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题传达出什么重要信息?
原標題:2024年九省聯考語文試題傳達出什么重要信息?
來源:語文匠鮮素材
·解讀探究預測·
七省聯考(“九省聯考”)語文試題傳達出什么重要信息?
萬眾矚目的410萬人參加的七省聯考(或者稱之為“九省聯考”)語文考試已經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是一張由教育部官方命制的卷子,因此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本次試卷亮點、新題不少,這必然會影響到大家對2024年的新高考的種種猜測和預判。
【命制背景和試題定位】
從參考省份入手,九大省份分別為黑龍江、吉林、安徽、江西、甘肅、廣西、貴州、河南、新疆,共分為三個層次。其中,黑龍江、吉林、安徽三省已參與過去年的四省聯考,并加入了新課標二卷的行列,應當作為此次考試命題的主要參與者;江西、甘肅、廣西三省即將參與2024年的新高考,是此次九省聯考最直接、最深刻的被影響者;河南、新疆將于2025年開啟新高考,因此是新高考改革的過渡成員。
從創新層級上說,新高考一卷>新高考二卷,并且黑龍江、吉林、安徽三省也尚且只經歷了一次新高考試題,同時要兼顧其余老高考地區的固有模式,所以九省聯考在試題定位上并不會像新高考一卷一樣具有高度創新性,在發展上必然有所滯后。與其說這份試卷是純粹的新高考試卷,不如說是新高考過渡的樣板卷。
因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這份試卷并沒有大家普遍觀望的高度創新性,也能夠更準確地定位這份卷子在年后模擬卷命題過程中的參考意義和價值。對新高考一卷省份(估計短期不會再擴容)來說,這份試卷固然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但不能夠簡單地將其定性為趨勢并"照葫蘆畫瓢"式地模仿,因為新高考一卷必然比這份卷子更靈活,更有挑戰性(正如四省聯考與2023年新一卷也并沒有題型上的絕對吻合);對新高考二卷省份來說,這份卷子是對新形勢的一個總結,總的來說題型也與去年四省聯考類似,模擬卷應對此有所借鑒,但需要更靈活;對尚處于老高考模式的省份來說,這份卷子的借鑒意義是最大的,因其較好地契合了"老改新"過渡階段的某些特征和要求。
【傳達信號】
下面來說說這次七省聯考( “九省聯考”)語文試題傳達出什么重要信息?
選擇題數量增加到12題,眾望所歸。
2023年的全國卷,某些地區選擇題才區區8題24分,而新高考卷也只有30分,讓無數人認為語文要全盤主觀題化了。這次九省聯考的適應性考試,選擇題增加到12題(36分),讓所有一線的老師和學生松了一口氣。過多、過濫的主觀題,讓閱卷主觀因素對學生分數的干擾大了很多,有失公允。
值得重點關注的有以下幾點:
1、信息類文本選擇題變為4道,且為圖文對比解讀。
(原題)4.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選項對下面這幅圖表的解讀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文化I存續期內大部分時間里氣溫偏暖。
B.文化I存續期內傳統的早作農業系統尚未完成。
C.文化II存續期內存在著勞動力的分化。
D.文化Ⅱ存續期內人們主要利用草原環境維持生計。
這一次九省聯考,信息類文本閱讀有4道選擇題,前兩道考信息篩選,第3道考“論點和論據”,第4道考圖文對比。這第4題彌足珍貴,新課標卷很久很久沒有圖文結合的試題了。按照國際PISA閱讀慣例,圖文結合是重要的閱讀方式,高考不可漠視這一社會閱讀的大趨向。
同時,信息類文本,沒必要考太多主觀類試題,篩選和辨識是這一文本的閱讀價值所在。
2、文學文化常識基本確定已從文言文閱讀中退出。
選擇題第11題為教考結合,關聯教材,考查與教材內文言實詞的對比辨析。
(原題)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保,文中指守衛、據守,與李密《陳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意思相同。
B.行人,文中指使者,與《孔雀東南飛》中“行人駐足聽”的“行人”意思不同。
C.去,文中指距離、相距,與《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D.正色,文中指神色莊重,與《莊子·逍遙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意思不同。
當然這種考查形式早已出現,只是偶爾還有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各占一半的情況。這次的聯考讓我們再次確定文學文化常識基本確定已從文言文閱讀中退出。而這種關聯教材,考查與教材內文言實詞的對比辨析的考查形式更體現教考融合、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
3、語言文字運用有2道選擇題。
(原題)19.下列句子中的“給”與文中加點的“給”,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冰涼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給淋濕了。
B.你簡直太不像話了!馬上給我出去!
