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为何古代有人愿意当太监?皇帝为何信任太监?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原標題:為何古代有人愿意當太監?皇帝為何信任太監?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錢延誤
為何古代會有人甘愿成為太監,而更令人疑惑的是,為何皇帝會如此信任這群被剝奪男性生育權的宦官?
這似乎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歷史現象。是什么原因讓有志之士主動選擇了這種身份,而皇帝又對他們表現出如此的信賴?
太監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遠古時期
中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太監,應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宦官豎刁。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豎刁原本是齊桓公的侍者,他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絕對忠心,主動想要宮刑自己。齊桓公見他如此效忠,就讓他在身邊供職。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太監記載。
從那時起,為了表示對君主的忠心,自我閹割以進入宮中的太監就開始出現了。在漢代以前,當太監并不一定非得接受閹割,只要入宮侍奉君主就可以了。東漢時期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要成為正式太監,就必須接受宮刑,不能生育后代。這成為了太監的重要標志。
窮苦百姓為何甘愿成為太監?
那么,在古代條件極其艱苦的背景下,底層百姓為何會甘愿拋棄生育后代的機會,忍受閹割之痛成為太監呢?主要有以下幾個考量:
第一,太監可以獲得比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古代的窮苦家庭,常常難以糊口。但是一旦有家人入選成為太監,就能獲得皇室的厚養。太監養老金豐厚,生活無憂,上至四品太監,下至九品中的耳目太監,都能得到吃喝不愁的供養。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非常吸引人的。
第二,太監入宮后還可以光宗耀祖,讓整個家族得到榮耀。根據歷史記載,一些太監通過得到皇帝的寵信,而獲得了非常大的權勢。比如東漢時期的宦官張讓、趙忠,深得漢靈帝的信任,兩人的家族也因此體面。這對普通家庭來說是一個修身得士的捷徑,是很值得追求的。
第三,在古代,生育多個子女也是常有的事。底層家庭不可能因為一個兒子成為太監就絕了香火。他們也可以通過別的孩子來傳宗接代。所以為了整個家族的利益,犧牲一個兒子還是可以接受的。
可以說,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成為太監對窮苦家庭來說,既可以改善生活,又可以帶來榮耀,選擇成為太監也就不足為奇了。
皇權的重要依靠-太監的崛起與東漢的建立
公元8年,西漢王朝因為王莽的篡位而滅亡。東漢光武帝劉秀重新建立了漢朝統治。在東漢初期的混亂年代,劉秀依靠宦官和外戚兩大勢力穩固政權。這時期的宦官地位開始提高,太監作為皇權的重要依靠,開始在政治舞臺上頻繁亮相。
東漢建立之初,政治局勢動蕩不安。各路諸侯勛貴對皇權虎視眈眈。而劉秀身邊能夠信任的力量十分有限。外戚勢力中的大將軍竇融好,但過于猖獗,志在獨攬大權。劉秀為了制衡外戚勢力,開始重用宦官。宦官系統縱貫內外廷,可以隨時掌握朝野動向,協助皇帝施政。這樣,太監成為了皇帝最信任的助手。
東漢中期,連續幾位皇帝年幼繼位,外戚大將軍與宦官力量開始激烈對抗,皇權也受到嚴重削弱。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事件,就是漢桓帝劉志與宦官合力制裁外戚謀逆的“誅殺梁冀”。
漢桓帝繼位時年僅13歲,政權被外戚梁冀把持。梁冀兇狠霸道,桓帝備受壓迫。于是桓帝暗中聯合宦官張讓、趙忠等人,成功誅滅了梁冀外戚集團,重建皇權。這次事件是漢代宦官集團與外戚力量對抗的典型代表。也讓人看到,太監與皇帝之間密不可分的政治關系。
所以,從漢朝中期開始,太監勢力得到空前強大的發展。太監掌握著內廷大權,與外戚勢力、士族勢力鼎足而立,成為影響朝局的重要力量。這為后世太監參政埋下了伏筆。東漢建國以來的政治斗爭歷程,也充分說明了為何皇帝極度信任太監。
唐代宦官勢力過剩蔓延奠定滅亡伏線
東漢以后,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也有太監存在,但并沒有形成山頭。直到唐代,太監勢力再次高漲。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在于唐玄宗年間爆發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前后持續了8年之久,是唐朝歷史上的一場浩劫。它直接導致唐王朝國力衰退,步入下坡路。這場兵變的發動者是范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和河西節度使李光弼。他們手握重兵,一舉占領唐都長安,直接威脅唐王室的統治。
事件平息之后,唐玄宗和唐肅宗深感藩鎮兵變的可怕。為確保皇權安全,他們下決心削減外鎮武裝。同時加強禁軍力量、監軍制度來對抗地方,這些禁軍和監軍官員就大多從太監中選拔。
此后百年間,太監被派往外鎮,監督地方軍政。同時通過內侍省控制禁軍。太監勢力不斷擴大蔓延。到唐武宗時期,甚至出現宦官以武力廢立皇帝的事件。這無疑是對皇權的極大威脅。
最后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中,宦官與軍閥混戰造成的內亂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太監原本是皇權的依靠,到后來自己成長為亂源。唐代宦官的歷史,充分給后人敲響了警鐘。
明代太監牢牢掌控特務機構 為何還是難逃滅門之災
相比于唐代宦官與軍隊勾結擴張自身勢力的做法,明朝太監集團則不同。因為明朝奉行“重文抑武”的國策,太監很少掌控軍權,而是依附文人官僚集團。皇帝利用太監來制衡文臣集團,防止權力過度集中于社會精英階層。
明代太監主要通過掌控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來擴張勢力。這些機構的性質與作用類似于今天的國安系統,可以壓制和監視民間以及官場。幾乎所有反對或有異議的聲音,都會被太監利用這些機構調查甚至迫害。明朝中期以后,太監勢力的發展已經嚴重威脅皇權,引發諸多社會矛盾。
為什么明朝皇帝也難逃被太監所害的命運呢?主要在于太監與特務機構的異常膨脹,已經超出皇權掌控的范圍。正德年間,太監劉瑾通過東廠等部門迫害大臣,導致朝野恐慌。正德帝去世后,明世宗即位,即將劉瑾賜死以平民憤。可見太監的勢力已經可以與皇權相抗衡了。
再后來太監魏忠賢通過迷惑思宗帝,大肆迫害社會名流。導致重重社會危機積聚。明亡之際,太監甚至暗中勾結流寇李自成。終于引來毀滅性的災難,付出沉重代價。明宦官發展壯大最后反噬自身的歷史,告誡后人要防微杜漸,防止權力失控。
結語
綜上所述,從歷史長河來看,太監這個群體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他們也在多次重要事件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太監獲得信任的重要因素在于,他們忠于皇權,沒有傳承壓力,本質上可以成為皇帝最為信賴的力量。
但是同時歷史也反復證明,一旦太監勢力膨脹超常后,就會對皇權和國家帶來極大隱患。太監也好,密探機構也好,都有可能成為社會秩序的炸藥桶。這是后世統治者需要警惕防備的。所以說激進派和保守派之間的平衡,特權與常權之間的平衡,始終是考驗君主智慧的一個重要課題。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为何古代有人愿意当太监?皇帝为何信任太监?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林永健:34岁与美女闪婚,两次失去儿子,
- 下一篇: 考研400分vs高考600分,哪个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