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咸丰之死:色字头上一把刀?
原標題:咸豐之死:色字頭上一把刀?
香港有句俗話叫“咸豐年代的事,不提也罷”,指代陳年往事。
中國近代史的劃分,一般以咸豐帝他爹道光帝在位時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為開端。香港島被劃為殖民地,也是始于此次戰敗后簽訂的《南京條約》。
到了咸豐帝在位時(1850年—1861年),內憂外患迅速加劇,內有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英法聯軍侵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被迫與英、法、俄等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所以,咸豐年間不堪回首的恥辱歷史,帶給晚清時人的沖擊力遠遠大于第一次鴉片戰爭。
更戲劇性的轉變,發生在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本人身上。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31歲的奕詝崩于熱河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成為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掌握實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個留下子嗣的皇帝。
他的驟然離世,讓清朝最后半個世紀走向更加波譎云詭的變局。
[清]冷枚《避暑山莊圖》。圖源:網絡
01
有學者認為,咸豐十年(1860年)是清朝立國以來危機空前嚴峻的一年。
這一年,在南方,圍攻天京(即南京)的清軍江南大營潰敗,太平軍氣勢正盛。清朝只能依賴湘軍、淮軍等地方軍隊來平定太平天國。統領湘軍的曾國藩卻與咸豐出現了戰略分歧,咸豐希望曾國藩放棄圍攻安慶,率軍東下救援江南大營,曾國藩則認為要從長江中游著手,君臣二人一時貌合神離。
同年,在北方,英法聯軍卷土重來,侵略者登陸北塘(在今天津),兵臨北京城下。
在此兩年前,英法聯軍進犯天津,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之后雙方要交換批準文件,也就是“換約”,英法兩國堅持要到北京,咸豐卻想阻止外邦使者進京,沖突一時難以化解,且愈演愈烈,原本暫時中斷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重燃戰火,就連京師都要丟了。
咸豐皇帝畫像。圖源:網絡
面對英法聯軍步步緊逼,大臣僧格林沁給咸豐皇帝上了一道密折,請他以“木蘭秋狝”的名義離京避難,趕緊溜了。清朝皇室有秋季圍獵的盛事,所謂“木蘭”,即滿語捕鹿的意思。僧格林沁是蒙古族的親王,因其嗣母是咸豐的姑姑,名義上算是咸豐的表哥。
咸豐帝沒拿老表當外人,拿著這個密折跟王公大臣商議,說朕該外出打獵,還是出城迎敵呢?眾臣認為,這兩個方案都不靠譜,您應該坐鎮北京,指揮大清將士與英法二賊決戰。話說完沒多久,前方傳來戰報,北京城外的防線已經瓦解。
八月初八,北京失守前夕,咸豐以“木蘭秋狝”為名,從圓明園后門出城,逃往熱河行宮,同時命人對英法聯軍樹立白旗,以求停戰。
這是清朝皇帝從未有過的屈辱。咸豐離京前,大臣潘祖蔭直言相勸:“國君死社稷,上欲何往!”
咸豐乘船離京的渡口叫“安樂渡”,每逢皇帝御舟在此啟程,太監、宮女必一聲接一聲呼喊:“安樂渡。”其聲悠揚不絕,直到船到對岸才停下來。
《清稗類鈔》記載,咸豐帶著嬪妃、皇子與近臣,從圓明園離京當天,咸豐的兒子載淳(即日后的同治皇帝)跟著太監、宮女一聲聲地喊著“安樂渡”,年僅5歲的他,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變故。咸豐一把抱住兒子,潸然淚下,說:“今日無復有是矣!”
