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原生家庭穷养的人,成人后如何摆脱身上的穷病
原標題:被原生家庭窮養的人,成人后如何擺脫身上的窮病
被原生家庭窮養的人,成人后如何擺脫身上的窮病
不論命運發給你什么樣的牌,
請用心打好它。
作者:洞見Leyla
你是被窮養長大的人嗎?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聽過類似的話:
爸媽供你念書太不容易了,你不能再亂花錢了;
我們家窮,不能跟別人比,能省就要省;
看到什么都想買,你怎么這么不懂事啊!
現實中,許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反復強調家庭貧窮的事實,想以此來克制孩子消費的欲望。
然而,被窮養長大的人,成年后哪怕衣食無憂,內心也千瘡百孔。
他們的一生都會被匱乏感和無力感緊緊包裹。
這種感覺會逐漸演變成一種病癥:
窮病。
正如《貧窮的本質》一書中說:
“貧窮是一種會遺傳的疾病。
它除了會帶給你習慣,還會帶給你貧窮的思維方式,局限你的人生?!?/span>
1
《奇葩說》中,辯手席瑞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席瑞,從小聽到得最多的一句話是:
“家里沒錢,你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span>
這句話深埋在他心里,以至于貫穿了整個童年。
所以每次跟著大人去超市,他總是低頭看地板。
他習慣用這種卑微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的渴望,以避免在大人面前露出破綻。
有一次沒忍住,路過食物區的時候他盯著一瓶橘子罐頭看了很久,恰巧被姥姥發現了。
姥姥看穿了席瑞的心思,雖然猶豫但最終還是買下了。
但回去的路上,姥姥輕輕念叨了一句:這瓶罐頭7塊9,夠我們吃一頓飯了。
席瑞聽完心里難受了許久。
當他回到家,打開甘甜的罐頭,也只嘗出了苦澀的滋味。
長大之后,席瑞通過努力改變了貧窮的家境,但那種沒錢的恐懼卻始終揮之不去。
直到現在,他去一個消費場所,如果沒帶超過三倍的錢,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只要病得不嚴重,他就不會花錢去醫院。
如果有人對他好,他不會為此歡欣雀躍,反而只會覺得“我不配”。
窮養帶給席瑞的,是對家庭的強烈愧疚,和如影隨形的痛苦。
清華教授彭凱平說過:“貧窮感的灌輸,它會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匱乏感?!?/span>
現實中,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窮養式教育”下,埋下了自卑的種子。
有位網友曾說:自己給朋友過生日,一群人吃飯AA,平攤下來她只花了45元。
于是她開心地發了個聚餐的視頻到朋友圈,沒想到立馬收到了爸爸發來的消息:
“這是在哪里吃飯呢?好豐富,這樣吃是你花錢嗎?是的話就是在吃你老爸的血。”
一句話,澆滅了女孩原本的好心情,她感覺內心如剜刀般難受。
還有位博主,第一次坐飛機旅行,激動地拍下窗外的云彩跟媽媽分享。
然而,媽媽的回復卻像一把尖銳的刀,刺得他內心痛不欲生:
“你過的富人生活,爹娘過的地獄生活?!?/span>
這些被窮養長大的人,無一不在后續的帖子里說了類似的話:
因為從小就被教育“家里窮”,導致自己在親子關系中一直承擔著“虧欠者”的角色。
不僅如此,長大后的每一次滿足,都會伴隨著巨大的負罪感。
物質上的匱乏是暫時的,精神上的窘迫卻是永久的。
骨子里的“窮病”不加扼制,最終就會像愈長愈大的毒瘤,伴隨人的一生。
2
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有一句格外扎心的臺詞:
“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span>
什么是窮?。?/span>
其實就是窮養下的嚴重副作用——
當一個長期被窮養的孩子長大后,Ta的人生就會容易陷入以下三種情況。
1. 消費上:要么報復性花錢,要么覺得花錢就是犯罪。
有人從小都是撿別人的舊衣服穿,以至于長大后每月都瘋狂買買買;
有人從小就被父母限制買零食吃,以至于長大后暴飲暴食補償自己;
有人從小沒有收到過一個玩具,以至于長大后將玩具堆滿了整個家。
這種瘋狂消費的行為,叫做“童年報復性補償”。
意思是,小時候窮怕了的人,長大后就會報復性地彌補自己心理的空缺。
另一方面,很多人長期受到金錢上的限制,就會像席瑞一樣,對花錢產生一種深深的犯罪感。
作家陳妍的丈夫,是典型從小被窮養大的孩子。
他的父母總是反復強調“家里多么窮”,“自己多么不容易”。
以至于長大后的他,連買瓶3塊錢的可樂,都要在心里掙扎一下。
他也從來不逛商場,因為那些價簽會刺傷他的眼睛。
他甚至注銷了淘寶賬號,因為只要購買收藏夾里的東西,都會使他內疚不已。
然而,不管是報復性花錢,還是對花錢過分恐懼,都會為人生帶來種種危機。
那些瘋狂購物的人,經常在月末時候過著窘迫的生活;
那些不敢消費的人,往往會使生活質量一敗涂地。
如此,就只能在貧窮的生活中反復循環,擺脫不了悲劇的命運。
2. 人際上:要么極度冷漠,要么極度心軟。
被窮養長大的人,除了金錢上匱乏感,人際上還容易陷入兩種極端。
