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杨烁《大江大河3》为何遇冷?解读三部曲背后的“新正剧”盛衰周期
原標題:王凱楊爍《大江大河3》為何遇冷?解讀三部曲背后的“新正劇”盛衰周期
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如果在1月新開播劇集中選一部口碑之作,《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大江大河3》)或許可以無爭議奪冠,豆瓣評分8.4的成績直追前兩部。酷云顯示,該劇在央視一套取得單日最高收視1.88%的成績,同樣表現不俗。
但在網絡空間,似乎缺乏聲量。
截至1月28日,該劇已經播出大半,但根據貓眼專業版統計,網劇累計有效播放6.6億,雙平臺站內熱度數據平平;全網熱搜累計上榜話題254個,不及一些流量劇的開播日數據。
網播端的數據、話題遇冷,無論對于《大江大河》系列,還是從2018年開始的“新正劇”,都是讓人驚訝的。但這,似乎已經成為2023年以來的常態。
“新正劇”,年輕人不愛看了?
什么是“新正劇”?
長期以來,網絡端的主流泛娛樂群體,表現出年輕人獨立的審美觀、消費習慣,與電視端的 “正劇”始終是絕緣體。但2018年之后這種絕緣關系開始被突破,《正陽門下小女人》《大江大河》等劇出圈并獲得諸多大號推薦引流。
2021年這已經被視為臺網融合的趨勢,出現了豆瓣9分+的三部爆款劇《山海情》《覺醒年代》《功勛》,并緊接著在次年開春上線了《人世間》。
相較于以往,這些靠品質說話,又在選角、審美、人物塑造上傾向于年輕人口味的“新正劇”,成為近年主導市場風向的一種內容趨勢,吸引行業平臺和公司爭相出品。
但短短幾年,為什么口碑不低、原班人馬打造的《大江大河3》,卻沒能再現前兩部的網絡端熱度?
問題不僅出在一部劇上。無論從口碑、類型還是選角,今年在電視端播出的正劇作品,都不乏以往的爆款“同款”,卻基本“不同命”。
比如年底上線的重大題材作品《問蒼茫》,不管從內容還是制作品質,都讓該劇被粉絲認為是《覺醒年代》續篇,豆瓣評分高達8.9,但整體傳播聲量非常有限,甚至很難進入主要行業熱度榜的單日前十。
還有暑期的口碑之作、豆瓣8.3分的《父輩的榮耀》,被認為會是今年的拿獎大戶,但網絡端的轉化相當有限,平臺最高熱度止步于26517,貓眼專業版統計線上有效播放7263萬。
從各方面都不難看出,這些內容其實已經盡可能接近年輕人。但最終的結果是,這些作品沒能再現過去幾年從臺到網的高轉化率。
而如《人生之路》《父輩的榮耀》,其實都算是網絡端熱度轉化不錯的,更多的是臺播1.5+、網絡端卻查無此劇的存在。
包括重大題材的《破曉東方》《大道薪火》、戰爭劇《冰雪尖刀連》、扶貧題材的《富春山居》《雪蓮花盛開的地方》、年代劇《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等,不復過往兩年的同類題材熱度。
一部爆款的“新正劇”都沒有嗎?也不是,最接近正劇類型的就是《狂飆》。
但有趣的是,圍繞該劇的討論也并不集中在主人公安欣、或掃黑工作的難度本身,吸引觀劇的興趣點和共情點、甚至造梗的方向,都更多地集中在高啟強、李宏偉等人物身上。
而由此或許能更清楚地看到,“新正劇”的遇冷和市場、內容、行業等多個方面都有關系。
《大江大河》變了,還是觀眾變了?
