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是如何利用《蒙娜丽莎》“欺骗”你的?
原標題:達?芬奇是如何利用《蒙娜麗莎》“欺騙”你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返樸 (ID:fanpu2019),作者:張羿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很有名,可誰知道畫中女子到底是何人?達?芬奇為何要畫下她的肖像?為何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是沒有眉毛和睫毛的?是否還存在其他版本?
令人愉悅的微笑似乎更具神性而非人性,… 如真如實地展示著來自生命本源的微笑。
—— 喬爾喬?瓦薩里(注:筆者本人譯自瓦薩里在《傳記》中論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畫作。)
1、 《蒙娜麗莎》的名稱及由來《蒙娜麗莎》(Mona Lisa)(圖 1)來自音譯,蒙娜源自意大利語 Madonna,簡寫為 Monna 或 Mona,通常放在女性名字前,蒙娜麗莎實際意思為“麗莎夫人”。此畫另一名稱為《喬康達》,來自意大利語 Gioconda,是喬康多(Giocondo)這一姓氏的女性化拼寫。意大利語中 gioconda 又有“歡愉、快樂”的含義,因此 Gioconda 也可譯為《快樂女子》。因為畫中女子特有的微笑,這一名稱有雙重含義。《蒙娜麗莎》或《喬康達》是這幅畫的常用名稱。我們在本文中將用《蒙娜麗莎》這一名稱。
圖 1. 達?芬奇,蒙娜麗莎,木板油畫,1503 年-1517 年,高 77 厘米,寬 53 厘米,現陳列于盧浮宮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畫中的蒙娜麗莎為何人?
根據瓦薩里記載,達?芬奇曾經為佛蘭切斯科?德爾?喬康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蒙娜?麗莎繪制過一幅肖像,他為此花了四年時間,但并沒有完成;在瓦薩里寫作其傳記時,這幅畫被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收藏于楓丹白露宮中。絕大多數藝術史學家認為現在盧浮宮中陳列的《蒙娜麗莎》就是瓦薩里在傳記中所提的喬康多妻子的肖像。
但總有喜歡挑戰權威的人,藝術史研究也不例外。有些學者指出,楓丹白露宮收藏的畫未必一定就是瓦薩里所說的《蒙娜麗莎》。這些人認為盧浮宮這幅畫中的人物可能是達?芬奇同時代別的什么意大利女子,她們可能是
伊莎貝拉?德?埃斯特(Isabella d'Este, 1474-1539 年);
阿拉貢的伊莎貝拉(Isabella of Aragon, 1470-1524 年);
切奇利婭?加萊拉尼(Cecilia Gallerani, 1473-1536 年);
卡特琳娜?斯福爾扎(Caterina Sforza, 1463-1509 年);
等,甚至可能是達?芬奇的助手薩萊(Salaì, 1480-1524 年)或達?芬奇本人。當然這些提出不同人選的學者都有自己的理論,能講出各種有趣的故事。
2005 年時,海德堡大學圖書館的管理員阿敏?史萊克特爾博士(Dr. Armin Schlecter)的發現結束了以上幾乎所有猜想與爭論。他在整理圖書時發現館中收藏的一本 1477 年博洛尼亞(Bologna)出版的西塞羅的《致友人書信集》(Epistulae ad familiare),其中一塊空白處有一段阿戈斯蒂諾?韋斯普奇(Agostino Matteo Vespucci,1462 年-1515 年)于 1503 年 10 月寫的筆記,后者將達?芬奇比作古希臘畫家阿佩拉斯(Apelles,活躍于公元前 4 世紀),并指出達?芬奇當時正為麗莎?德爾?喬康多(Lisa del Giocondo)繪制肖像(圖 2)。