一種是,他們不知道怎么對別人好。
曾經物質上的匱乏,導致他們對手頭的每一分錢都看得無比珍視。
所以長大后他們只看重錢財,而不在乎人情。
對朋友,沒有絲毫的感恩;對伙伴,不肯在利益上做出絲毫的讓步。
極端的利己主義,往往會使他們的人緣變得很差,以至于在致富路上處處受阻。
另一種是,他們不知道怎么接受別人的好。
別人給自己一點好處,就會特別感動。
別人對他一分好,就要趕緊還回去十分。
其實,這都是源于童年時期父母給的關愛還不夠,情感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
所以當身邊人稍微展示一點善意,就很容易傻乎乎地付出全部。
然而,人心是最復雜難辨的。
當你毫無保留地對別人付出全部,很多時候只會換來上當受騙的結局。
3. 情緒上:要么過于敏感,要么深陷怨氣之中。
物質缺乏帶來的窘迫,還會導致人在長大后情緒出現相應的問題。
有人因為從小就被灌輸家里窮,就會自認為低人一等,走到哪里都抬不起頭來。
和人相處時,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錯事。
弗洛伊德說過:“童年的不被滿足、哭窮的環境,會讓人自卑,自卑的人長大后更難自立?!?/span>
人一旦過于敏感,就會養成束手束腳的性格,終身活在瓶頸之中。
還有一種人,在窮養的環境下長大,逐漸變得怨氣沖天。
他們習慣于痛恨命運的不公,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都歸結于家庭上。
他們也不相信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因此從來沒有真正為自己拼搏一把。
老話說:“一嘆窮三年,常怨窮一生。”
怨言不斷的人,其實就是在不斷自我設限,最終畫地為牢。
3
東野圭吾在《時生》里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命運發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但是身上的窮病,我們卻可以憑借努力去擺脫。
如何擺脫窮?。?/span>
四點建議送給大家。
1. 認清底層牽引力,正視原生家庭傷害。
所謂底層牽引力,是一種無形中把你往下拽的力量。
被窮養長大的人,就像是身處在底層的漩渦之中,不斷下沉。
但是你要明白,“窮”本身其實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明明意識到自己受到這層引力的影響,卻不肯努力做出改變。
家庭造成的困擾并不是不可逆的。
只要你敢于面對困難,掙脫內心的束縛,你就能改寫自己的命運。
2. 重塑自己的金錢觀,不要被上一代的觀念綁架。
父母的金錢觀,是受其生長環境和知識背景影響,有他的局限性。
我們尊重,但不必跟隨;理解,但不必茍同。
未來,不該花錢的地方,一分一厘要省;該花錢的地方,千千萬萬要花。
把錢用來看書學習,知識的積累越多,視野也越開闊;
把錢用來投資健康,身體的素質越高,生活質量也越好。
錢只有用在刀刃上,才能成為命運的助力,幫你實現人生的逆襲。
3. 要有一雙辨別是非的雙眼,同時也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曾國藩說過: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
為人處世,不能只顧低頭做事,也要看看周圍是些什么人。
面對別人的小恩小惠,一定要看清對方的來意。
往往栽跟頭的事,不是因為做錯了事,而是相信錯了人。
當你確定對方的人品,在習慣得到的同時,也不能忘記了感恩。
常念別人的好,人間的溫情與善意,才會一次次照耀你前行的路。
4. 戒掉玻璃心,將負面情緒摒棄于心門之外。
叔本華說:“人性有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span>
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那么生活處處都充滿了噪音。
你要明白,不管貧窮還是富有,別人其實并不關心。
真正需要在意的,是你內心的感受。
學會收起你敏感的觸角,養成一顆鈍感的心。
當你放下了別人的目光,內心的痛苦和困擾便會慢慢消退,舒心的人生才會真正開始。
▽
聽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說你所有的不幸都是原生家庭所造成的,那么只能證明你從來沒有為自己的人生努力過?!?/span>
貧窮,不該是自暴自棄的借口,而應該是奮發向上的動力。
原生家庭不過是起點,人生的高度到哪里,最終還是要靠你自己。
只要你愿意改變,一切都還來得及。
往后余生,財富靠自己爭取,苦難靠自己擺脫,幸福靠自己創造。
點個贊吧 ,戒掉身上的窮病,做一個內心富足的人。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被原生家庭穷养的人,成人后如何摆脱身上的穷病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文汇文艺评论丨这盏两千多年前的灯有什么玄
- 下一篇: 春季or秋季?从申请到毕业,给你“一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