此時,咸豐帝的生命已經進入最后一年倒計時。
02
國家重重危機帶來的憂慮,可能是咸豐在一年內身體垮掉的原因之一。
逃離北京之前,咸豐不是一個愿意擺爛的皇帝,而是一個“時間管理大師”。關于咸豐勤于政事的記載,晚清大臣張集馨曾在給曾國藩幕僚的信中寫道:
凡軍機大政,有急報,雖深夜,(咸豐)必令內監就榻前跪讀。其大者,即炳燭披衣而起,御榻之內列小幾一,上設筆硯文具,率憑幾批答,或朱筆宣召大臣,無不立時施措,無片刻延緩者。其尋常小事,訖后,即將原折置幾,黎明臨御時,宣付軍機。
北京失守前夕,咸豐起用已賦閑5年的六弟恭親王奕訢,命他與英、法兩國議和。奕訢后來被稱為“鬼子六”,以建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理外交事務以及倡辦洋務運動著稱。
奕訢臨危受命,起初想以之前被僧格林沁俘虜的英國使者巴夏禮為籌碼,換取英、法兩國退兵,但是與之談判的英使額爾金、法使葛羅態度十分強硬。
奕訢只好亮出底牌,聲稱“所有在天津議定和約(1858年《天津條約》),自必一一皆準,本爵必不失信。……俟貴大臣到京日,選擇嚴肅處所,設立香案,由本爵代接貴國國書,置之案上,以昭禮敬”。
此時,咸豐已到熱河,他對奕訢的處理辦法十分滿意,唯一強調的就是不準出現皇帝“親遞國書”的場面,這點面子他還是要的。
1860年10月,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訢分別與英使額爾金、法使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并簽訂了續增條約,即《北京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割讓九龍給英國;對英、對法的賠償款都贈至八百萬兩;開放天津為通商口岸;準許華工出國;歸還此前沒收的天主教遺產。
恭親王奕訢。圖源:網絡
之前,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奕訢曾請俄國人出面調停。盡管俄國人本就是煽風點火的幫兇,但事后還是以調停者的身份向清廷“邀功”。
于是,清政府只好與俄國使者伊格納切夫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
伊格納切夫在條約中提出了15條內容,比英、法兩國的還多,真是讓奕訢看了想切腹。
《中俄北京條約》的核心內容包括:迫使清政府承認之前簽訂的《璦琿條約》,即原先規定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庫頁島以及海參崴在內)的約40萬平方公里地割讓給俄國;規定中俄西段疆界,“順山嶺、大河之流及中國常駐卡倫等處”為界,又使中國損失了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過去了整整20年的時間,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依然緩慢,落后就要挨打,第二次鴉片戰爭最終又一次以血的教訓告終。
北京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后,咸豐帝遲遲不愿意從熱河回鑾。次年春節,他本來下旨過了正月就回京,但沒過一天就變卦了;過了兩個月,他又宣布要去祭拜清東陵,但也沒有成行。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咸豐放下了政務,將國事交給了大臣們。咸豐身邊有心腹大臣肅順給他出主意;在京有六弟奕訢處理洋人的麻煩事;在南方有曾國藩帶兵討伐太平軍;表哥僧格林沁也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去鎮壓魯、豫、皖一帶的捻軍。
在熱河行宮,咸豐帝體型消瘦,咳中帶血,卻不顧身體,拼了命地飲酒,經常喝到酩酊大醉,甚至借此發泄情緒,每次喝醉,必怒罵太監、宮女,連寵妃也不能幸免。他自稱“且樂道人”,將這四個字寫成條幅,命太監掛于寢宮之內,一旁的皇后鈕祜祿氏(即日后的慈安太后)反復勸阻,才沒讓這條幅掛出來,暴露咸豐此時自暴自棄的心境。
有一種至今無法求證的說法:此時的咸豐帝因感到無力回天,有自求速死的嫌疑(“咸豐季年,天下糜爛,幾于不可收拾,故文宗以醇酒婦人自戕”)。
圓明園毀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圖源:攝圖網
03
縱情聲色的壞習慣,有可能早已掏空了咸豐的身體。
野史記載,咸豐對裹小腳的漢人女子有變態般的癡迷。據說,咸豐曾寵愛一個山西籍的曹姓寡婦,最愛她那對“三寸金蓮”。這位曹寡婦不僅“色頗姝麗”,而且一雙小鞋“以菜玉為底,襯以香屑”,讓咸豐帝欲罷不能。
他特別寵愛四個漢人美女,分別賜名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武陵春,號稱“四春”。
還有人專門從江浙一帶購來一批妙齡美女,向咸豐帝獻媚。這些女子都是咸豐自己找的“編外人員”,照規矩無法進宮。咸豐想到一個辦法,將她們以“打更民婦”的名義送入圓明園。平時咸豐在圓明園駐蹕,她們白天休息,晚上穿上更夫的衣服去皇帝寢宮“打更”。
所以,咸豐“托言因疾頤養,多延園居時日”,是為了近女色。
色字頭上一把刀,性生活無所節制,勢必有害健康。到了熱河后,少了宮中規矩的節制,咸豐帝也就更難以克制。
有意思的是,當時的人認為,咸豐帝的寵妃那拉氏(即日后的慈禧太后)之所以備受寵愛,也與她會唱南曲、愛穿南衣有關。