圖 2. 海德堡大學圖書館收藏的《西塞羅書信集》中一頁,其上有阿戈斯蒂諾?韋斯普奇 1503 年的筆記,他指出達?芬奇正在為麗莎?德爾?喬康多繪制肖像。(圖中 Lisa del Giocondo 下的綠線為筆者添加)
寫下這段筆記的阿戈斯蒂諾?韋斯普奇不僅是佛羅倫薩政府官員,還是第二國務秘書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 1469-1527 年)的助手,后者是達?芬奇的朋友;韋斯普奇當時還曾為達?芬奇將要繪制的《安吉亞里戰役》撰寫相關歷史文件以幫助畫家理解這場戰役。有鑒于此,絕大多數歷史學家與藝術史學家認為,畫中的蒙娜麗莎應該就是瓦薩里所說的麗莎?德爾?喬康多。盡管盧浮宮的博物館員文森特?德利尤文(Vincent Delieuvin)在當時電視訪談節目中對這一確認持懷疑態度,理由是史萊克特爾的發現不能完全證明盧浮宮中的畫作所描繪的人物就是韋斯普奇筆記中的麗莎?德爾?喬康達。
達?芬奇在《蒙娜麗莎》中所畫女子原名為麗莎?迪?安東瑪麗婭?格拉迪尼(Lisa di Antonmaria Gherardini, 1479 年 6 月 15 日-1542 年 7 月 15 日),她是一位出生于佛羅倫薩的貴族女子,其所屬的格拉迪尼家族(Gherardini Family)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在意大利統一后仍保持貴族稱號。在她出生時,其家族在佛羅倫薩并沒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經濟上也遠不如美第齊、斯特羅奇、魯切萊等家族那樣顯赫,盡管他們與這些頂級權貴家族有一定的聯系。
1495 年 3 月 5 日,她與佛羅倫薩的平民富商,從事服裝與絲綢行業的佛蘭切斯科?德爾?喬康多(Francesco di Bartolomeo del Giocondo, 1465–1538 年)結婚,后者在經濟上很有實力,不僅是佛羅倫薩絲綢行會的領袖,而且還在佛羅倫薩政府中擔任職務。應該說,這是一場傳統貴族之家與新興資產階級富商的聯姻。結婚后,她的名字改為麗莎?德爾?喬康多(Lisa del Giocondo),為了讓人知道其貴族家庭出身,也稱作麗莎?迪?格拉迪尼?德爾?喬康多(Lisa di Gherardini del Giocondo)。她的丈夫佛蘭切斯科?德爾?喬康多還是一位藝術品收藏家,他們夫婦二人在世時很可能與瓦薩里有過接觸。
盡管隨著 2005 年在海德堡大學圖書館中的發現,絕大多數藝術史學者都認為畫中的蒙娜麗莎就是佛羅倫薩女子麗莎?德爾?喬康達,但仍有極少數人堅持認為畫中女子應該是曼圖亞侯爵夫人伊莎貝拉?德?埃斯特(圖 3),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杰出的政治家,也是重要的藝術贊助人。或許他們覺得達?芬奇流傳下來的傳奇畫作,一定要畫的是那個時代的偉大人物?
圖 3. 達?芬奇,伊莎貝拉?德?埃斯特肖像,素描,約 1500 年,高 61 厘米,寬 46.5 厘米,現收藏于盧浮宮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從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獻來看,應該是在 1499 年-1500 年前后這段時間里,達?芬奇為了逃避法國軍隊侵占米蘭引發的動亂而來到曼圖亞。他受到了城市統治者伊莎貝拉?德?埃斯特侯爵夫人的款待并答應為其繪制肖像。為準備繪制這幅肖像,達?芬奇為侯爵夫人畫了一幅素描(圖 3),但很有可能達?芬奇并沒有完成油畫肖像,因為我們今天仍可讀到 1504 年 5 月 14 日與 10 月 31 日時她親自寫給達?芬奇的兩封信件,其中都提到了達?芬奇許諾給她繪制的肖像卻仍未完成的事情。另外曼圖亞駐佛羅倫薩大使寫給侯爵夫人的報告中也表示會盡量催促達?芬奇完成這幅肖像,但后者同時也說,他無法保證達?芬奇會完成這幅畫。因此我們可以肯定達?芬奇到 1504 年末時,還沒有完成這幅肖像。
3、為什么達?芬奇要畫麗莎?德爾?喬康達?
