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贵赴死!被司马昭刺死街头的曹髦是个什么人
原標題:與其茍且偷生,毋寧高貴赴死!被司馬昭刺死街頭的曹髦是個什么人
前言
什么樣的人,才會在明知敵我懸殊、前路已無生機的情況下,仍然義無反顧地赴死?是的,14歲的曹魏天子曹髦,就是這樣一個人。
260年的那個夏天,曹髦與司馬氏勢不兩立的局面已經無法避免。曹髦明知抵抗是徒勞,卻還是選擇了和司馬昭玉石俱焚。他率領幾百名禁軍,在洛陽城的大街上與司馬昭決一死戰。很快,司馬昭的心腹賈充指使成濟將曹髦刺殺。
曹髦以身殉國,不僅捍衛了曹魏正統皇權的最后底線,也在歷史上留下了燦爛的注腳。一個14歲的孩子,有著怎樣過人的膽識和氣節,竟然敢于與權傾朝野的司馬昭正面對抗?他的選擇,究竟是英勇,還是魯莽?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更全面地了解這場權力游戲的來龍去脈。
司馬氏逐步掌控曹魏朝政
公元220年,曹丕逼宮成功,建立曹魏王朝。曹操將漢朝皇帝劉協廢黜,曹丕取而代之,成為新朝實際的開國之主。曹丕性格多疑,喜怒無常,朝政沉浮起伏。太和年間曹丕病重,本想傳位于太子曹叡,但又有所顧慮。在群臣的勸說下,最終確立了曹叡的儲君地位。
曹氏代漢而起,甫一穩定局面,司馬懿便開始積極介入朝政。司馬懿出身名門望族,年輕時以過人的學識才華而聞名。曹丕深知其能,多所倚重。當時的朝廷上,以司馬懿和程昱為代表的士族勢力日漸抬頭。他們淵博的學識和政治手腕,是曹操晚年得以大規模北伐和鞏固北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238年曹叡繼位后不久,便將女兒曹華嫁給了司馬師。曹司馬兩家正式結為姻親,關系更為密切。曹叡本人學識淵博,治國有方,但過于寬厚,容易受人蒙蔽。身在朝中心層的司馬懿深諳此點,更加積極參與政事,并悄悄培養自己的勢力。
249年,曹叡突然去世,時年僅8歲的曹芳登基。曹叡生前沒有選定輔政大臣,朝政陷入混亂。權臣楊修和司徒王凌企圖主政,迅速失去民心。最后,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士大夫集團聯合關內候勢力發動高平陵之變,殺死王凌和曹爽,奪取朝政大權。曹魏進入“權臣專政”的局面。
此后10多年間,司馬懿、司馬師父子通過各種手段牢牢控制住了曹魏朝廷。他們清除異己、打擊政敵,大肆迫害曹氏宗室與遺老。同時利用文人雅士為自己樹立“賢相秉政”的形象。朝中百官和地方豪強,無不唯司馬氏馬首是瞻??梢哉f,建安以來曹氏王朝的正統色彩,在司馬懿手里逐漸褪去。
智勇雙全的少年天子曹髦
在司馬師去世前不久,他廢黜了曹芳,改立年僅14歲的曹髦為帝。曹髦是東海王曹霖之子,生性聰慧好學,深得民心。他父親曹霖在世時曾參與王凌的叛變,后被司馬懿誅殺。母親也很早去世,曹髦自幼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根據《晉書》的記載,曹髦年幼時神情清奇,已不似其他孩童。他喜好讀書習武,精通《周易》與兵法。文理兼備的他還能文思敏捷地應對朝臣的各種討論和問題。曹髦雖出身王室宗親,卻沒有銅墻鐵壁的庇護長大。這讓他對于權力的來之不易,有著更為本真的理解。和那些渾水摸魚的宗室遺老不同,少年的他已隱藏著對正統皇朝的滿腔熱忱。
剛一登基,曹髦便通過敬老愛幼、體恤民情的舉動博取了朝野支持。他還力主政教并舉,提倡勤政薄賦的治國之道。這讓廣大百姓對他寄予厚望。與此同時,他內心深知大權旁落,如果不及時采取行動,曹魏朝不久必將覆亡。
于是,曹髦開始謀劃著與司馬氏抗爭。他積極拉攏重臣,爭取民心。還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對兵權和禁軍進行滲透。曹髦明白,想在司馬師死后重奪大權,必須要爭取到兵權,而禁軍就是最重要的突破口。
少年天子目光如炬,機謀遠大。他深邃的眼眸中,蘊含著為正統而戰的無畏和烈焰。和那些安于現狀、迂腐守舊的朝臣不同,他要以一個新時代的方式,重新定義作為皇帝的使命和擔當。
260年春,淮南發生大規模叛亂,司馬師親自前去鎮壓。這正是曹髦行動的大好時機。他立即發布詔書,命令司馬師弟弟司馬昭留守許昌,禁軍統帥傅嘏率兵回朝。
曹髦這一著出其不意,司馬昭措手不及。但很快他在心腹鐘會建議下,直接無視圣旨,帶兵直撲洛陽。到此,曹髦不得不低頭,默認司馬昭控制大權的現狀。