那拉氏,祖先居于葉赫,故又稱葉赫那拉氏,為滿洲鑲藍旗人,17歲時參加選秀女入宮,因姿色出眾,封為蘭貴人。后來,那拉氏一路晉升,在皇長子載淳后,封為懿貴妃。
很多野史宣稱,那拉氏對咸豐的性吸引力,來自于她與其他旗人截然不同的南方韻味,但由于那拉氏并未去過南方,所以可信度不高。也有一個說法,是那拉氏家中有個南方來的保姆,教她從小學會南方漢人的詞曲和妝容。
那拉氏入宮后,閑著沒事干就唱曲,余音裊裊,動人心弦,一下子吸引了咸豐。一說,咸豐帝將那拉氏列為“天地一家春”,對她的喜愛遠遠超過了圓明園的“四春”。
那拉氏討皇帝歡心的不僅僅是唱歌,還有文采。
咸豐在位時,清朝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他每天都要面對堆積如山的奏折。
此時,后妃中文化水平較高的那拉氏,經常助咸豐一臂之力。那拉氏學過漢文化,能讀經史著作,會寫字,于是在旁侍候咸豐批折子,聽他倒苦水。后妃本來不得干政,但那拉氏從旁協助,耳濡目染,政治野心也與日俱增。
這一說法也有佐證,同治年間,慈禧垂簾聽政,常對送上來的奏折用劃痕、折角等方式進行批閱。這是皇帝的慣用手法,只有親眼見過皇帝批奏折的人才知道。
咸豐至死也不知道,眼前這位美人,會在將來掀起怎樣的風浪。
晚清宮廷畫師繪《咸豐皇帝便裝像》。圖源:網絡
04
內心的憂傷和身體的縱欲,也許會危害咸豐帝的健康,但真正帶走他生命的,是疾病。
咸豐十一年(1861年)二月下旬,咸豐帝再度放棄了回京的打算。他在給七弟奕譞的奏折上作朱筆批示:“不意旬日以來,氣體稍覺可支,惟咳嗽不止,紅痰屢見,非靜攝斷難奏效。”意思是,由于身體原因,咸豐無法顛沛勞頓,只能靜養,所以一再推遲回鑾。
從史料中描述的病情來看,咸豐得的病應該是肺癆,也就是肺結核。在抗生素等有效藥物發明之前,這是不治之癥。
當時傳言鹿血能治此病,宮人還在熱河養了一群鹿,讓咸豐帝每日飲鹿血療養,但咸豐帝喝了鹿血病情沒好轉,反而病到咳血。
此外,咸豐一向不注重肺部健康,而且有吸食鴉片的惡習。
清人筆記記載,咸豐帝是個癮君子,愛嗑藥,還把鴉片叫做“益壽如意膏”,又稱為“紫霞膏”,“及粵寇事急,宵旰焦勞,恒以此自遣。咸豐庚申,英法聯軍入京,文宗狩熱河,有汲汲顧景之勢,更沈溺于是”。太平軍北伐,咸豐帝靠吸鴉片來緩解壓力;英法聯軍侵華,咸豐帝從北京出逃,擔驚受怕,接著吸鴉片。
對肺結核病人而言,吸煙、喝酒是大忌。
如此一來,咸豐的身體每況愈下。在熱河行宮過完六月初九的生日后,咸豐帝一連躺了十幾天,病情堪憂。
到了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咸豐帝食欲大振,中午點了羊肉片白菜、膾牛肚、炒豆腐、羊肉絲炒豆芽等好幾道菜。
但這更像是回光返照。
吃完這頓飯后,咸豐帝很快就陷入暈厥,到了夜晚蘇醒后,趕緊宣召肅順、載垣等御前大臣入內,吊著一口氣宣布后事:立6歲的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任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太子的兩個媽(皇后鈕祜祿氏和載淳生母懿貴妃那拉氏)共同輔政,她們手頭有一枚印章,顧命八大臣所擬的詔書,得有這個印章才能算數。
七月十七日凌晨,31歲的咸豐帝病逝于熱河行宮。當時,御膳房還給他準備了早點“冰糖燕窩”,但咸豐永遠等不到這道菜了。
咸豐死后,皇太子載淳繼位,改年號為“祺祥”。
然而,之后的政治形勢并沒有照著咸豐生前安排好的劇本上演。
自從咸豐逃出北京后,清政府的中央官僚已經一分為二,一派以肅順為首,在熱河行宮隨侍左右,就連咸豐喝杯奶茶,肅順還要在一旁幫他捧茶碗;另一派以恭親王奕訢為首,在北京幫咸豐收拾爛攤子。
當咸豐帝的靈柩返回北京后,東、西兩宮太后與奕訢、奕譞等聯合發動“辛酉政變”,奪取大權,廢黜顧命八大臣(肅順被斬,載垣、端華賜令自盡,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景壽革職)。
垂簾聽政。圖源:影視劇照
此前由顧命八大臣擬定的“祺祥”年號也被廢,新的年號改為“同治”。
十月,年僅6歲的同治帝在太和殿的登基大典上接受百官朝賀,此后,兩宮太后開啟了垂簾聽政的模式,尤其是慈禧太后那拉氏終于從幕后走向臺前,執掌朝政,成為此后近半個世紀中,帝國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
紫禁城里,再無手握實權的皇帝。咸豐帝的離世,悄然終結了一個時代。
參考文獻:
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中華書局,1981
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
許指嚴:《十葉野聞》,中華書局,2007
徐珂:《清稗類鈔》,中華書局,2010
茅海建:《苦命天子 : 咸豐皇帝奕詝》,三聯書店,2006
姜濤、卞修躍:《中國近代通史(第二卷):近代中國的開端(1840-1864)》,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咸丰之死:色字头上一把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国资委最新披露“工资条”,能源央企谁赚得
- 下一篇: 如何写出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