15 世紀末-16 世紀初時,達?芬奇的藝術聲望在意大利已是如日中天,許多王公貴族與教廷高官都希望能請他為自己繪制肖像。但麗薩?德爾?喬康達與她丈夫的地位與財力顯然都不是最頂級的,達?芬奇為什么會答應為其繪制肖像呢?
首先,從佛羅倫薩留下來的文獻中我們可以得知,麗薩與他的丈夫曾住在佛羅倫薩的圣十字大教堂(Santa Croce)附近的一條街上,他們的房子與達?芬奇父親的房子相距很近,作為律師與公證人,達?芬奇的父親應該還為麗薩的丈夫提供過專業服務。很可能因為兩個家庭的聯系,佛蘭切斯科?德爾?喬康多于 1503 年得以向達?芬奇訂制了自己妻子的肖像。
另外,達?芬奇想畫蒙娜麗莎這位相對來說并非真正具有權勢的貴族女子,或許是不希望自己遭到所畫對象的各種干擾。比如提香曾為前面提到的伊莎貝拉?德?埃斯特侯爵夫人畫像,但因后者不滿這位偉大畫家的肖像忠實記錄下了其年齡,便強迫提香重新繪制一幅讓她看上去更年輕且更美麗的肖像。如果對比一下同時期的類似作品,很容易觀察到這一點:達?芬奇的這幅蒙娜麗莎肖像完全沒有當時典型的貴族女子肖像中精心繪制的各類珠寶。畫家在此完全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畫中女子身上,尤其是在其臉上,達?芬奇將自己對解剖學、光學與自己過去得到各種藝術知識與經驗結合在一起,繪制出了人類理想中的美麗女子形象。
4、如何理解瓦薩里對蒙娜麗莎畫作的描述
為了更好地理解《蒙娜麗莎》這幅畫作,我們首先可以讀一下瓦薩里在達?芬奇傳記中對它的描述:
“任何人都可以從這一頭像中理解到藝術能在模仿自然方面達到何種的程度,因為達?芬奇在此以其微妙的手法盡其所能地再現了所有細節。只有現實生活中真人的臉上才能看到的明亮且濕潤的眼睛,加之眼睛周邊的睫毛及其微紅的色調,若非最微妙精細的筆觸,是無法表現出來的。眉毛畫得再逼真不過了,因為它們展現了毛發在皮膚上生長的狀態 —— 按照皮膚上毛孔的分布,有些地方濃密而在另一些地方稀疏。栩栩如生的鼻尖顏色粉紅,而鼻孔則顯得異常嬌嫩。嘴巴微翕,唇上的紅色自然過渡到面頰上的粉紅肉色,看上去如此逼真,讓人覺得這不是一幅圖畫。”(注:筆者本人據原文翻譯)
如果只讀這段話,人們可能會以為這是一段描述法國 18 世紀洛可可畫家繪制的女性肖像作品(如圖 4)。為什么瓦薩里對達?芬奇畫作的描述會與我們見到的畫作相差如此之遠?一個簡單解釋是,過去幾百年間對畫面的清洗、修復再加上歲月給畫面帶來的損壞與沾上的灰塵,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其色彩與面貌。
圖 4. 布歇,《蓬巴度夫人》(局部),畫布油畫,1756 年,高 212 厘米,寬 164 厘米,現陳列于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西班牙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對中陳列著一幅出自達?芬奇工作室的《蒙娜麗莎》,它應是在達?芬奇繪制《蒙娜麗莎》的同時,由其工作室中的一位助手在達?芬奇的指導下同步繪制的。普拉多博物館最近對它進行了清洗,完成后的畫作應該可以提醒讀者達?芬奇畫作本來應有的面貌(圖 5)。為了便于理解清洗工作給圖畫面貌帶來的改變,我們將清洗前的照片也展示給讀者(圖 5a),大家可以自行比較。
