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说干就干的林帅,为何一直反对抗美援朝?邓小平一语道破他的心思
原標題:說干就干的林帥,為何一直反對抗美援朝?鄧小平一語道破他的心思
1950年10月4日,一架從西安起飛的飛機在北京機場降落,走下飛機的是彭德懷元帥,他急匆匆地坐上等候多時的專車,徑直趕往中南海菊香書屋——毛主席的寓所。
在這里正有一場非常重要的會議在召開,彭老總猜想,毛主席一定是有什么與他相關的重大決策要作出,這才在會議已經開始兩天后,專程派專機接他入京。
果然,在參加完當天會議的第二天,鄧小平親自前往彭德懷下榻的北京飯店,他是受毛主席所托,請彭德懷到中南海見面。
兩位老戰友見面后,沒有寒暄幾句,毛主席就直接問道:昨天會上討論的問題,你怎么看?彭德懷面容堅毅,十分肯定地說:我認為必須出兵朝鮮。
是的,這幾天中央領導們商量的,正是“抗美援朝”這件歷史性的大事,在會上,不少人都表現出了反對出兵或者悲觀的情緒,讓毛主席思慮頗多。
而彭老總斬釘截鐵地支持,似乎讓主席心情好了許多,隨即他又大有深意地問道:那你看,由誰來掛帥最合適呀?
這個問題倒是讓彭老總愣了一下,他還真沒有思考過,下意識地回了一句:不是讓林彪去嗎?
確實,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初,中央就下令組建了東北邊防軍,一方面是為了守備邊疆,另一方面就是在為入朝做前期準備。
而東北邊防軍就是志愿軍的前身,以原四野的老部隊為主力,作為長期在東北作戰的統帥,林彪自然是擔任司令員的最佳人選,事實上毛主席也曾這么考慮過。
不過聽到彭老總的疑問,毛主席輕輕搖了搖頭,嘆氣道:他反映說身體不好,怕光怕風怕聲音,這還怎么打仗呢?
彭老總聽毛主席這么說了,也回過味來,猜到了他的想法,但沒有急著接話,而是用真摯的眼神看向毛主席。
果然,毛主席自己說了下去:我看呀,這個擔子,還是得彭老總你來擔。彭德懷心中一熱,“老總”這個稱呼,在革命戰爭時期,常被毛主席掛在嘴邊。解放后,兩人各處一方,已經很少聽到毛主席這么叫了,他突然有種回到當年的激情澎湃。
至此,彭德懷不再猶豫,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中央讓我干,我就干!聽到這句話,毛主席哈哈一笑,說道:有你出馬,我就放心了。
果然,在朝鮮戰場上,彭老總指揮我志愿軍,一步步將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打到了談判桌上,為我國贏來了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而這場抗美援朝之戰,也被譽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意義非凡 。
不過時至今日,關于發起抗美援朝戰爭,很多人仍然有不少猜想,其中最讓人疑惑的就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南征北戰,就干就干的林彪,為何一意反對毛主席提出的抗美援朝,不愿意擔任志愿軍司令。
一、一個艱難的選擇題
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在新中國成立一年之后,卻能一直被稱為我國的“立國之戰”,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1950年,我國百廢待興,不僅國內殘存反動武裝勢力需要清剿,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戰略——收復國民黨茍延殘喘之地,臺灣。
特別是在金門戰役中受挫后,中央加大了收復臺灣的軍事準備,于萬難時期,成立了空軍部隊和海軍部隊,并迅速發展出了一支成型的海軍艦艇部隊和空軍混成旅以及空軍陸戰隊——也就是空降兵部隊的前身。
當時,在蔣介石窮兵黷武的政策下,臺灣國軍的兵力突破了四十萬,為了能夠一戰而定,軍委給作為攻臺總指揮的粟裕又撥了4個主力軍,讓他麾下增至16個軍,共65萬人馬。
而除了這六十多萬枕戈待旦的大軍外,外部環境也已經成熟,當時毛主席親自訪問了蘇聯,迫使美國不得不發布了一份《關于臺灣問題的聲明》,明確表態:美國對兩岸保持中立,不會干涉中國內政。
就連極端仇視中國的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都公開表態:美軍的防務范圍并不包括臺灣,而且杜魯門總統也認為臺灣不值得美國出手。
在這種局面下,雖然臺灣占據了海峽地利,但我軍作用天時人和,或許只要一個月的時間,就能完成這項歷史性任務。
但就在我軍引而待發之時,一個消息震驚了中央:美軍出兵朝鮮,在仁川登陸,聯軍迅速將戰線北推,一度靠近了我國邊境鴨綠江。
當時剛剛經歷了數十年戰爭的新中國不可能同時兩線作戰,于是一個艱難的選擇題擺在了中央面前:是繼續收復臺灣,完成全國統一,還是出兵朝鮮,穩定外部安全?