內心不甘的曹髦并未就此放棄。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他繼續通過各種方式謀劃政變。比如拉攏文臣,安撫民心;暗中布局,伺機而動。可是,司馬昭此時實力太強,掌握帝國軍政要害之地。曹髦勇毅犀利的進攻被完美封鎖,始終沒能找到機會翻身。
司馬昭三請九錫,曹髦奮起反抗
260年4月,局勢發生新的變化。司馬昭三次要求曹髦封他為晉公,加九錫之禮。這等同向天下宣告即將篡位。曹髦再也忍耐不住,決心與之展開生死決斗。
5月6日深夜,曹髦連夜部署禁軍和侍衛,準備在次日朝會時突然發難,親自誅殺司馬昭。全副武裝的禁軍和侍衛們簇擁在皇宮各處,等待天子的命令。曹髦手握皇家令牌,神色凝重而堅毅。他知道,這是岌岌可危的正統皇朝發出的最后一道驚雷。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與司馬黨同歸于盡。
然而,第二天朝會因暴雨取消。曹髦看到機會來了,當即率軍殺出皇宮,欲與司馬昭決一死戰。禁軍吹響沖鋒的號角,步伐矯健的曹髦身著盔甲、手持寶劍,大義凜然地沖在最前列。這是一生僅有的一次作戰機會,他豁出全力,只為捍衛先祖的江山社稷。
“司馬昭的野心,路人皆知!”走投無路的少年天子,用這句千古名言宣泄著沸騰的義憤。然而,以卵擊石的無謂反抗注定是徒勞的。不久,曹髦便在街頭被成濟刺殺。曹魏正統皇權從此聲色俱滅。
評價一個14歲逆境中的選擇
曹髦的失敗已注定,他的反抗又有什么意義呢?對一個14歲的孩子,我們又能要求他做出怎樣成熟和理性的抉擇呢?
按照常理,曹髦不過是一個剛剛開始統治的年輕君主。他還不足以完全理解權力的游戲規則和復雜性。曹髦曾經試圖通過拉攏文臣等方式加強自己的實力,但那顯然是政治力量的幼稚行為。在司馬氏如日中天的局面下,這一切都是徒勞無益的。
然而,我們有時也忽略了,正是曹髦的這份幼稚和沖動,塑造了他卓絕時代的烈烈品格。放眼朝局,曹髦再清楚不過自己毫無勝算。但他作為天子,對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有著非比尋常的自覺。也正因為如此,面對既定的失敗,他才會義無反顧。
這份執著于心,使一個本無出路的14歲少年,也能成就他千古絕唱的氣節。是的,他沒有成功,但他掙扎過、反抗過。正如歷史上的評價所言:“情性暴戾,而有忠烈。”
他沒有選擇暗度陳倉、茍且偷生,這已在那個亂世梟雄遍地的年代難能可貴。他的氣節和膽量,與其年齡絲毫不符,卻也因此光芒四射。 面對足足比自己年長30歲的權傾天下的對手,一個未成年人作出與之同歸于盡的抉擇,這恐怕不是成年人都能做到的。正如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所說:“吾輩讀是事,無不嘆服其高風亮節良憤填膺之無以復加者。”
凡事皆有兩面性。以后的歷史證明,曹髦的失敗確保了西晉朝的穩定局面。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敬佩曹髦的氣節和勇氣。也許,正是這樣的精神支撐著一個王朝的文明在風雨飄搖中得以延續。
我們沒有資格要求一個14歲的孩子有超越那個時代的眼界。而對他那份發自肺腑的忠誠和無畏,后人最好說的就是沉默。歲月流逝,朝代更迭。當我們回望歷史,也許正該從一位少年天子無畏的背影中,獲得某種屬于人性本真的稀世支持。
結語
在歷史長河中,有太多失敗者被遺忘在塵煙中。而曹髦的光芒卻因他拼死一搏的壯舉而永不熄滅。也許正是這樣,人生才有其瑰麗與不朽。
寫于細雪飄飄之夜,文筆不援,感慨良多。我雖未曾謀面少年郎,卻也為他的氣概折服。瞬息萬變的人生,實在難料。但我知那懷揣理想、胸存大志的心,無時無刻不熠熠生輝。
少年天子一去不復返,風云變幻已至今日。古往今來成王敗寇,皆是既定。唯有發自內心的信念和勇氣,能否凌駕于時局變遷之上,永葆威力。故余雖不解政治難料,但知忠義慷慨之士,于滄海一粟中發出的光芒,亦足以穿透迷霧,溫暖后人。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贵赴死!被司马昭刺死街头的曹髦是个什么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哥白尼是德意志人还是波兰人?
- 下一篇: 一直在准备考研/考公/找工作,现在转轨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