圖 5. 達?芬奇工作室,《蒙娜麗莎》,木板油畫,約 1503 年–1516 年,高 76.3 厘米,寬 57 厘米,現陳列于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 5a. 清洗前的普拉多版《蒙娜麗莎》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對比盧浮宮中的《蒙娜麗莎》與瓦薩里對它的描述,我們首先注意到的是畫中女子的眉毛與眼睫毛已完全消失,這或許是因為過去對它所作的清洗。但清洗后普拉多版畫作或許可以多少給我們一些提示(圖 6 與圖 6a),讓我們可以想象畫中女子的眉毛與睫毛本來的樣子。
圖 6. 沒有眉毛與睫毛的盧浮宮版《蒙娜麗莎》局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 6a. 蒙娜麗莎的眉毛與睫毛,普拉多版《蒙娜麗莎》局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5、盧浮宮版《蒙娜麗莎》簡析
細觀盧浮宮版的《蒙娜麗莎》,我們會看到畫中女子似乎正在向我們微笑,但再看上去,又好像不那么確定,她的表情中似乎有著幾分譏諷與嘲弄的意味。達?芬奇在繪制蒙娜麗薩臉部時,混合使用了兩種特別的技法:漸隱法(Sfumato)與明暗對比法(Chiarosuro),前者公認是達?芬奇的發明,后者的發明權有一定爭議,但無論如何,達?芬奇所用的明暗對比法極具其本人特色。這兩種畫法的使用,讓畫中人物的輪廓看上去不是那么清晰,正是這種略微有些模糊不清的輪廓加上柔和的色彩,使畫中人物的器官形狀與臉上皮膚之間形成了自然過渡,避免了文藝復興時代達?芬奇前輩與同輩大師畫中人物看上去略為生硬的感覺,同時給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讀者可以將《蒙娜麗莎》與稍早時期吉蘭達約、波提切利的作品,以及拉斐爾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對比(圖 7、圖 8 和圖 9)。
圖 7. 波提切利,《扮成仙女的西蒙涅達?瓦斯普奇》,木板蛋彩畫,1480 年,高 81.8 厘米,寬 54 厘米,現陳列于德國法蘭克福的施泰德藝術館(St?del)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 8. 多米尼克?吉蘭達約,《喬萬娜?托納波尼肖像》;木板蛋彩與油彩,約 1489-1490 年,高 75.5 厘米,寬 49.5 厘米,現陳列于西班牙馬德里提森-博內米薩(Collection Thyssen-Bornemisza)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 9. 拉斐爾,《抱獨角獸的年輕女子》,油畫,約 1505 年-1506 年,高 65 厘米,寬 51 厘米,現陳列于羅馬博爾蓋塞博物館(Galleria Borghese)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蒙娜麗莎微笑的嘴唇基本呈現微微上彎的樣子,但在嘴唇兩端最末梢,卻略微有些向下,為畫中女子的微笑添加了幾分神秘、譏諷甚至淡淡的憂傷之感(圖 10)。應該說,蒙娜麗莎的微笑之所以迷人,正是因為其表情令觀者感到有些捉摸不定。對于嘴唇的這個動作,達?芬奇作過仔細研究,我們可以從其筆記中找到痕跡(圖 10a)。從這一時期的其它一些素描中,我們也看到,達?芬奇對嘴唇這個動作給臉部帶來的神秘感,一直進行著研究(如圖 10b)。
圖 10. 盧浮宮版中蒙娜麗莎的嘴唇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 10a. 達?芬奇,嘴唇研究(局部),素描,約 1508 年,英國王室收藏。
圖 10b. 達?芬奇,蒙娜麗莎頭部研究,素描,1505 年-1508 年繪制,高 20 厘米,寬 16.2 厘米,英國王室收藏。
