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2)认知驱动——周岭;第三章、第四章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读书笔记之:(2)认知驱动——周岭;第三章、第四章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文章目錄
- 人的負面偏好
- 走出二元世界
- 別想一勞永逸
- 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 遇到問題寫下來
- 敢于假設可以快速進步
- 降低期待,重視時間的力量
- 深度練習,從普通到卓越
- 跨界讓你與眾不同
人的負面偏好
- 人對于壞事的敏感程度總是高于好事,我們的世界總是會因為一點點負面事情而變得特別糟糕。
- 一句批評的話能造成的傷害起碼需要 5 個善意的行為才能彌補。因此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只要努力讓自己不制造負面情緒就算是很棒的原則了。
- 大腦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總是想維持平衡,因為這樣消耗能量最小,因此,不管別人對我們多么好或者多么糟糕,我們最終都會適應,但是越是這樣我們越是需要關注最親近的人的感受,不要以為他們的好都是理所應當
- 我們的大腦是有注意力分配的,符合“近大遠小”的規則,因此我們總會不自覺地放大我們關注的事物的權重,因此我們生活中往往行事偏頗,而且總是容易被一點壞事情影響認為生活失去了意義。
走出二元世界
- 成人的世界是模糊的,不是非黑即白的,因此很多事情不要只分對錯
- 對于一件事情,我們始終要強調:(1)想要實現他并不容易;(2)當一個人真正成熟,我們要學會在世界中學會包容萬物,逍遙自在。
- 人們之所以有二元的思維,是因為二元對立的世界是穩定的,東方的哲學有陰陽,人類性別分男女,計算機的基本信息單位是比特,即:0,1,這些二元的東西是非常穩定的而碰巧人類的天性也是追求確定的東西。但是成熟的人可以忍受復雜和混亂,甚至積極地改變自己,比如從一個人身上看到缺點和優點而非簡單地將人分成好人和壞人。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里,人們只能容納自己接受的事物,而無法接受自己不喜歡的。
- 東方哲學除了講陰陽對立之外,我們還有巨大的智慧,即:陰陽相互轉換,相互調和,陰極則轉陽,陽極則轉陰,物極必反。而西方的哲學中似乎并未強調這一點。
- 堅持非黑即白的人容易缺乏耐心,因為他們總是需要知道確定的結果之后才能安定下來,否則就會浮躁不堪,因為他們無法忍受不確定性。
- 我們要學會在復雜的世界中避開二元對立的思維,而非完全拋棄這種思維,我們要學會的是保持靈活的思維,而且我們也不應該害怕失去自我,因為避開二元對立并非人云亦云,只是更加博采眾長,對生活的更多現象采取更加廣泛地思考,這樣的做法并不是隨波逐流。
別想一勞永逸
- 花椰菜之所以能抗毒,是因為富含蘿卜硫素,這種毒素被人體攝入后會激活應激系統,會產生抗氧化酶,從而可以讓我們變健康。
- 太大的壓力和沒有壓力都不是好事
- 我們要保持在舒適區的邊緣不斷游走
- 熱力學第二定律表示:能量會自發地從多處流向少處,高出流向低處,因此如果我們不主動地輸入能量去維護這個系統,那么這個系統就會趨于混亂、瓦解和消失
- 聰明的成長者無論面臨巨大壓力還是處于舒適區都會刻意保持適度的難受。
- 最好的訓練狀態 85% 容易和熟悉的部分,15%困難狀態,也可以看成 二八定律,這樣的任務分配可以讓我們迅速成長。
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 我們要了解很多“自律”背后的機理,而不是盲目靠意志力去堅持,因為意志力本身是很寶貴的資源。因為當我們真正看清楚做一件事情的好處之后,我們就會覺得不堅持下去是一種莫大的損失。
- 我們要主動發掘一件事情的長遠意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容易堅持;如,喬布斯的真正目標不是生產蘋果手機而是為了改變世界
- 一個人的成就往往在他的眼界之內,一個人在現實世界能夠走多遠,其實在他心中早就標記好了。
