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近代留学史,为何大半与上海虹口有关
原標題:一部中國近代留學史,為何大半與上海虹口有關
一部中國近代留學史,大半部與上海有關。 日前,“‘愛上北外灘·睜眼看世界’叢書《赴美》《赴日》《赴歐》《赴蘇》新書發布暨學術研討會”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報告廳舉行。
“愛上北外灘”是虹口區推進歷史文脈保護,提升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項目之一。“愛上北外灘·睜眼看世界”叢書是該品牌旗下第三套叢書,由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熊月之擔綱主編,包括《赴美》《赴歐》《赴蘇》《赴日》。
叢書以四冊超1000頁、83萬字、370幅各類圖照,以扎實史料、嚴謹考證、生動文字,從赴歐、赴日、赴美、赴蘇四個方面,對百年前從上海虹口北外灘出發的一批批仁人志士的事跡進行深入發掘和系統研究梳理,呈現上海特別是虹口,在中國近代留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對虹口北外灘這一“睜眼看世界”的啟航之地作出新的全面詮釋。它為上海近現代史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樣本。
“近現代中國的留學生無論是留學歐洲,還是美國、日本、蘇俄,大多數從上海出發;無論是出國學習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還是工程技術、管理科學,歸國后很多留在上海發展。上海成為與留學文化高度關聯的城市。”在熊月之看來,叢書回答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為什么是虹口”四個問題,強調了留學與空間的關系及虹口是近代上海留學文化最為繁盛的區域。
他從留學與城市關系的角度,剖析近代上海特別是虹口文化底蘊,對于解讀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具有特別價值。“近代上海虹口,為上海國際客運碼頭集中地、外國領事館相對集中地,也是很多留學生歸國的創業園,因此成為上海各城區中與留學文化關聯度很高的地區。”
上海市檔案館原副館長、市檔案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邢建榕,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會會長蘇智良,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二處處長吳海勇,上海書店出版社編審完顏紹元,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赴美》作者何方昱,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副教授、《赴日》作者翟海濤,上海大學副教授、《赴蘇》作者楊雄威,南京理工大學講師、《赴歐》作者嚴斌林展開研討。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與中國的百年留學史交相輝映,成就了東西文化交流的經典。”中共一大紀念館館長薛峰希望,這套新書能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文化精神、推動歷史走近受眾做出貢獻。
“從外國語學社到上海大學,上海與蘇俄的這一聯結,充分證明了它在中共早期革命中的獨特歷史地位。”楊雄威談到,從上海出發追尋夢想的熱血青年,找到了自身出路,也開啟了國家前程。
“上海不僅是西學東漸的前沿窗口,也是近代中國的經濟中心,既是全國的文化重鎮,又是孕育革命的光明搖籃。多維角色高度集中于一體的特質,使上海成為不同領域的精英匯聚拼搏的天地,不同志向的進步者拔錨起航尋求真理的碼頭。由上海啟程赴歐的先進者們,即屬典型代表。上海,因他們而生機勃勃;他們,因上海而成就自我。”嚴斌林說。
“黃浦江畔的日郵中央碼頭和匯山碼頭見證了無數悲歡離合,學子、志士從全國各地匯集于這彈丸之地,揚帆東去,探求救國興邦之道;身負絕學者負笈歸來,投入中國的現代化變革中。”翟海濤感慨,就在這迎來送往間,北外灘及鄰近虹口一帶不斷生長、蛻變,終成人文薈萃、商貿繁盛的“上海會客廳”。
“自19世紀中葉開始,最早赴美留學的莘莘學子就是從上海港啟程。也正是有了這樣一批批留美學生報效祖國,奉獻畢生,積貧積弱的中國終于步履蹣跚地站起來了。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又經過一個百年的奮斗,中國正邁開大步,昂首挺胸,奮勇前行。”何方昱說。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也是當年有識有志之士‘睜眼看世界’的啟航之地,二者有諸多內在聯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溫澤遠表示,回顧不平凡的崢嶸歲月,更有利于我們不忘初心,立足上海,連通世界,面向未來。
上海市社聯副主席、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忻平從三方面總結——全球化背景下五口通商和上海開埠產生兩個后果;從留學生視角與上海與虹口全過程進行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國際環境與上海與虹口的紅色文化。
發布會上,中共一大紀念館、中共二大紀念館、中共四大紀念館、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紀念館、中國證券博物館七家單位接受贈書。據悉,活動由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中共虹口區委宣傳部、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共一大紀念館指導,虹口區地方志辦公室、學林出版社主辦。
作者:許旸
文:許旸 圖:出版方 編輯:姜方 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一部中国近代留学史,为何大半与上海虹口有关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仓央嘉措被押解进京的途中,死在青海
- 下一篇: 苏联出版的斯大林宣传画是不是好熟悉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