如果是多次見過《蒙娜麗莎》這幅畫的人會注意到,畫中女子似乎總有些變化,每次見到她都會感覺與上次看到她有所不同,而且從不同的角度,乃至同一角度但不同時間,畫中女子都看上去不盡相同。這是因為達?芬奇在繪制這幅作品時,將自己解剖人體面部時獲得的嘴唇與面部肌肉動作關系以及臉部在光照下所產生的光影效果等各方面的知識匯聚在了一起(圖 11 和圖 11a),同時通過極其細膩的筆觸,將混合在油中的半透明顏料一層層輕涂上去,所產生的特殊效果。由于在繪制過程中,畫筆在不同涂層時的筆觸不在同一方向,加上顏色薄厚程度不完全一樣,再配上對漸隱法與明暗對比法的巧妙應用,使得畫中女子看上去不僅是一位活生生的人物,而且讓人覺得她就是現實中的人物,細心之人每次見到她時都會隱約感覺到她在哪里似乎又有了新變化。
圖 11. 達?芬奇,面部肌肉與手臂研究,素描,1510 年-1511 年,高 28.8 厘米,寬 20 厘米,英國王室收藏。
圖 11a. 達?芬奇,單點光源照在臉上的研究,素描,1488 年,高 20.3 厘米,寬 14.3 厘米,英國王室收藏。 5.1 畫中的透明紗巾
古代沒有照相技術,當時只有非常富有的極少數人可以請畫家為自己繪制肖像,即便是大富大貴之人,也只能留下極少幾幅自己的肖像傳世,因此當時的女子通常都戴著家中最昂貴或自己最喜歡的珠寶,希望將自己的形象與身份通過肖像展示給同代人并流傳后世(如圖 7、圖 8 和圖 9)。
最近在盧浮宮用現代技術研究這幅畫作時,人們發現,達?芬奇曾在此畫被油彩覆蓋的底稿上繪制了女子頭上的珠寶,但最終卻去除了她身上的所有珠寶首飾,其本意應是要觀眾能夠將精力集中在畫中人的臉上吧。但為了讓人物與背景有一個自然的過渡銜接,他保留了蒙娜麗莎頭上罩著的薄如蟬翼般精致透明的紗巾,這是當時在意大利非常時尚的西班牙風格服飾,昂貴而又奢華,也透露了其家族的社會地位與職業。
從藝術的角度看,透明紗巾在畫中人物的頭發與臉上皮膚之間,人物頭發與背后風景之間形成了一種色彩上逐漸過渡的效果,盡管我們可以看到紗巾的邊際。透過紗巾,我們可以看到蒙娜麗莎前額上皮膚的光澤,而在頭發外面部位遮擋天空與遠方風景的部分,紗巾則因其變暗而給人一種看上去更明顯的質感。達?芬奇在此無疑展示了他那不可思議的洞察力與想象力。
5.2 風景
與文藝復興早期或同時代肖像畫將人物置于寫實風景或室內不同的是,《蒙娜麗莎》這幅畫中的風景絕大部分出自達?芬奇的想象,給人一種超現實的感覺,其中崎嶇蜿蜒的路徑與河上的橋梁,不僅展示了人類活動給自然帶來的變化,而且也為圖畫本身添加了活力。
但畫中的橋梁應源自佛羅倫薩阿諾河上的卡拉伊亞橋(Ponte alla Carraia)(圖 12),其歷史至少可追溯到 13 世紀早期。在達?芬奇生活的時代,它應是佛羅倫薩最美麗的橋梁。由于 1333 年洪水沖垮了之前的橋梁,達?芬奇見到的這座橋應由藝術大師喬托(Giotto)設計;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則是二戰時德軍將其炸毀后,1948 年在原先基礎上重建的。
圖 12. 夏日黃昏時的卡拉伊亞橋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仔細審視人物背后的風景,我們會發現她面部左邊的水平線略低于面部右邊的地平線,而畫中女子的雙肩則保持了水平。達?芬奇在此使用了視覺欺騙手法,因為我們看畫時會感覺畫中左邊的蒙娜麗莎比畫中右邊的她略高一些,因此就會努力通過視覺調節我們的大腦來糾正這一點。因此,當人們在觀看畫的不同部分時,畫中靜止的人物看上去會給人一種不斷運動變化的錯覺。
圖 13. 蒙娜麗莎背后兩側風景地平線示意圖。 6、新柏拉圖主義哲學的影響