- 我們的潛意識有本能腦和情緒腦共同控制,它的力量比意志力的力量要大很多,所以我們的成長可以分為顯性的“能力成長”,和隱形的“心理成長”,當心理成長滯后于能力成長的時候,會限制我們自身能力的突破,這也是為什么當我們變得更好,而潛意識沒有接受的時候,我們就會搞砸計劃,變成原來的自己。所以讓潛意識接受我們進步之后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個人認為快速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通過不斷閱讀提高自己的認知,并且提高自信,認為自己配得上某些成就或者對某些事物敢于設想,因為如果一件事情不敢去想就更談不上敢去完成和實現了。
-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感覺到自己是在堅持,那么就一定會有犧牲感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委屈和吃虧,這樣是很難堅持到底獲得成功的。而這種認知也是由于我們的 “負面偏好” 導致的,我們會更加傾向于關注堅持所帶來的 “痛苦”,這就需要我們主動轉換思維,讓我們的大腦更加關注于“收獲”,即:正反饋機制的建立很重要。
- 看清機制,防止盲目的努力,尋找意義,注入長久的動力,感受好處,體驗當下的愉悅。
遇到問題寫下來
- 將問題寫下來可以緩解糟糕的情緒,因為當情緒產生時,理性會退居二線,而人類的情緒腦的力量遠大于理智腦,所以我們情緒處理的優先級會遠高于理性。但是情緒腦在智能方面又遠低于理智腦,他只能粗糙地將事物分為 “有利的” 和 “有害的”,情緒發生很快而且往往劇烈,這是因為我們的情緒腦使我們較為原始的腦區,情緒腦的反應是本能性的,他需要幫你在極端的情況下迅速調用你的身體和腦力資源來幫助自己保住性命,比如在遠古時期遇到野獸,我們的情緒會瞬間幫我們決定是打斗還是逃跑,因此情緒處理事情很直接也很劇烈,因此情緒很容易走向極端,而寫下來的過程我們會調用理智腦,在我們寫下來的過程中我們會調動更多的理性資源進行理智的思考,對目前的情況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從而完全地抑制住情緒腦。
- 人腦海里每天會有 1.2 萬 -6萬個念頭,而這些想法往往使我們分心并且具有負面偏好,而當我們把要進行的事情寫下來,我們可以啟動元認知,清空我們的工作記憶。
- 工作記憶:每個人大概只有 7 個腦力小球來讓我們進行思維活動,而那些念頭會輪流占用這些資源,而我們想釋放這些資源只有兩個途徑:
- 在現實世界中完成這些念頭讓事情閉合,釋放資源
- 在虛擬世界中審視,寫到紙上,欺騙大腦事情已經閉合,釋放資源。
- 因此當我們寫下來的時候,這些念頭被審視了一遍,大腦會認為我們已經處理過了,也就不去想了。
- 真正的行動力是 “清晰力” 而非 “意志力”,當我們覺得做這個也行,做那個也行的時候我們會傾向于做最簡單、舒適的活動——娛樂,因此我們要對當前的任務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即:下一步馬上要做什么,我們要防止自己進入 “選擇模糊” 的陷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下一步計劃寫下來。
- 寫下來的過程是對思路梳理的過程,會讓原來模棱兩可的下一個步驟變得更加清晰,這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就是 “想與寫” 的距離。
- 想、說、寫代表了三種程度的思考能力,因為這三種活動關聯的知識數量和密度是不同:
- 沒有輸出能力的人只能在腦中想,但不會說
- 輸出能力弱的人可能會說,但是未必說清楚
- 輸出能力強的人通常會寫,而且還能寫清楚
- 書寫是鍛煉深度思考能力最高效的方法之一
- 寫東西的時候可以最大限度地調用腦中的知識儲備,產生更多的關聯,當我們將一些知識進行重新敘述的時候,我們會換一種連接知識的方式,而這個過程會把知識重新串聯一遍,達到很好整合的效果。
敢于假設可以快速進步
- 很多時候我們腦子一片空白,但是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假設一個中心詞匯,圍繞這個中心詞匯展開思考,而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更多的思維,然后再迭代這個過程,最終思維就會得到開拓。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要盡可能說出一個簡單的答案,然后再這個答案上再進行擴展,這就類似于“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因為我們的思維都不能一次性考慮周全,所以我們學習最快的方式是小步走 + 快速迭代。
