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Sys十周年感想
ChinaSys是由國內一批計算機系統方向的學者于2011年創辦,今年已經十周年了。5月22-23日,第20屆ChinaSys在杭州舉辦。滿滿的兩天日程,我認真地聽完了80%的報告,說說自己的體會和感想。
一、ChinaSys十年見證中國進步
1、國內計算機系統方向的學術水平已經有質的變化
十年前創辦ChinaSys的初衷是因為國內計算機系統結構方向國際頂會論文寥寥無幾,所以希望通過交流對一些有潛力的工作多提建議,沖擊國內頂會論文。
最初的幾屆ChinaSys以介紹未發表工作為主。隨后幾年,不斷有年輕的新面孔出現在ChinaSys講臺上和會場中,而國際頂會論文的數量也不斷攀高。今年的第20屆ChinaSys出現了即使國際頂會論文也沒有機會報告的情況,甚至僅ISCA論文就有8篇,以至于不得不分為兩個ISCA專場。
ChinaSys十年見證了中國計算機系統方向學術水平的提升,也實現了ChinaSys成立的初衷。
2、計算機系統方向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第20屆ChinaSys采用線上線下方式。由于疫情防控要求,線下人數限制在100多人,但一開放注冊很快就滿了。而此時離會議時間還有好幾周,于是很多人不得不只能觀看在線直播。
出乎意料的是高峰期竟然有超過1.3萬人在觀看直播。這個數字讓我對國內計算機系統方向發展充滿信心。ChinaSys從成立之初就一直是對全國學術界和工業界免費開放的,但即使如此,最初幾屆也一直只有100人左右。
如今,注冊人數上限秒殺,在線人數過萬,這說明國內對計算機系統方向越來越重視了。這其中,有越來越多的高校老師和學生在關注,甚至是本科生;更重要的是有越來越多的業界工程師開始關注。這些都將進一步促進國內計算機系統方向的發展。
3、國內工業界的技術需求開始引領世界,并傳遞到學術界
對于高科技發展,我偏向于“需求驅動派”,或者說屬于“巴斯德象限”科研模式的擁躉。因此也一直特別關注業界對前沿技術的需求發展動向。
2012年的一次調研,讓我體會到當時國內業界對前沿技術的需求和硅谷企業還有大約5年的差距。當時為了調研業界對標簽化體系結構的需求,我帶著學生去BAT等大廠以及一些創業公司,向多位業界專家請教。當時得到的反饋是國內對數據中心多應用混合部署的需求不足,而彼時谷歌已經在數據中心大規模混部了。大約5年后,國內企業開始重視起來。
但這種局面開始改變了。這次ChinaSys聽了清華陳文光教授介紹他在國內一家大廠兼職時所接觸到的對圖計算系統的需求,讓我很是驚嘆,比如:(1)業界已經需要以千萬次QPS、百萬TPS的速度處理高達萬億條邊的大圖,而且要保障99.9%分位延遲小于20ms(甚至10ms);(2)需要高性能精準仿真,6個月的數據在4小時內完成;(3)對于部署在三地五中心的系統,要實現故障1分鐘發現,5分鐘止血,10分鐘恢復(1-5-10)。
不謙虛地說,國內業界企業的一些技術需求已經是世界領先。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這次ChinaSys上,這些需求是由來自清華大學的學者來介紹,這意味著工業界的前沿需求和學術界的前沿研究已經無縫銜接起來了。當這個“前沿需求-前沿研究”循環轉起來,國內的技術進步還會再加速。
4、越來越多的研究工作不僅發表了頂尖論文,還有對應開源項目
很多報告在快結束時會公布開源項目鏈接,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牛頓說他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而開源的意義就是提供一桿靠著巨人肩膀的梯子,讓其他人可以更容易爬上巨人的肩膀。
國外學術界發起了很多影響全世界的開源項目,比如LLVM、Spark、Ceph等等。然而國內學術界在開源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很高興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同學愿意把研究成果開源。雖然也有老師對開源心存顧慮,還猶豫該不該投入精力去維護開源項目和社區,擔心投入太多精力后在現有學術評價體系下會無法形成競爭力,不如頂會論文效果直接。
但是,我的判斷這些顧慮都是階段性。只要有人去做開源,相信未來國內學術界肯定會出現若干個標桿性開源項目,在工業界和學術界形成影響力,那么就會產生示范作用,就會帶動更多學術界開源項目。這是大勢所趨。
二、ChinaSys未來發展建議
1、做報告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過于集中
這次ChinaSys算上Keynote一共40個報告,其中清華8個、中科院8個(計算所+信工所+深先院)、華中科大5個、上海交大4個、北大2個,加起來27個報告就已經占了近70%了。
這么集中很容易給人感覺就是一個小圈子在玩,這并不是有利于國內系統方向整體實力的發展。如何能吸引讓更多大學參與,是ChinaSys下一個十年需要重點思考和改變的議題。
2、平臺性工作相對偏少
ChinaSys上的報告幾乎都是已經發表在國際頂會上的論文,這是非常可喜的事。目前這些工作中很多是解決某個具體的點問題,有的是解決業界的某個具體的需求,有的是自由探索出來的前沿問題,但相對而言平臺性工作還很少。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北大梁云團隊的兩篇ISCA工作,是在一個平臺上的兩個具體問題,期待以后ChinaSys上這類平臺性工作能更多一些。
3、缺乏大學/研究所之間的合作共享平臺
繼續談一下平臺性工作。美國在系統領域有多個用于科研的合作共享平臺,比如PlanetLab、CloudLab等,并且還能得到NSF的經費資助。這樣的平臺具有很大的意義:
其一,平臺是創新想法的試驗床,可以加速創新,也有利于創新想法的傳播與應用。今年安排學生參加了ASPLOS的論文實驗復現評估工作,兩個都是微服務的工作,一個工作的實驗平臺是在CloudLab上,只用了3天就完成復現了,而另一個是作者自建的一個微服務環境,用了一個月,和作者反復溝通,最后還是沒能復現。這也體現出統一實驗平臺的價值。
其二,平臺可以集成各種創新技術,通過自身的運行和演進,使創新技術得到應用和驗證,會有利于一項創新技術向產業界輻射。
其三,這種平臺往往需要多個大學和研究機構聯合開發,因此平臺本身的建設就是一個有挑戰的科研項目,將會有助于促進形成大學/研究所之間的緊耦合式合作模式,改變以前“拿項目、分經費、各干各”的模式。這方面,DARPA項目組織和管理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DARPA ERI項目會要求每年有兩次持續一周的封閉集成,所有子課題都要參加,集成效果會影響后續資助。
期待ChinaSys下一個十年!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ChinaSys十周年感想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基于TensorFlow的SSD车辆检测
- 下一篇: 数学建模:14 时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