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考,我们能做什么?
原標題:語文備考,我們能做什么?
原創:pdljj045200 來源:語文習者
高考語文試題的命制,由知識立意,能力立意,轉向素養立意。語文素養的形成,離不開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所以高考語文試題仍然會考查到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但難度提高了。
語文素養不是在高中三年形成的,而是從識字開始,從閱讀開始,十幾年的語文學習積淀形成的。所以高考考的也不是高中三年的語文學習,而是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至少12年的語文學習。
因此,語文教師也不要希望用三年的時間就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高考備考中,語文教師能做的其實有限。學生語文成績提不高,不能全賴在語文教師身上。從客觀上講,學生的語文成績,高三一年的備考訓練能提高的幅度并不大,甚至有一大部分學生的語文成績不會有提高。也就是說高三一年時間的備考,所起作用也是有限。學生語文成績提不高,也不要怨自己笨。
這樣分析并不是說不要語文備考,而是希望教師和學生能認清現實,不要理想化,也不要盲目自信,將語文備考回歸到實實在在的語文學習上來。
我把高考語文試題分為以下幾類。
第1類是知識類題目,熟練掌握相關語文知識,加以訓練就能穩定得分的題目。比如信息類文本中有關論證的題目,文學類文本中有關段落作用、文體特征的題目,古詩閱讀中有關手法的題目,語言文字運用中修改病句、標點、修辭等。
第2類是積累類的題目。要靠不斷的語言積累,才能穩定得分。比如古文閱讀,成語填空,名句名篇默寫等。當然,從廣義上講,語文學習就是一個語言積累的過程。
第3類是概括類題目,主要是指文本內容概括。信息類文本閱讀中的異同比較、側重點分析,古文閱讀中的概括題目,語言文字運用中的壓縮語段等。這類題目基本上與知識關聯不大,主要是閱讀方法和做題方法。掌握了閱讀和做題的方法,得分也能穩定。
以上三類題目就是語文備考中教師和學生用力的地方,主要涉及知識和能力。
第4類是分析類題目。主要有文本分析和語言分析。前者主要涉及文本篇章層面,后者主要涉及詞句層面。這類題目涉及范圍較廣,題型多變。信息類文本,文學類文本,古詩閱讀,語言文字運用都會涉及;題目的綜合性,探究性,應用性較強,難度也最大。因此得分的穩定性也最不穩定。
第五類是寫作。一般的學生寫作突破的可能性很小,有一定語文素養的學生,寫作要得高分也得憑一點運氣。但求穩的方法還是有的。關鍵是三點,書寫。審題和結構。
以上五類題目所占分值比例除了寫作、默寫等有限題目,基本不固定。積累類的題目基本固定,古文閱讀20分,默寫6分,成語2—3分。知識類的題目數量在逐漸減少,除了修改病句,其它都有不確定性。概括類的題目也有減少的趨勢,;語言分析類的題目在在增加,有逐步取代知識類題目的趨勢,甚至信息類文本閱讀頁出現了語言分析類題目。語言文字運用中此類題目的數量也在增加。
在語文備考中,我們能做的就是制定復習計劃,安排復習任務,然后讓學生去完成。知識類題目和積累類題目所涉及的語文知識和語言積累,需要教師合理安排,講解疑難,布置練習,提升學生做題能力,這些題目是學生語文成績的穩定器。概括類和分析類題目,教師需要講方法,講思路,安排練習,讓學生自己去提升語文能力,能不能拿到穩定的分數,要看學生的悟性。至于寫作,是語文綜合能力素養的體現,既要求有語文知識,也要求有語文積累,還要求有審題構思謀篇布局的能力,還要有好的書寫和卷面。教師只能提供審題與構思的思路和方法,至于學生能寫到什么程度,拿到多高的分數,一半在學生自己,一半在閱卷老師,運氣的成分更多一些。這就不是語文老師能掌握的了。
從高考語文試題的區分度和閱卷的實際情況來看,語文拿高分越來越困難。從平時的考試來看,語文很多試題區分度低,語文素養高和語文素養低的學生,得分差距很小。高考采用主觀題雙評的閱卷機制,也讓人覺得語文得高分的希望渺茫。反映在備考上,就是學生覺得語文備考的性價比不高,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大,也不一定能得到相應的分數。于是在語文備考上采取一種相對消極的態度,該做做,該背背,該練練,但不會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甚至會有意識的遺忘。對待這種情況,語文教師也要理解萬歲,最好不要強迫學生。
所以我覺得,高考語文不能沒有備考,但也不能把寶全押在備考的練習上,正常的語文學習也是備考,該閱讀就讓學生讀,該寫作就讓學生寫,讀寫永遠是語文學習的王道。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语文备考,我们能做什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胡歌一手牵唐嫣一手牵辛芷蕾,网友:宝总你
- 下一篇: 将与男友美国完婚?李施嬅回应:暂时未有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