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儿童阅读?
原標題:在語文課堂中如何進行兒童閱讀?
十一月末(2023年)的南京,
靜謐寧靜且溫柔。
親近母語的學習,
潛移默化且大愛。
2023年11月末,在故事田的邀請下,我有幸來到南京參加2023兒童母語教育論壇。
▲ 論壇高清回看
此次論壇主題“發光的人,有光的課”,簡簡單單的八個字,令我這位對光有著不可言說的歡喜之人心潮澎湃。夜空星月的光輝讓多少文人墨客洋洋灑灑、放言高論;象征意義豐富的陽光,普照了多少人的內心;一尺方桌上昏黃的燈光見證了多少故事的誕生呢?而如今兒童母語教育論壇臺上那盞紅燈,容納了多少兒童閱讀大咖前輩們的觀點,而我觸到其一縷光,便已點亮我心中的關于教育的星河湖海了。
最開始的兩位點燈人黃菊蓉和莫文天老師將她們平時是如何在校園進行并落實好兒童閱讀與我們共享,我一邊聽一邊覺得慚愧,雖然我深知兒童閱讀對于孩童的重要性,也一直想在農村小學為孩子們從低年段就創造好閱讀的氛圍,讓孩子能與書中的生命對話,促進孩子內在的發展。可是以前的我并不是一位合格的點燈人,我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們缺乏了家庭閱讀,再怎樣營造班級內的書香氛圍也是徒勞無功,而扼殺了孩子們投入文學懷抱的良機,也辜負了小孩子們對書中世界無比好奇的那一顆顆心。
這兩位點燈人老師,以及與我同行的魯利娜老師,她們用她們的實際行動敲醒了昏庸的我,讓我明白了路都是人走出來的。如果作為老師的我們都不準備出發,那怎么帶領孩子們走上閱讀的路呢?
這三位老師在自己班級實施的閱讀的實例,重新點燃我內心的那團火,讓我對如何在村小低年段展開閱讀有了一個初步的計劃:
1. 每天早自習用5分鐘閱讀故事,讓孩子們養成好每日閱讀的習慣,慢慢帶領孩子們走進文本,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因為閱讀是慢教育,并非能及時速成,而是一朝一夕的堅持。
2. 每月至少設立兩次圖書日,讓孩子們闡述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分享自己設計的閱讀記錄單,讓他們對自己一段時間的閱讀有一個階段性的成果總結,幫他們建立成就感,這是很重要的內驅力。
3. 做好親子誦讀。當家長和孩子們一起閱讀時,以書為媒介,以閱讀為紐帶,是最好的親子交流和學習方式之一。
就像我本次與同行的魯老師,她經常和女兒一起共讀,她的女兒通過閱讀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自己也會有所收獲。魯老師還有一個兒子,閱讀的存在是她和兒子關系的緩和劑。你瞧,閱讀連結了孩子與父母;閱讀更連結了家庭和學校,老師和家長會更有話題地去開展交流,而且,當孩子、家長和老師都投入到閱讀中,怎么不是響應全民閱讀的一種方式呢?
兒童閱讀的文本是多樣的,而本次論壇進行單篇文本閱讀以及整本書閱讀的分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個人覺得單篇文本閱讀分享的古詩和散文閱讀給予我在今后的語文課堂一種新的思路,因為語文教學中離不開散文以及古詩。當然,整本書閱讀的分享,讓我的收獲頗多,它更適合作為一堂閱讀課來上。
“教古詩一定要多讀,讓孩子們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去感受詩詞的魅力。”這是之前我以為的大家約定俗成的古詩教學方式,這多種形式的古詩朗讀讓我所教學的二年級小朋友快速地對古詩的“熟”了起來,但這種“熟”引起小朋友們自以為的“會”,因此在古詩學習中就會淺嘗輒止。
在這次論壇中,劉文穎老師所執教的《問劉十九》是二年級《日有所誦》的一首古詩,這讓正在執教二年級的我聽得尤其聚精會神。
劉老師的執教過程中非常注重古詩朗讀,老師的示范讀、孩子們的自由朗讀、師生合作讀、比賽讀等等,但讓孩子們更深一層去感悟古詩內容,是劉老師的提問,從最開始最為基礎的“讀完這首古詩,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到“詩中哪里會吸引劉十九過來喝酒”,以及“想象一下,白居易和劉十九見面會聊些什么”這種發散孩子們思維的問題。我明白了為什么我教學古詩時孩子們會走進淺嘗輒止的誤區,因為在閱讀中教師的提問與追問同樣重要。
關于“提問與追問”,在一次夏季思辨營培訓中我曾進行過短暫的學習。對文本提出問題可以從“思辨提問七法表”去展開,再從諸多問題中確認該文本的主題,然后圍繞主題找到文本問題,這些在一堂又一堂的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雖說思辨課的提問與追問思辨性較強,但這種設計的思路再結合此次論壇朱愛朝老師的分享,令我對語文課堂進行古詩閱讀教學有了新思路。
平時我們在語文課堂中的古詩常規教學一直是以誦讀古詩、逐句釋義、點明主旨、背誦默寫這樣的一個流程在進行,卻失了古詩真正的韻,也沒有從學生的視角出發,真正的去感悟。我想在今后語文課堂的古詩教學中,我可以這樣去做——
1.在朗讀上,先點撥古詩的字、節奏和韻腳,誦讀仍然是學習故事詞最基礎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如今很少用到的字和古今異義字要疏通。
2.在朗讀中牽動孩子們的想象和情感。古詩詞是因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創作出來的,在誦讀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用心去與之共情。可以借助其創作背景、古典樂曲、平長仄短的傳統吟誦,還有現代通俗易懂的古詩歌曲傳唱來輔助。
3. 通過提問為孩子們搭建理解的橋梁。古詩詞能流傳至今,這是經過時間的考驗展現在我們面前的藝術,讓低年級段的小朋友去理解是存在難度的,這時就需要教師用言語進行引導,讓孩子們去描繪自己從作品中看到的,然后去想象畫面。前些日子我在我班教學了古詩《夜宿山寺》,這首詩是詩人李白在夜晚山上寺廟中登高樓時的一個想象,所以我向孩子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在山上寺廟登高樓時,你會想到些什么?有的說用手推動飛船去探索,有的說可以撥動星星形成畫,你看,孩子們其實是天生的文學者。
4. 古詩背后的中國文化要疏通。朱愛朝老師提出古詩里的與神話傳說相關處、中國文化、習俗相關要疏通,我深表贊同。現在的孩子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對信息的獲取來自網絡之上,被其影響脫口而出就是一些毫無意義的網絡熱梗,而帶著孩子們一起閱讀古詩,可以洗滌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來了解語文課程的重要性,如果能熱愛上語文就更好了。當然,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埋下一顆種子,靜待生根發芽,就便足矣了。
親近母語創始人徐冬梅女士在此次論壇上分享:“母語學習應該是在大量的閱讀中適當的聽說讀寫,問思辨行,去閱讀中識字、理解、審美、思辨、表達,在閱讀中去涵養孩子的心性,養育孩子的人格。”
而這些也是我今后要在語文課堂中去嘗試、去實踐的。在教育這條路上,我才出發不久,通過此次的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了具象化。社會飛速的發展,不學習就會令人措手不及,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更不能停下探索、吸收,讓我們帶著孩子們,一起努力,更好地前行。
文/龔景怡
現任教于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桑梓鎮集星完全小學,故事田項目老師。
點亮小星標 ★ 精彩不錯過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儿童阅读?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高二高三想本科留学,为什么建议转轨女王O
- 下一篇: 到底是选IBDP还是A-Level?别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