前者,我軍已經籌備多時,正是一鼓作氣的時候,如果打完朝鮮戰爭,再來收復臺灣,那就給了蔣介石喘息之機,充滿了變數。
而后者,卻直接關系到我國當時唯一的重工業基地東北之安危,如果任由美國及其代理人控制朝鮮半島,東北將再難有寧日,或者萬一蘇聯以援助朝鮮之名出兵東北,將形成事實上的駐兵,對我國主權也是嚴重的侵犯。
在經過深思熟慮后,毛主席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暫緩收復臺灣,舉兵抗美援朝!
其實早在美國宣布參戰之時,他就未雨綢繆地開始了準備,7月份已經下令在東北以四野為主力成立邊防軍,做好隨時支援朝鮮的準備。
只是沒想到朝鮮軍在美軍的進攻下,潰敗得如此迅速,短短幾天之內,就龜縮到了中朝邊境,還有數萬人逃過了鴨綠江。形勢急轉直下,在我國第一個國慶節那天,斯大林和金日成的電話都打到了毛主席這里,我國必須迅速做出選擇。
而這時,已經心中做出決定后的毛主席還需要在中央會議中統一思想,集中力量來打這場抗美援朝之戰。那么在中央領導中,誰支持,誰反對?
二、林彪的反對
1950年10月1日深夜,菊香書屋召開了一場緊急會議,人很少,根據記載,這場第一次正式討論是否出兵朝鮮的會議,只有毛主席,周總理,朱德,劉少奇等人參加。
毛主席后來稱戲稱道:抗美援朝,一開始只有一個半人支持。其中那一個人,自然是他自己,而另外半個,就是周總理。
在會上,只有周總理沒有直接反對出兵朝鮮,不過列舉了當前新中國的種種困境,隱晦地表明了抗美援朝的艱難。
不過,更加激烈的反對聲音,出現在第二天的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林彪。
他首先就對敵我兩軍進行了對比,美國一個師就編制了數百門火炮,而當時我軍的一個師則只有十幾門,甚至都無法用懸殊來形容。
其次,中國內部還有兩大難題需要大軍來解決,其一就是前文提到的臺灣問題,而另一個,則是當時我國西南匪患嚴重,西藏百萬農奴亟待解救,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了。
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已經經歷了太長時間的戰爭,和平幾乎成為全國最渴望的事情,而且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也需要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來建設。如果這時候反而集中力量去援助朝鮮,恐怕難以得到人民的理解。
最后,林彪總結道:美國進入朝鮮半島,也是蘇聯必須解決的威脅。我軍可以出而不戰、引而不發,也就是已經成立的東北邊防軍屯兵鴨綠江,不進入朝鮮,只保證國土不被侵犯。
實事求是的講,林彪所說的這些理由都沒有錯,也正是大部分不贊成抗美援朝的領導心中所想。只不過由林彪說出來,影響更大,也更有說服力。
聽了林彪的態度后,不少同志都十分激動,甚至還有人放言:連蘇聯都不出兵,只靠我們去打嗎?
然而有的道理是道理,有的道理是大道理。如果從一場戰爭的角度來看,林彪不出兵的理由很充分,但如果從新中國建設乃至社會主義的發展來看,毛主席的決策顯然更具有長遠意義。
在與周總理商議時,毛主席作出了這樣的總結:他們有一萬個理由,但無論如何都駁不倒這一個理由,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社會主義兄弟國家被滅亡,唇亡齒寒,為了國家的建設,我們也應該出兵!
在最后進行表決時,毛主席語重心長地說了很長一段話,有幾句至今赫赫生輝,一句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讓大家認識到了抗美援朝的戰略意義。
還有一句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后打敗你”。這反駁了林彪的敵強我弱論斷,讓中央集體建立起了獲勝的信心。
就這樣,會議最終作出決定: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而接下來就是另一個關鍵問題,由誰來領兵出征?
在會議期間,林彪不僅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而且在毛主席流露出要讓他擔任志愿軍司令時,又表示自己病情反復,無法勝任,這也是毛主席在會見彭老總時,說他“怕光怕風怕聲音,打不了仗”的原因。
后來有不少文章猜測,當時林彪是在裝病,他認定抗美援朝無法勝利,怕死在戰場上,因此借病推脫。那林彪當時真的病了嗎?
