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为何在古代,就连一件破棉袄、旧皮袍,也能被典当出银子来?
原標題:為何在古代,就連一件破棉襖、舊皮袍,也能被典當出銀子來?
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有類似這樣的劇情:窮書生進京趕考但沒有盤纏,無奈只能將祖傳的寶貝拿到典當行換銀子,等到功成名就之后再來贖回;
有的窮苦人家實在是過不下去了,只能一件件典當家里的物什,甚至連鋪蓋和衣服也拿到典當行換錢……
其實典當行業在古代是一個很繁榮的連鎖產業,但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收取別人典當的金銀寶物,與拍賣行合作高價賣出;
或者是典了賣家僅有的東西,暫時存放收取利息,其中破衣服也能作為典當貨物,也是一種很獨特的存在。
一、典當行業
典當行業很早就有苗頭了,但是在商業極度繁榮的宋朝才逐漸變得規范,擁有固定的交易模型。
大的典當行往往是連鎖字號,里面有掌柜、伙計,還會聘請一些專業打手。因為典當行為了盡可能大攫取利潤,會在典當交易的時候往低壓價格,把客人要典當的東西貶的一無是處,等到客人來贖回的時候,則又開出高價,美其名曰保存費、利息。
客人一進一出經受的落差,往往很難心理平衡,一旦和掌柜起沖突,打手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譬如,典當的衣服無論什么樣,都會被掌柜叫成“油舊破補衣服一件”、金表叫成“缺針斷秒,破面銅表一塊”。
但凡是去典當的人,大概率都是生活遇到困難,需要金錢來周轉的,并不意味著他不喜歡或者不愛惜自己所典當的東西,當他十分痛心地將寶貝帶過來典當了,還要承受自己的寶貝被無盡貶低的痛苦。
如果他前腳跟掌柜完成了交易離開柜臺,后腳一旦走出典當行的門檻,再轉身回來說要反悔、不典了,這時候,他能拿到的物品也一定不會是原價,因為典當行的規矩就是:在柜臺錢訖兩清,一旦離開就是另外的價錢了。
這樣霸道的規矩,讓典當行被人討厭著,但是又不能離開它。
畢竟除了真正富有的人家,普通百姓但凡遇到點事,無論天災還是人禍,總會有困難的時候,而典當行就為他們熬過困難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
因此,典當行的行情一直都不差,當它的規矩能夠有條不紊的運轉的時候,就會錢生錢,一個小小商鋪變成全國連鎖,像銀行、商號一樣,成為具備儲蓄屬性的金融機構。
二、典當物品
對典當行來說,通過典當能收集到各種奇怪的東西。
有的人會典當家里珍藏的鐘表、首飾,類似傳家寶的東西。而有的人家里連傳家寶都沒有,只能有什么典當什么,也許是一口鐵鍋,也許是鐵器工具,也許是家里的衣服,也許是一床破棉被。
典當行一般是無所不收,就像一個能容納萬物的百寶箱一樣。
但是這個百寶箱卻不是保值的,而是像給任何能夠放進去的物品鍍了一層金一樣,是隨時升值的。只要你決定把東西放進去,那么下次拿出來的時候,它一定要比你當初放進去的價格高上許多。
而典當行,以及典當行的掌柜伙計,就相當于這個百寶箱的看管者,一套固有的規則維持著百寶箱的自運行,但是需要人力來給物品的價值給出評估。
典當的客人相當于無緣無故被宰的賣手和買家,拿到的和給出的都是同一件東西,只是隔了一段日子,價格可能就翻了倍。
但現實就是這樣,典當行靠著這一套規則持久運行下去,哪怕看起來是肆意妄為的甲方,還是有很多人買賬。
有些人甚至有意和當行老板保持親密關系,因為誰都說不準自己哪一天會不會攤上什么事兒,典當行掌柜往往見識多接觸廣,很容易就能搭把手幫個忙。
此外,如果和典當行老板混的熟了,在典當物品的時候,也許能討個便宜。
一般的窮人家,如果只是為了勉強度日才去典當,那么必然會遭受剝削,有時候只能進行死當交易,也就是把東西賣了,不再贖回,這樣的價錢可能更高一些。
而活當,則是給人以希望:別看現在窮困潦倒,遲早有一天,還是會登門贖回屬于他的東西。
三、破衣服也能換銀子
窮苦人家家徒四壁,過不下去的時候只能把僅有的東西拿去換錢,譬如棉衣、皮衣。
窮人可能一年到頭也沒幾件衣服,而破皮衣破棉衣往往是支持一個家度過好幾個甚至十幾個冬天的棉具。
但走投無路的那一刻,也不得不把僅有的東西拿出來,典當了換錢。
典當行之所以還能看得上這些破衣服,也僅僅是因為它的織造過程及其復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典當交易時可能收到的利息。
在手工業、制造業極度不發達的年代,一件棉衣、皮衣往往承載著很多心血,從養蠶紡織,到一針一線縫制,耗時耗力,不是輕易能做到的。
普通人家能夠擁有一件御寒過冬的棉衣,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縱使棉衣破爛不堪,其中的棉絮和完好的布料也可以二次加工繼續使用。
因此,棉衣和皮衣是值錢的,典當行也愿意做成這筆交易。
可是就是這樣,在他們過不下去的時候,還是要選擇把唯一能夠值點錢的典當了。
如果是死當,那就是賣了換錢,維持生計。如果選擇活當,則需要在一定期限之內帶著錢上門,把棉衣贖回來,過了期限就自動轉為死當。
對僅有一件破棉衣的窮人,破棉衣已經是他所擁有的最好的最值錢的東西。而典當行愿意出手把棉衣收購,換一點點銀子給顧客,從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一種人文關懷。
典當行不差錢,他交易的對象除了物品之外,還有人性。就是這樣一種機構,卻恰恰符合封建時代貧窮苦難的大環境,在其中如魚得水,良好運作。
從古至今,受苦受難的,是有窮人,和更窮的人。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为何在古代,就连一件破棉袄、旧皮袍,也能被典当出银子来?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谁发明了上海小笼包?
- 下一篇: 原创:港区春晚,婚礼闹战,《还是觉得你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