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唐克扬×张朋亮: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是怎样的?
原標題:唐克揚×張朋亮:中文打字機的發明歷程是怎樣的?
活動現場
搜狐文化一直倡導價值閱讀,《中文打字機》榮獲搜狐文化年度十大好書之一。
近日,搜狐文化全程直播了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唐克揚和本書譯者張朋亮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中文打字機》圖書分享會。以下為直播精華部分整理。
歷史背景
19世紀下半葉在中國國門被強行打開,以打字機電報為代表應用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席卷西方。以雷明頓打字機為代表的西文打字機開始征服全球。希伯來文、阿拉伯文、俄文、暹羅文等字母或音節文字紛紛自我拆解,迎合潮流,但西文打字機唯獨處理不了中國的漢字。因此要證明漢字具有現代性,就必須發明中文打字機。然而常用字多達5000個的漢字,該如何才能全部搬上鍵盤?一代代的發明者于狼狽、尷尬、掙扎,局限中實驗和嘗試。這場前赴后繼的宏大失敗,只為創造中文打字機這個現代信息技術史上最重要,卻誤解最深的發明。通過它誕生了如今的中文輸入法,人機交互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書介紹了中文打字機的發明歷程,從漢字遭逢危機與突圍中,看鴉片戰爭后中國艱難的現代化轉型。為什么我們敲擊字母鍵盤,屏幕上就會出現漢字?中文輸入法是如何發明出來的?本書從中文打字機這個細小物體切入,全面呈現了鴉片戰爭以來古老中國在面臨西方主導的信息技術革命時,經歷的種種嘲諷、質疑、自我批判,否定與反爭。
中文打字機到底有哪些值得書寫的內容?
本書譯者張朋亮談到中文打字機它的歷史相當于是一個斷代或者一個斷層,它屬于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但是這段歷史被我們不經意間有點忘卻了。這也是為什么它一旦推出之后,讀者群體在網絡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共鳴的一個原因。當然從它的內容來看,為什么要寫中文打字機?當英文世界在20世紀前后的時候,陸續出現了英文打字機、英文的電傳、英文的各種電報和排版印刷機以及各種比較現代的文字設備的時候,對于中國人來說,自然地就會去設想我能不能有中文的打字機,能不能有中文的電報機等等,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設想。
1947年9月,美國紐約,一名女孩正在操作“明快”中文打字機
但是當人們開始真正著手做的時候,發現遇到了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很多的問題,這本書就相當于是回答了我們如何從窮途末路的境界,一直走到今天中文打字機能夠如此興旺發達的一個過程。
如何看待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的異同?
唐克揚博士談到他是從一種學習者跨學科的經驗來理解這個話題的重要性。據他回憶在中學時代最差的一門課就是英文課,但后來到了美國之后,他慢慢地發現以前英文是一個考試的題目,但在美國你需要用英文做各種事情,不光是溝通交流。
唐博士在回憶研究生時代在北大中文系讀書階段,他發現老師們用現在有句俗語叫“十指不沾陽春水”,因為他們主要研究的是書面的傳統,他認為中國的傳統它是一種很精英化的傳承,所以我們知道唐詩有《唐詩三百首》、《全唐詩》,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東西從哪來的。當然你可能直接反應商務印書館或者中華書局出了一本書,但你從來沒有想過這個書到底是誰做的,我們不太在乎這個事,我們都能背誦唐詩。但你有沒有想過唐代人寫詩的時候是怎么寫的?當我真正看到唐代人的手記的時候,唐詩很少有真正保留下來原作者的墨跡。我們知道的李白他那么多的詩歌,實際上他的書法遺跡都非常之少,現在只有一個存遺叫《上陽臺》詩卷,已經成為國寶級的文物了。
李白《上陽臺》詩卷
唐博士回憶自己對于文化載體的感受,其實不是因為去了美國就改變了,而是說美國有些情景里不僅讓你看到了文化的本體,也讓你看到了文化載體。比如說當時看到了以前一位詩人的手稿,據說是寫在了那種屠夫用的包肉的紙,但你看載體之后,對它的本體也發生了某種疑問。
據他介紹當時在大學的時候寫字,到現在手都有后遺癥的。因為當用鋼筆寫字,所以現在用手干活干久了之后虎口就疼。現在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但因為經常敲擊鍵盤,你的手腕會有有問題,比如鍵盤手、鼠標手等。所以這就是我們說的學習認知,它本身是一種具象化的東西,它不光跟你的靈魂有關系,跟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有關系,甚至說當看到一個很緊張的事的時候,腳趾拇頭都開始抽搐,真的有這個現象。
所以唐博士認為《中文打字機》這本書讓他最主要的意識到一個問題就是可能從 腦子里出現的念頭到最后被另外一個人接受,成為一個客觀現實的影響力之前,它中間有一個可能就像張老師職業翻譯的過程,翻譯是廣義的翻譯,怎么把一個大腦神經的化學活動翻譯成一個物理可見的東西,其實有很長的一個過程要走。打字機是一個非常小的物件,但第一步怎么把你的詞句腦子里的這些意念通過一個鍵盤翻譯成一行字跡,實際上這是一種符碼化的過程,怎么把一個抽象的東西變成一個具象化的可見的機械的動作,最后產生了一個實際的后果。
漢字能否表述、傳承以及描寫現代性的事物?
