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工厂门口挤满了大学生寒假工,谁说零零后这一代不能吃苦?
原標題:凌晨工廠門口擠滿了大學生寒假工,誰說零零后這一代不能吃苦?
本文共2800字,閱讀約需5分鐘
來源 | 洞見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
作者:洞見ciyu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
都說,千禧年后的孩子嬌生慣養,碰不得,摔不得。
但這幾天看到的一則新聞,讓我推倒了心中的偏見。
凌晨六點,冷風刺骨,河北一家工廠門口就擠滿了找工作的人。
遙遙望去,還以為是農村來的上有老下有小的打工人。
或以為是飽一頓饑一頓的“三和大神”。
都不是。
都是稚氣未脫的大學生,年紀在20歲左右。
剛放寒假,他們沒有呼朋喚友去旅行,也沒通宵瘋玩游戲。
他們從考場轉戰工廠,從象牙塔踏入成人世界,只想掙點錢。
理由讓人心頭一暖:
他們多干一個月,父母就可以少辛苦一個月,長大了,也該體諒父母了。
看到這,你還會覺得零零后是垮掉的一代嗎?
他們也會體諒父母,咽下苦、扛住累,幫忙挑起家庭生活的擔子。
我很贊同一位老師的評論:對于這些孩子來說,他們交出了完美的期末答卷;對于父母來說,有孩如此,就是最大的財富。
說到底,能吃苦的孩子,是一個家庭最好的福氣。
01
想先說兩個學霸的故事。
一個是復旦大學的林舒杰。
林舒杰來自一個普通家庭,父母經營著一家材料加工店。
從初中開始,他一到周末就會到店里幫忙,打打下手。
因為常年看著父母的操勞,林舒杰比平常孩子更加懂事。
放假時,他沒有窩在網吧玩游戲或者約上三五好友出去玩,而是直奔店里,搶著干一些臟活重活,從不喊累,也不嫌枯燥。
直到收到復旦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天,他還在父母的材料加工點,幫忙打螺絲。
他和他妹妹的學習,也不需要父母費心。
他不僅給自己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什么時候背英語,什么時候看書和練字,他都精確到分鐘。
同時,他還包攬了妹妹的學習,一有空就會幫妹妹輔導作業。
對此,他只是說:“父母太辛苦了,我只想幫他們減輕下負擔。”
另外一位是北京大學的鐘朋辰。
當高考結束后,他既沒有像別人那樣四處旅行,也沒有邀請親朋好友辦升學宴,而是陪著做清潔工的媽媽一起打掃衛生。
他說:我終于可以安心下來,幫著媽媽好好干活了。
無論是夏酷暑,還是冬嚴寒,鐘朋辰總是會搶著打掃室外,讓媽媽待在室內工作。
因為知道父母的艱辛,鐘朋辰在學習上也異常刻苦,每天早上4:30起床,開始讀書學習。
就這樣,他以652分的成績考取了北大。
02
為什么說這兩個人。
你會發現他們有一個特質:能吃苦。
他們知道生存的艱辛,能懂得父母的不易。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提過“糖鈣鹽”理論: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糖,也需要鈣,同時需要鹽。這三樣東西在教育中一個都不能少。
糖是愛,自不用多說。
鹽,是讓孩子直面挫折;鈣,是讓孩子懂得自立自強。
糖,父母給;鹽、鈣從苦里來。
在工廠打工的媽媽把放暑假的女兒帶進廠,一天流水線站下來,女兒累得站不住,卻更心疼媽媽;
花錢大手大腳的半大小子,跟著父親去工地待一天,頂著烈日,扛著磚頭,就明白,原來300塊錢這么難賺,讀書那么幸福。
我們常常抱著這樣的教育觀念: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但大家認真觀察一下,會發現:吃苦的孩子,成績不會差,人品更不會差。
教育方式因人而異,但無論什么方式,都少不了吃苦。
03
你知道怎樣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嗎?