在《蒙娜麗莎》出現之前,幾乎所有肖像畫中的人物表情都相當嚴肅(如圖 7、圖 8)。因為是肖像,當時的畫家通常要對著現實人物進行創作,由于很難讓人一直保持微笑,畫家很難在肖像中繪制微笑的人物。但瓦薩里在《傳記》中如下的一段話語向我們揭示了達?芬奇繪制《蒙娜麗莎》時所用的技法。
“蒙娜麗莎本已非常美麗,在為她繪制肖像時,列奧納多還采用了如下技法:他專門請來了音樂家為她演奏或歌唱,再讓小丑進行表演,以此手段使她一直處于快樂狀態,并驅散其內心的憂傷,這種憂傷經常會在作畫時被不經意間帶入肖像作品。在列奧納多繪制的這幅肖像中,令人愉悅的微笑似乎更具神性而非人性,但它又是那么神奇的創作,如真如實地展示著來自生命本源的微笑。” (注:筆者本人翻譯)
在豪華者洛倫佐?德?美第齊統治下的佛羅倫薩成長起來的達?芬奇顯然深受新柏拉圖主義哲學的影響,但他在此又向前推進了一步。西塞羅在《論創作》(De Inventione)中講述了古代畫家宙克西斯(Zeuxis,生活于公元前 5 世紀)創作《特洛伊的海倫》的故事。宙克西斯在作畫時要求克羅托內(Crotone)城的人為他提供眾多美麗少女作模特,因為他認為一個美女的身體無論如何美麗,自然本身不可能讓其身體各部位生長得絕對完美。作為畫家,他根本不可能從任何一位美麗女人身上發現構成極致美麗所需的所有要素。
達?芬奇在創作《蒙娜麗莎》時應用了同樣的理念,但因為是肖像,作者不應該從其它模特臉上汲取美麗成分并將其融入畫中,所以達?芬奇選擇了盡可能為模特創造理想環境,使其有機會攝取被畫對象在不同時刻表現出來的最美麗且最有魅力的部分,并將它們最終融入畫中。
達?芬奇在 1506 年離開佛羅倫薩前往米蘭時,《蒙娜麗莎》并未完成。也許正因如此,佛蘭切斯科?德爾?喬康多沒有接受這幅肖像。達?芬奇一直將它帶在身邊,不時修改并繼續繪畫,1517 年到法國后才最后完成。更重要的是,在離開佛羅倫薩后,畫家描繪的應不再完全是麗莎?德爾?喬康多,而是他心目中更趨完美的人類代表,因此也自然會融入這位歷盡滄桑且遍嘗人間冷暖的畫家對人類本質的認識與感受,這無疑會令此畫作顯得更有深度。
正是由于深受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且力圖在畫中展現蒙娜麗莎最美好形象的努力,使得這幅作品成為描畫人類女性莊嚴神圣之美與佛羅倫薩世俗社會中現實女子形象的完美結合。
7、拉斐爾對《蒙娜麗莎》的快速反應
當達?芬奇在繪制蒙娜麗莎這幅肖像畫時,年輕的拉斐爾正在佛羅倫薩留學。這位對藝術極其敏感且善于學習的畫家馬上以素描的形式作了記錄(圖 14)。他在 1506 年前后繪制的《抱獨角獸的年輕女子》以及《瑪德蓮娜?多尼肖像》都是受到《蒙娜麗莎》的影響隨即繪制而成的(圖 9 和圖 15)。
圖 14. 拉斐爾,女子肖像習作,素描,1505 年-1506 年,高 22 厘米,寬 15.8 厘米,現收藏于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 15. 拉斐爾,《瑪德蓮娜?多尼(Maddalena Doni)肖像》,油畫,約 1506 年,高 65 厘米,寬 45.8 厘米,現陳列于佛羅倫薩烏菲齊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細觀拉斐爾的素描(圖 14),我們會注意到畫中女子兩側都有立柱。如果再仔細觀察盧浮宮版《蒙娜麗莎》,我們注意到畫中女子手臂的兩側都有立柱底部的痕跡,但卻沒有立柱;而我們在普拉多博物館的《蒙娜麗莎》可以明顯看到畫中兩側的立柱(圖 5)。這不禁令我們會問:盧浮宮版《蒙娜麗莎》是不是后來剪裁過,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幅畫作是不是當年畫作的全部?