唐克揚表示這是兩個問題,應該分為在當下還是在未來兩個情景設定。假如我們丟掉了漢字、書法,中國文化的特性可能變得沒那么重要了。現在在座的大部分人,相信都是不怎么寫字了。但他覺得寫字可能有中國文化的某種密碼所在。
對于當下來說,他所在的清華的未來實驗室,要求學生去高效完成學業,在可以看得到的當下,他希望學生明天就能把作業做出來,產生出規律更好,可以像打字機一樣,敲擊一個鍵,就得到一個結果。但是寫書法可不一樣,你很難概括一個漢字到底是怎么構成的?從A漢字到B漢字的,如果你不小心挑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漢字,漢字說六書,六種構造漢字的規律,萬一這兩個規律不太一樣的時候,你發現它長得完全不一樣,一個漢字只有一筆。
他談到他認識叫丁乙的上海籍藝術家,他名字一共寫出來只有三筆畫,但如果名字比較復雜,他寫一個字會比別人慢很多。我們會選哪個?我們肯定會選寫得快的人。這就是一個兩難,你到底怎么選擇?是在一個可見的眼下的效率和可以預期的未來的長遠的發展,他相信發明中文打字機的人當時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他并不是不想讓中國文化延續,而是在晚清非常混亂的那種狀況下,已經到了一種很絕望的程度,他在想能不能很快地找到一種讓四億同胞擺脫落后、貧窮,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所以需要的是高效率,電話也好,電報也好,跟打字機的基本的原理是一樣的,怎么更快地傳承、傳播文化。
為什么說林語堂是中文打字機重要的發明人?
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林語堂版本的中文打字機構造的一些原理。但林語堂是否成功發明了中文打字機,唐克揚博士表示應該說林語堂也沒有成功,他其實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們如果光看他的實際的后果,他為此搭上了他自己多年掙的稿費。特別有意思是這事情從起點到終點都很清楚,中間我們忽略的就是林語堂這個文人發明家的經歷。早期的時候,比如中華書局的排字工人,到現在我們為了發明電腦,便利手機的改進,很多人在投入做這種事情,而且大部分是技術人員。工匠們想的是怎么盡快地讓這個工作效率能提高,它其實不牽涉到作者的問題。我們打字機為什么跟排版有區別呢?因為排版是印刷廠的事,我們以前認為,現在這兩個東西某種意義上合流了,每個人都是一個天然的出版人、發明家、設計師,同時也是作者和讀者,因為你也可以手機上寫東西,打印出來。如果真的要好好做,也可以做成一本很漂亮的書。
1947年,林語堂和他發明的中文打字機
剛才講到林語堂為什么覺得他能夠比別人略有不同,就是因為他是在一個語言使用者的意義上來實踐,他是一個發明家的角色。大家想想這個有什么差別?因為工匠們同時又是讀者,他可能也必然會讀到這個書的內容一部分,但他沒有時間真的去突然自己想寫一首詩,能不能很快地排出來,他們大概率不會這么想。
林語堂可不是這樣,林語堂可能在做打字機的過程中,他在思想未來的使用者,他是把自己放在用戶的角度上想這個問題,他可能一邊在想自己怎么寫一個句子,一邊可以通過打字機把這個字打出來,他已經不再是設計一個外國人意義上的打字機了。大家知道在早先的英美詩會,大人物都專配一個打字員,就相當于是一個速記員,現在還有這個職業。我們說的林語堂作為發明家發明的打字機,他是在調動自己的某種主觀的能動性,他在想只有兩個字應該怎么拼出來。這個拼英文叫做spell you named,他真的是在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找。大家看這本書里面講得很清楚,因為漢字的困難在于說它并不像字母一樣有一個很明確的規則,我們現在碰到的很多難的研究課題,都是跟這有關系。我們有很好的科學家,也有非常出色的藝術家,這兩部分人通常不能對話,因為藝術允許很多的偶然性,你怎么用一個標準的機器一般的準確性去翻譯一個詩人的突發靈感,就像你寫詩的時候突然蹦出來這一個字,這個字可能是我們字海里的任何一個字,可能筆畫多達幾十個筆畫,也可能就是兩筆,這兩者用機器解釋是完全不一樣的邏輯。造字的時候也一樣,有的字就是獨自成為一個單元,還有的字是靠別的字累加出來的,還有字是通假字,是替換出來的。
唐博士談到他讀過另外一本書,雷德侯寫的《萬物》,他講了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從漢字的構成,到房屋,我們有斗拱,各種各樣的木質構件,包括秦始皇兵馬俑,它每個都不一樣,它是用各種部件湊成的,表情也不一樣,它有個性,但它又不可能太過于個性化,這樣它就不能成批生產。其實漢字可能也在遵循這樣的一種邏輯。這就是林語堂作為文人發明家,突然一下子好像開辟了新的紀元的意義。
除了上述部分外,二位學者就本書深入探討了漢字在近代遭遇的危機與突破以及漢字的現代化之路。
文/袁立聰 審/錢琪瑤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唐克扬×张朋亮: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是怎样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苹果VisionPro已售出18万
- 下一篇: 原创:晋元帝司马睿为何不愿北伐?他不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