C.他來北京前是專門給人家修理電視的。
D.我趕到時,那批貨物已經全給賣光了。
這種考查,繼續前幾年的方向,考具體語境下的詞語含義。這類試題,并不是“手拿字典,分數我有”的靠死記硬背、機械刷題能提分的題目。符合教育部考試院的要求。
(原題)20.“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古詩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3分)( )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這一題看似新奇,實則還是語句銜接題的變種,考查考生對于語段整體的理解,知道哪兒最需要加入古詩,銜接上下文。很多老師抱怨,這種銜接題和語句補寫題有考點雷同之感,其實不然,多次考查同一考點,證明考試院對于邏輯思維的考查十分重視,大家要適應。
二、反套路或少套路,多考能力。
曾經的試題,題干固化,答案套路橫行。這不利于為黨育人,為國選材。如今的試題,更加注重真正讀懂文本。
例如:
(原題)8.小說直至最后才交待劉主任是個盲人,但前文已有多處細節予以暗示,請找出相關細節。(5分)
這一題要求學生篩選隱藏的細節。早在學習莫泊桑小說《項鏈》的時候,學生就受到過此類訓練,這類題目教考結合,題干不偏不怪。命題人很真誠!
又例如:
(原題)9.小說從曾明的角度講述故事,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6分)
這一題要求學生分析敘述角度對于藝術效果的作用,和近些年的“藝術效果題”如出一轍,隨文命題,高!命題人很真誠!
再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保,文中指守衛、據守,與李密《陳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意思相同。
B.行人,文中指使者,與《孔雀東南飛》中“行人駐足聽”的“行人”意思不同。
C.去,文中指距離、相距,與《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D.正色,文中指神色莊重,與《莊子·逍遙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意思不同。
這題,很難得的是,四篇課內文章都是高中篇目了,破天荒第一次!是啊,教考結合,干嘛總是和初中教考結合。命題人真的懂高中教學!
16.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題目沒有故弄玄虛,更加沒有引經據典來對比分析,就考最簡單最基礎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的基本功、童子功都能展示出來。命題人很真誠!
三、作文題目更貼近生活,表現出更明顯的“反押題”傾向!
1、題目五彩紛呈、各有特色:
此次試題的作文命制有了重大突破,針對不同的省份,作文題目不同,共有4個作文題目。
(作文1)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報考大學時選專業是關系到個人發展的決策。你想選擇哪個專業?為什么這個專業對你重要?
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思考。
這是屬于宏大主題的作文。
高一時候,學生就進行過專業報考和職業介紹的訓練,所以高三考生對這一題一點不陌生。寫作時候要明確專業名稱,進行概念闡釋,然后把這一專業對于國家、社會、自我的意義寫出來。注意,近來某些網紅比如張學峰對于選科有過驚世駭俗的言論,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注意甄別,寫作時候可以把張學峰當做反例。
(作文2)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親人、朋友之間互贈禮物是人際交往中常見的現象。一些人認為接受禮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這個禮物,與其精挑細選不如直接把買禮物的錢送出去,這樣對方就可以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明確立場和觀點,寫一篇文章。
這是屬于二元思辨作文。
禮尚往來,本是禮儀之邦的傳統。“精挑細選”還是“直接送錢”成了大家的困擾。雖是小事,其實有著很深刻的二元思辨的意義。畢竟,不同的送禮對象,確實有著不同的訴求。
(作文3)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本試卷現代文閱讀材料Ⅰ提到自然帶的邊緣交錯地帶較為敏感,當環境出現波動時,它們會最先發生改變,進而推動整個地區產生變化。其實,歷史發展、社會變遷、文化傳承、科技創新乃至生活中的問題解決,都有類似的“交錯帶”。
請以“交錯帶”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這是屬于一元思辨作文。
這一題提出一個陌生的概念,“交錯帶”,就像當年“幸存性偏差”嚇壞考生一樣。其實不要過于緊張。“環境波動→最先改變→整個變化”,七雄爭霸中,《諫逐客書》讓秦國最先改變,有一統天下的氣象,李斯不就是“交錯帶”嗎;百年大變局中,追夢的奮斗者如我輩青年,不也是社會大眾的“交錯帶”嗎?
這次七省適應性測試聯考(河南、新疆也加入,實際上是九省聯考)的作文題目(河南考區)有些出人意料,一改二元、三元關系型材料作文題或單純材料型的作文題,給了一個讀寫結合+材料+話題型的作文題。作文題看似簡單,但“交錯帶”這個話題名詞明顯很陌生,寫好這個作文有一定難度。想必平時各個學校的高三學生并沒有練習過這個話題,“反押題”思路在指導高考作文出題的方向。
(作文4)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我們身邊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民間技藝、藝術形式、民俗活動、節慶禮儀等,都彰顯出獨特的人文價值,凝聚著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學校校刊準備開設“文化遺產”主題專欄并向同學們征稿,具體方向包括以下三種。
1.向讀者介紹一項文化遺產。注意避免過于形式化的說明文風格,應注重其人文內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點突出。
2.陳述某一項文化遺產的歷史、現狀,在此基礎上,談一談對它的保護與傳承。
3.通過講述你與某種文化遺產的故事,來展示這項文化遺產的魅力。
請選定一個方向完成文章寫作。
這是屬于任務驅動作文。
注意,“選定一個方向”,不要面面俱到,否則36分以下。任務1中提及“避免過于形式化的說明文”,證明這是要求有散文化的抒情性的說明文;任務2中提及“陳述歷史、現狀,談談保護與傳承”,也規定了寫作思路;任務3中提及“講述你與某種文化遺產的故事”,就是明確要求寫記敘文了。這是全國卷多少年來第一次,破天荒。這也是教考銜接!
