節視帝,而趙本山在《鵲刀門傳奇》中一人分飾兩角,再度證明了喜劇演員的表演能力。
而在制片人彤彤看來,新一代喜劇演員要更適應影視轉型。
“首先,他們本來就不是只能演喜劇,比如‘喜人’基本只是通過喜劇綜藝來出個圈,都是老演員了,甚至有現在頂級話劇團的臺柱子;其次,過去喜劇人是從舞臺到屏幕,現在是屏幕到屏幕,他們的喜劇表演也沒有那么舞臺化,真的沒什么轉型門檻。”
事實上,在兩屆《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不乏已經在影視圈嶄露頭角的演員,蔣龍曾出演《逐夢演藝圈》更成為節目老梗;第一季結束后,王皓、史策的“皓史成雙”CP就官宣了電影《透明俠侶》,張弛出演了《滿江紅》且之后片約不斷。
“還有一個利好,平臺側正在調整喜劇策略。除了制作喜劇劇綜,目前各種類型的劇集都希望加入輕喜劇風格,這就給這些喜劇人提供了相當多的機會。”彤彤說。
2020年以來,各平臺逐漸意識到觀眾對喜劇內容的強需求,一部分制作委托給了各喜劇團體,如開心麻花、德云社、劉老根大舞臺等的團綜;劇集方面有德云社的《瓦舍江湖》《萬春逗笑社》等劇,還有東北喜劇人的《鵲刀門傳奇》。
而劇集的輕喜劇化更已經成為潮流,“所以你看這些喜劇人演的角色,其實往往也是有帶動這方面內容的。”
除了“喜人”,脫口秀演員和相聲演員也在獲得更多機會。相較于“喜人”,他們轉型的難度相對更大,但行業內一直在給機會,《年會不能停》的童漠男和肉食動物、《鳴龍少年》的楊笠等都有相對正面的反響。
而在這背后,是行業轉型期人才選拔和內容制作機制的變化。
影視圈,缺人?
如今喜劇人在影視圈的快速擴散,很容易讓人想到兩年前,德云社的相聲演員們快速轉型綜藝咖全網刷屏的一幕。
和當初行業缺綜藝咖一樣,喜劇人們適配了當下影視行業的缺口。
“影視圈缺人嗎?缺,也不缺。要說選角,casting(選角部門)隨時能給每個角色拉個備選單,”老陸表示,“但平臺內容升級之后,對演員的要求比以前要高很多,好配角就成了稀缺資源。”
在偶像劇方面,年輕角色依然是流量型演員加持,但一些大配往往希望選擇大眾認知度高的戲骨,來提升整部劇的口碑指數,這也是為什么王勁松、張志堅、吳越、高曙光等片約不斷,大多數每年都有至少三四部劇的拍攝工作。
而現實題材方面,為了吸引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主流人群,劇方往往會選擇具有口碑和路人緣的演員,盡量減少流量藝人,比如《故鄉,別來無恙》的幾位主演,還有范偉領銜中老年主角團的《漫長的季節》等。
“第一是要有表演能力,第二,平臺需要這些演員大眾是有正面認知的。這樣一看你會突然發現,影視行業之前的人才選拔邏輯不適用,而喜劇綜藝出來的這批人,反而很合適。”
彤彤也指出,“行業近十年的人才選拔上,其實是有欠缺的。如果要在20、30多歲的演員里,選公認能力很強、大眾還有認知的配角,選擇其實非常有限。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和《脫口秀大會》這種,等于是批量輸出了這樣一批人才。”
據彤彤介紹,過往這個年齡的演員,如果沒有經紀公司做流量運營,大部分依然是走遞簡歷、跑組的傳統路徑,而在平臺、主角的公司都會附帶推薦配角的情況下,給他們開放的機會非常有限。而這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輸送問題。
當喜劇人成為稀缺資源,確實解決了部分問題。但反過來看,這其實算是對過去十多年流量時代遺留問題的“治標”。
如何用好喜劇人,或許正在成為行業創作者的必修課。而要如何看到那些或許不擅長喜劇、但表演能力不差的其他“腰部演員”、“腳部演員”,問題依然需要行業解答。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新喜剧人加速“渗透”影视圈,视频平台“真是饿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台湾电影崛起?《周处除三害》排片超
- 下一篇: 大家怎么看?金秀贤朴炯植朴宝剑每集片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