8、簡單的結語
達?芬奇的《蒙娜麗薩》在文藝復興藝術史上是一幅承前啟后的重要畫作,它不僅凝聚了眾多前輩與同輩大師的成就,而且也展示了許多達?芬奇發明的新技術,這幅肖像對西方肖像畫的影響持續了很久,直到 19 世紀末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各種廣告宣傳,世人喜歡贏者通吃的毛病也表現在對這幅畫的介紹與總結上。許多對文藝復興藝術與《蒙娜麗莎》過份簡單的介紹將前人的技術發明都安在了達?芬奇頭上。我們最通常讀到或聽到的是,無論我們在畫前任何角度觀看,畫中蒙娜麗莎的眼睛都會看著讀者。這的確是事實,但并非達?芬奇的發明,我們在蒙娜麗莎出現之前的一些肖像畫中可以看到同樣現象,我們在此介紹兩幅出自意大利不同地區畫家所繪制的肖像作品(圖 16 和圖 17)。
圖 16. 佩魯基諾,《弗蘭切斯科?德拉?奧培爾(Francesco delle Opere)肖像》,木板油畫,1494 年,高 52 厘米,寬 44 厘米,現陳列于烏菲齊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 17. 弗蘭切斯科?佛蘭恰,《巴托羅密歐?卞奇尼(Bartolomeo Bianchini)像》,木板油畫,1493-1495 年,高 56.6 厘米,寬 40.6 厘米,現陳列于倫敦國家美術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來自翁布里亞的佩魯基諾(Pietro Perugino,約 1448–1523 年)是達?芬奇同窗,他曾是與達?芬奇齊名的偉大畫家,而弗蘭切斯科?佛蘭恰(Francesco Francia, 1450-1517 年)則是一位博洛尼亞畫家。他們在 15 世紀末期繪制的以上兩幅肖像,讀者如有機會站到其面前,都會注意到無論站在畫前什么位置,畫中人物的眼睛都會一直看著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讀者還可輕易看出這兩幅肖像中的寫實風景與《蒙娜麗莎》那如夢如幻般的超現實主義風景的區別。
筆者最后希望指出一點,在《蒙娜麗莎》完成后的幾百年里,它并不像今天在廣大公眾中那么著名。從 16 世紀初開始,它一直被收藏于法國的楓丹白露宮中,除極少數國王、貴族與精英人士,很少有人見過它。能讓世人真正欣賞并逐漸理解《蒙娜麗莎》,是 19 世紀初它被放入盧浮宮博物館后的事情,而它在今天如此出名的更重要原因,與國際地緣政治、意大利國內政治以及世人藝術品味變化有著復雜的關系。
作者簡介
張羿,藝術史研究者,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鐘表與古樂器部顧問,法國擺鐘藝廊顧問,廣東省鐘表收藏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也是數學家、邏輯學家。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达・芬奇是如何利用《蒙娜丽莎》“欺骗”你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一字一境”的叠字诗,你知道几首?|精选
- 下一篇: 原创:灭掉西夏难于登天吗?为何兵多将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