要理解當下的變化,《大江大河3》可以作為一只被解剖的麻雀。
圍繞該劇的許多討論會認為,“《大江大河》變了”。
相關的聲音會認為,宋運輝一個外行推進農藥廠的改革,過于“機械降神”;雷東寶沒了前兩部的風風火火,還莫名其妙地出了個軌;楊巡做假賬后的“下跪”,更被許多人認為“人設崩塌”。
但真的如此嗎?事實上,《大江大河》三部以來一以貫之的,恰恰是幾個人各自都有其難以改變的問題和困境,也詮釋著國有、集體、個體等經濟樣態的差異和活力。過往兩部,也正是這種特質讓許多人感動和共情。
只是如今,不少觀眾似乎失去了對該劇共情的能力。
問題離不開市場的變化。
從今年開始,不管電影還是劇集,觀眾在熱門現實題材的消費中,越來越表現出對內、對自我的關注,而非對外、看世界的熱情。
電影領域,是手撕渣男的《消失的她》、山區孩子改變命運的《八角籠中》、反詐的《孤注一擲》、職場造夢的《年會不能停》等;劇集領域,是逃離都市的《去有風的地方》、東北生活流懸疑《漫長的季節》、撕出個未來的《新聞女王》……
制片人彤彤對搜狐娛樂表示:“一個明顯的市場風向,就是對宏大命題的熱情減退。”
“《縣委大院》和《大江大河》的問題是一樣的,就是觀眾對大人物的決策、改變大環境的故事缺乏興趣了,今年現實題材劇火得都是小人物。”
“那么多警察辦案的劇不是沒有口碑好的,但最火的是《漫長的季節》,三個邊緣老頭的追兇故事。只有小人物,大家才能代入進去。”
“大環境決定的,大家首先要關心自己,”編劇路路也認為,“小人物敘事大概率會成為之后行業的一種風向,過去幾年那種大主題、價值先行的東西,有點過剩了。”
應該認為,除了大環境的變化,過去幾年在政策和市場風向的共同作用下,“新正劇”內容的生產過剩造成了市場鈍感的加劇。
這類內容也在這種行業性推動下,出現了套路化、扁平化的問題。
路路回顧“新正劇”在過往的熱度,認為主要得益于內容,“年輕人為什么愛看打仗的戲?因為《功勛·能文能武李延年》包括《特級英雄黃繼光》這些內容拍得好而且專業性夠扎實;為什么《覺醒年代》能上半年熱搜?因為人物夠好,年輕人能共情陳延年們。”
“這有個前提就是當時的內容升級,大家都在創新。但是產量高了,事情就變味了。”
“像《覺醒年代》這樣的東西誰都知道難做,但像掃黑、扶貧還有戰爭這類題材,很多編劇就會接到需求‘按《XXX》來’就好,人物關系包括主要矛盾都有很高的相似度,很多人不排除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來的。”
具體到《大江大河3》這只“麻雀”,也有更具體的影響力下滑問題。
2018年的時候,正午陽光依然有“必屬精品”的金字招牌,王凱、楊爍等主角也憑借正午劇風頭正盛,但幾年過去,一切悄然發生著變化。曾經全景展示改革時代不同經濟樣態的敘事野心,如今似乎也較難帶動市場興趣。
而三部《大江大河》的境遇不同,也折射著“新正劇”的整個盛衰周期。
“新正劇”還要拍
從去年開始,更多“新正劇”元素滲透到多元劇集題材當中,將內容風向進一步擴散。
比如在都市偶像劇中,更多加入了公共職業元素,消防員、醫生、警察等不但在職業劇里顯身手,也紛紛開始談起甜甜的戀愛;又如嚴肅文學改編成為行業的新風向,開年爆款《繁花》就是一例,雖然視角切口很小,客觀上還是有刻畫時代發展的文學性。
但這些劇集的熱度其實很難帶動價值導向的話題。相反,一些偶像劇反而因為職業刻畫的不專業甚至反常識,遭遇了口碑滑坡。
“根本問題還是內容,”路路說,“從去年到現在,劇集行業做內容的能力,我覺得是倒退的。像很多職業細節的問題,根本不應該出現在降本增效之后,但還是出了。”
“一邊是觀眾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邊,是這些題材內容反而不如2021年的品質,甚至回到了傳統正劇的那種視聽語言。從行業角度說,沒有留住觀眾的底氣。”
但“新正劇”的開發,并不會因為這些問題而停止。
正如彤彤所說,“最初會形成這種內容潮,離不開當時的政策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影視行業的內容升級又遇上了當時的市場環境,有量變有質變,多方面推動才形成了風向。現在市場會變,但由上而下的需求或許會降低但不會消失。”
而對于平臺和從業公司,如何制作在主流泛娛樂人群中又影響力的“新正劇”,依然是必修課,也是在當下自我發展的必需品。
“找小切口,拍小人物,今年平臺已經在提出這樣的要求,”彤彤認為,“2021年,審美升級、有好的人物和情感,就能讓觀眾落淚共鳴,今天的邏輯已經變了,觀眾只會在自己的體驗里提取共情點,我們做正劇,也要往更接地氣、更小的敘事上走。”
2024年,根據主要平臺片單,網絡端還將輸出近40部“新正劇”模式的內容,其中不乏《大山里的女校》《北上》《南來北往》《真心英雄》等期待頗高的劇集,看起來依然有孵化爆款的空間。
但市場已經明示,“新正劇”需要找到自己的新路徑,這對于各方面來說,都已經顯得非常緊迫。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王凯杨烁《大江大河3》为何遇冷?解读三部曲背后的“新正剧”盛衰周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坐实两人恋情?LV三公子疑现身慈善晚会支
- 下一篇: 原创:周星驰也做微短剧了?一线女星参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