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国报刊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纸上起风雷》还原中国文人的时代气质
原標題:讀書 | 中國報刊如何登上歷史舞臺?《紙上起風雷》還原中國文人的時代氣質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汪兆騫 著 現代出版社出版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以新聞史的視角,按照時間線索打撈和挖掘了近現代史上的諸多細節和歷史真相,詳細梳理了1900-1949年的中國新聞人、報刊和重要新聞事件,涉及王韜、梁啟超、魯迅、徐志摩、邵飄萍、鄒韜奮、瞿秋白等近現代重要的歷史人物,以及《新民叢報》《大公報》《新青年》《新月》《現代評論》《申報》等知名報刊,還原了現代中國新聞史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文人的時代氣質。
作者從現代中國新聞史的興起開始梳理,從重點新聞報刊、人物、事件等入手去進行研究,選取每一個年度發生的對現代中國歷史極具影響力的新聞事件去書寫,系統、全面地呈現了現代中國新聞史的全貌,同時也折射出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進程中風雷激蕩的歷史樣態。
>>內文選讀:
晚清末年,近代中國報業一瞥
19世紀后期,中國文化里出現了新的元素——西學東漸,“經世救時”思潮逐漸興起,中西文化碰撞結合,發展成了改良主義。正視現實、揭露時弊、倡言改革,士林逐漸形成一股講求“經世之學”的新風氣?!敖浭乐畬W”向西方學習,成為區別于傳統“通經致用”之學而具有現代特征的思潮,標志著中國文化對西學由被動輸入轉向主動吸納。
晚清政府在世界潮流影響下有了洋務運動,講求洋務成為“經世之學”的重要內容。清政府辦廣方言館、譯書局,翻譯西方書籍,派學生留洋學習,便是證明。
中國的歷史變化,為中國出版和報業的發展營造了新的可能性。中國報刊的出現,是從對沒落的黑暗社會和舊的傳統文化批判性反思開始的,繼而抨擊弊政,呼吁社會改革、改變民生、概論天下……
因此,中國報刊一登上歷史舞臺,就扮演了文化和思想先鋒的角色。
19世紀早期的中國報刊,多為西方傳教士和來華商人創辦,以洋文為主,也有中文的。第一張中文報刊名為《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是1815年由英國傳教士米憐在馬六甲創辦的。中國境內出版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于1833年由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在廣州創辦,為中國境內第一份近代化中文報刊。
1853年,在香港有傳教士麥都思創辦的中文報刊《遐邇貫珍》出版,此乃第一家用鉛活字排版印刷的報刊。從此,落后的雕版印刷術漸漸退出歷史舞臺。19世紀五六十年代后,香港、上海成為外國人辦報的中心,也有少量的中國人辦自己的報刊。外國人在中國辦報,多聘用中國文人任編輯或撰稿,如創刊于1872年的《申報》,創辦者是英國人美查等,該報的經理及編輯均為中國人?!渡陥蟆芬驗橛兄袊娜说膮⑴c,才有了中國味十足的“騷人韻士”的“短什長篇”,開“近代報紙副刊之先聲”。同年創辦的期刊《瀛寰瑣記》,由《申報》館刊行,發表文藝作品詩詞、雜文、小說、筆記及時評政論,并曾發表蠡勺居士的《瀛寰瑣記敘》及其所譯《昕文閑談》。1875年,《瀛寰瑣記》更名《四溟瑣記》,但次年又改為《寰宇瑣記》,不久停刊。
1857年,香港誕生了英文報紙《孖剌報》,并于同年底創辦中文版——《香港船頭貨價紙》,后于1864年將其改版為《中外新報》(全稱《香港中外新報》)。1861年后,上海出現了《上海新報》。1865年,香港又有《華字日報》問世。1872年,《申報》在上海強勢問鼎報界。但是,這些最早占領中國報業世界的報紙都是外國資本支撐的,它們是外國報紙的中文版,其內容大都譯自外報。實際上,中國讀者感興趣的只是這些報紙上刊載的一些洋行的通知、告白和船期消息等,發行量很少,經營得并不景氣。
不過,英國商人美查在上海辦的《申報》,則充分考慮到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感興趣的內容:大到國家政治、中外關系、民生狀況,小至商家貿易利弊、移風易俗之變遷,皆入報端。正如《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所說,《申報》創刊號《本館告白》中言明“與夫一切可驚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聽聞者,靡不畢載”。以生活化、娛樂化、信息化招徠讀者,擴大發行量,此生意之道。但是,一份正派的報紙,總要個性化、有自己的辦報宗旨。《申報》發表的《論新聞紙之有益》一文中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而欲知民情,莫捷于新聞紙(報紙)?!笨吹贸鰜?,英國東家請中國文人擔任《申報》筆政,看中的是這些文人深諳中國國情和廟堂的為政之道:溝通廟堂和民間,沖破政治藩籬,既重視對國內外大事的采訪,也注意市井瑣聞和社會變化。
此種西方報刊業文化,逐漸被多元文化的中國所認同。
作者:
文:汪兆騫 編輯:袁琭璐 責任編輯:朱自奮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读书|中国报刊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纸上起风雷》还原中国文人的时代气质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24高考人数约1353万!竞争更激烈
- 下一篇: 高中如何平衡各门学科的学习,以防止偏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