三、只是作為備選的林彪
其實只要關注抗美援朝始末的有心人,都可以發現一個歷史真相:一直被認為是志愿軍司令第一人選的林彪,其實當時只是毛主席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他心中的首選,是當年7月,被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兼政委的粟裕大將!
在《粟裕傳》中,對這件事有著清晰的記錄,1950年7月,毛主席派人向粟裕傳達對他的任命,并明確要求他做好指揮抗美援朝的準備。
不過但是粟裕身患多病,唯恐影響作戰,還于7月14日向軍委申請到青島療養治療。到8月1日,他深感身體毫無好轉,實在無法承擔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任務,特意托在青島的羅瑞卿幫他轉遞一封報告自己病情的信給毛主席,后來毛主席回復讓他安心養病。
由此可見,至少一開始,毛主席是屬意由粟裕來指揮志愿軍的,但粟裕確實身體不好,這才放棄了這個打算,轉而考慮林彪。那林彪的病呢?是長久有之,還是臨時借口?
林彪的病其實也不是裝出來的,他在抗戰時期被友軍誤傷,據說是傷到了神經,后來在蘇聯養病數年,這是有史可查的。
而且到1950年時,他長期被失眠、頭疼困擾也是事實,作為中南局的主要首長,他在當年年初,就離開武漢,先后到濟南、北京治療,此后一直待在北京,不然也不會早于彭德懷參加討論抗美援朝的會議。
而對于他的病情,毛主席也是非常了解的,他在九月份發給東北局的電報中就說道:林粟均有病...暫時不能來,幾個月后則有可能。
因此,如果說在10月份,毛主席還試圖讓林彪掛帥出征,那也只是一種期待,但早有心理準備,并不存在林彪臨時裝病來拒絕。
至于林彪怕死一說,則更不存在證據,在多年戰爭生涯中,林彪或許曾經對革命悲觀過,但沒有表現出過對戰爭的懼怕。
在聶榮臻元帥的回憶錄中,也曾對當時流傳林彪怕死,稱病不出一說進行過委婉的回應,他是這么寫的“奇怪得很,過去我們在一起共事,還沒有看到他怕死到這個程度”。
乍看這是在感嘆林彪怕死,但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80年代初),這何嘗又不是在側面透露,他印象中的林彪,并不是一個怕死的人。
那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一向表現得勇猛無比的林彪,為何又對抗美援朝這場戰爭如此執意地反對呢?其真實原因當然不只是他說出來的那些,多年后,鄧小平同志一語道破了其內心想法。
四、鄧小平給毛澤東的一封信
在鄧小平寫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剖析了林彪的問題,一語道破其心思,其中指出了他兩個嚴重的錯誤。首先就是他在長征期間,曾秘密搞過串聯。其二,他對抗美援朝的反對,正是由于他不相信志愿軍能夠打贏美國,對新中國沒有信心。
是的,前文也說過,這不是林彪第一次產生悲觀心理,他反對抗美援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眼界不足、魄力不夠,立場不堅定。而不是所謂的,他自己不想上戰場。
早在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直接下令東北野戰軍進攻錦州,林彪就因為自身魄力不足,認為這一戰沒有把握而猶豫不決。
如果不是中央的反復命令和羅榮桓關鍵的勸說,或許就不會有錦州會戰這一解放全東北的關鍵戰役,會對我黨的解放事業造成重大影響。
這一次,林彪的悲觀心態再次暴露出來,直到中央確定彭德懷為志愿軍總司令后,周恩來主持召開抗美援朝作戰準備的會議上,林彪還在表達反對出兵的意見。
而在會上,周總理直接斥責了林彪的言論,告訴他入朝作戰已經確定,現在只需要討論作戰方案和后勤保障工作。直到這之后,林彪才不再對抗美援朝發表負面意見。
鄧小平同志對林彪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透過各種客觀原因,直接道破了他反對抗美援朝的本質,讓我們看清了真相。
如今距抗美援朝已經過去了七十年,歷史早已證明,毛主席決定抗美援朝,絕對是利大于弊。可以說,是在這場立國之戰后,新中國才贏得了應有國際地位和獨立自主,真正站了起來。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说干就干的林帅,为何一直反对抗美援朝?邓小平一语道破他的心思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烟不离口,喝浓茶,好女色,依旧身体
- 下一篇: 原创:解放战争后期,在占领国民党控制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