2、更貼近生活、“反押題”傾向更加明顯:
這4個作文題目都體現出貼近生活、真實性非常強的傾向。“專業選擇”的作文題目,直接關系“個人發展”;“禮物”的作文題目強調是“親人、朋友之間”和“人際交往中”;“文化遺產”的作文題目明確說是“我們身邊”……這次的4個作文題目,生活感、真實性增強了,“反押題”傾向特別明顯,可以預測跟真實生活關聯是今后甚至是高考作文命制的方向。但是這種作文難度也增加了,準備的各種套路、模板通通用不上了,甚至連平時積累的作文素材都用不上。這種作文要寫好更不容易。
3、新高考作文不走思辨了嗎?
九省聯考給我們提供的四套作文,分別是"選專業""送禮還是送錢""交錯帶""文化遺產"。
這四道作文題一經面世,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其中呼聲最高的莫過于:
"新高考不走思辨了嗎?"
其實,恰恰相反,這四道作文題并沒有脫離"思辨"的航道,而是希望在"思辨"的理論性和具體生活的實踐性之間達成一個平衡,既不走高度抽象、過分哲學化乃至脫離生活的純理論路線,也不走一味堆砌實例素材、社會熱點的假大空路線,而是試圖聚焦學生個體,問出"元芳,你怎么看?"的問題。
【全卷總評】(作文除外)
3.信息類文本閱讀:
選用兩則材料(與2023年新一卷不同,與新二卷一致),并且選用了科普類材料(在22年新高考轉型期間許多人對”科普文”的極力渲染下,科普類已經見怪不怪了),而不再采用較為虛泛的政治類文本(如T8聯考),結合2023年新一卷《后真相時代》,說明論述類文本已逐漸”脫虛向實”,棄冠冕堂皇而空洞乏味的材料而去,轉入具有實際意義內涵的實際性的文本。
此外,在題型設置和題干表述上,一、二兩題具有迷惑性的”絕對化”表述增多,從而使學生不能通過語感一眼看出答案,體現了命題人與學生打”心理戰”的特點。第四題圖表分析曾是老高考的”常客”,此處也安排了一題,考法更全面(不過有點像純地理題),體現了對邏輯思維的考查,這也啟示題型可能微調,選擇題可能增多。第六題依舊是概括題,題型安排沒有太大變化。
2.文學類文本閱讀:
選取當代文學作品小說《牽手》,語言質樸,主題淺近,不難讀懂。從考法來看,選擇題基本是對2023年新高考二卷的模仿,兩道大題基本上是對2022年新高考一卷馮至《江上》的模仿。選擇題考查內容和鑒賞(手法),部分表述仍然存在”一眼對”或”一眼錯”現象,創新度一般。第八題屬于情節概括題,與《江上》第八題”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相類似;第九題屬于鑒賞題,設問”視角的藝術效果”雖與《江上》”改寫的文學效果”相類似。
3.文言文閱讀:
題型上與四省聯考相一致,具備斷句選擇題、實詞課內外結合、內容概述、翻譯和簡答幾道基本題型;選材上與新高考二卷出處完全一致,依舊是"我們的老朋友"《百戰奇略》和《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依舊是軍事話題;設問上除前面題目外,簡答題依舊考查"原因",可以說文言文和2023年新高考二卷的一樣。
實際上,此道題可以不僅限于考查實詞含義和課內對比,還考查虛詞用法、句式、詞類活用、通假等等文言基礎,考查對象更加全面細致。
4.詩歌鑒賞題:
考查一首詩詞,沒有詩歌對比。詩歌選材雖為宋詞,但寫景地(湖)、描寫手法與林通的《湖上晚歸》大體一致;選擇題設問與新高考二卷一致;大題設問”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沒有給學生設置太大難度。
5.語用題:
語言文字運用一直是新高考改革的重要陣地,但是在九省聯考中,題型的變動并沒有很大。熟悉的成語題(2022四套卷皆有)、單字意義和用法(2023年乙卷考查"能")、補句子(一直以來)依舊存在,多了插入句子題和簡述題。實際上,2023年新高考一卷的找語病題實際上是浙江卷語基第2題-——詞義辨析題的延續,如果此處出現了"插句子題",我們也可以想見浙江卷語用題中的句子排序題是否也會再次出現?如果考查因果邏輯的45字簡述題出現了,那么更考查邏輯的浙江卷流程圖題是否也可能出現?我們不能忽視考查這些題型的可能。
總的來說,此次試題總體穩定,變化不太大,這也切合這些轉型期省份的實際,體現了平穩過渡、因地制宜的理念。
材料 整合自網絡,尤其來自語文匠。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题传达出什么重要信息?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慈禧御前女官裕容龄有多美?堪称绝世
- 下一篇: 今天明天都是小年,为何小年有南北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