知乎網友@弄疏影在甘肅的一所初中當班主任,她試過一個法子。
她在一次開家長會時,與部分家長溝通后,商定了一件事。
讓這些家長帶孩子去工作場所去體驗一下。
這些家長有的是搬運工,經常扛著冰箱、電視機等重物,遇到沒有電梯的老舊房子,只能肩上墊著一張毛巾,一個人吭哧吭哧地爬上樓。
有的是礦工,戴著頭盔要深入黑黝黝的礦井里,塵土飛揚,直入鼻喉。
許多學生體驗了這一遭后,學習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知道生活扇過來的巴掌有多疼,就知坐在教室內上課是有多珍貴。
如果不讀書,只會走上一輩的老路,窩深溝、一身銹。
明白讀書是最好的改命方式,孩子才有機會改變自己的未來。
還記得那位因“致謝信”爆火的黃國平嗎?
父親常年奔波在外,他只能靠夜晚抓黃鱔,周末去釣魚,喂養豬崽水牛維持生存。
苦,是他生命前20年的底色。
所以黃國平緊緊抓住讀書這根救命稻草,努力奮進,最后成為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高級研究員。
還記得那位在工地上搬磚攢學費的林萬東嗎?
他深知,他的求學路是靠著媽媽在工地上搬磚運沙,一點點鋪出來的。
所以,他比誰都珍惜學習的機會,最后一路考上清華。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
只有目睹過生活的殘酷與無情,他們才會收起抵觸的心思,去鉆研每一個知識點,認真聽每一節課,努力為自己博一個未來。
04
《中國孩子的金錢教育》里有這樣的一句話:
孩子只知道錢是一張紙,是過年時的壓歲錢、過生日時的紅包,卻不知道錢是勞動所得,需要付出汗水。
許多孩子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對金錢沒概念,對他人沒有體諒之心。
00后女孩劉思琦,出生在遼寧盤錦的一個富貴家庭。
小姨是她的貼身保姆,舅舅是她的專車司機,包包只買限量款,衣服只穿名牌,日常開銷以萬為單位。
16歲之前,劉思琦什么山珍海味都吃過,就是沒有吃過苦。
有朋友勸過劉家父母,孩子不能一味嬌慣。
父母不以為然地說:窮養兒子富養女兒,這就是我們家的教育方式。
一次,劉思琦為了接頭發,命令舅舅開車載著她到三百多公里外的大連。
哪怕劉母再寵她,都忍不住感到震驚:“你接個頭發開車去大連,三百多公里,來回花一萬多塊,值得嗎?”
劉家父母漸漸醒悟:如果再這么富養下去,女兒怕是真的要長歪了。
于是,劉家父母下定決心,將女兒送去《變形計》。
山上只有幾間破敗的屋子,什么都沒有。
她想要喝水,只能自己下山挑水。
她想要吃飯,要么自己動手做,要么去山下小賣部買。
在這里,她親身體會了生活的不容易。
她看到叔叔阿姨早出晚歸地干活,即使這樣,身上衣服破破爛爛,桌上三餐粗茶淡飯。
她自己試過去工地鋪泥地掙錢,又臟又累,一天忙活到晚,她和兩個小伙伴一共賺了150元。
從《變形計》回來后,劉思琦如同變了一個人。
她開始主動關心父母,也學會了尊重他人。
對于這段經歷,她還說:“人在嘗過酸甜苦辣后,就連喝白開水都會覺得是甜的。”
這就是為什么孩子要吃點苦。
從小被捧在手心的孩子,往往共情能力低,無法換位思考。
孩子看過人間疾苦,才明白誰在為他們負重前行,才真正懂得感恩。
▽
一位家庭關系專家提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身上都有“孩子”和“成人”兩個角色。
如果父母一直表現出“大人”的一面,那孩子永遠是孩子。
如果父母適當表現出“孩子”的一面,孩子就會成長為大人。
意思很簡單。
想要讓孩子獨立、強大,就要讓他多扛起一點責任,多受一些罪。
你一定要知道,生活中的苦,也是孩子長大成人所需的一種養分。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在看”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 END —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封面人物 | 改革必須雷霆王萬鈞嗎?這位校長的“溫暖變革”更加動人心弦”
引領名校突圍!這位校長守正出奇,令人驚嘆……
封面人物 | 芬蘭駐華教育參贊訪問這所學校后,由衷感嘆:我聞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聶明智:用一生的時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國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凌晨工厂门口挤满了大学生寒假工,谁说零零后这一代不能吃苦?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夏凡:紫禁城里如何过大年
- 下一篇: 胖东来一件羽绒服仅赚3毛钱?回应: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