- 關鍵不在于對錯,而在于要有一個 “想法”,只要我們能根據當前知識和可用信息先做出一個假設我們大概率不會卡在原地,就能夠繼續向前邁進。
- 現實似乎總是提醒我們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告訴我們能學的東西其實很少,能做的事情也很少,當現實一次又一次給我們相同的反饋的時候,我們應該靜下心來關注這個事實,因為這背后很可能就是人類急于求成的心理和天性在作祟,所以一個清醒的人應該對現實的結果保持坦誠,接納每次微小的進步才是現實,只有接納現實,真正的進步才會到來。
- 我們在借用他人的假設時,不要因為他的某些風格不符合自己的認知標準就對他們的思考嗤之以鼻,這樣我們很容易“洗澡水和和孩子一起潑出去”,要學會從萬物中學習,你可以不喜歡某個人,某個觀點,但是要重視每個人思考的路徑和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不斷吸收別人有用的部分。
降低期待,重視時間的力量
- 小孩子學走路跌跌撞撞,但是幾年之后他們很快會和我們走的一樣好。這也是我們做每件事情的道理,我們應該像最初學走路一樣每天進步一點點,以實踐作為驅動一點點在時間的催化下變得更高,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捷徑和速度。
- 要做到下面兩點:
- 只做剛需之事:不同時做很多事情,只做重要的,貪多嚼不爛
- 沒有期待之心:對所有的事情,只要你認為有意義做的,就去做就行了,不要惦記結果如何,只關注當下的點滴喜悅。
- 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之初都是這么做的,只是長大了之后我們總是想兼顧更多事情,想做的更快,更加迅速的見到結果。我們要常懷赤子心,回到最初的狀態。
- 我們長大后的多數煩惱都來自于對他人和自己的過高期待,而且我們往往要的很多才導致心神不安,不能專注地學習或工作。很多任務都是我們強加給自己的,就算暫時放棄天也不會塌下來。
- 我們掌握技能的過程本質上就是通過大量的練習使得大腦中的神經元產生連接并且產生強關聯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初期是非常緩慢的,因為在之前還沒有形成順暢的通路,但是通過持續練習這些連接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強,最終形成高效的網絡
- 在技能學習的時候,我們要主動降低期待,讓自己每次只做好一件事情,也要允許自己進步緩慢,允許自己花更長的時間去練習。記住一句話“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 主動降低期待還有助于生活幸福,因為生活中的那些好脾氣或者有耐心,無非就是適當降低期待所表現出來的結果,因此生活中我們對他人的期待都應該減少一些,對事情的結果也不要過分重視,因為結果本就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對待親密的人,對待我們的家人,我們尤其容易苛刻地對待,但是我們要盡量避免這種情況。
- 叔本華說:“人生的幸福不是追求快樂,而是沒有痛苦”,而世間獲得幸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降低期待。
-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是看我們能不能在腦中保持兩種想法的想法還依然能夠正常行事的能力,檢驗一流心理的標準是:能否容納兩種相反的期待,還能正常行事。
- 命運總會眷顧慢慢變好的人,長久堅持而不急不躁的人,雖然成年人的世界并不容易,但是從一生的尺度上看,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允許自己慢慢改變。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既希望自己變好,又能穩住自己慢慢前行,既能做最好的準備,也能做最壞的打算,既能好好愛他人,也能好好愛自己。
深度練習,從普通到卓越
- 學習即練習,有一是一
- 曾國藩讀書:“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
- 費曼的方法:“拿到一本書從頭讀,盡量往下讀,直到一竅不通時,再從頭開始,這樣堅持向下讀,直到完全讀懂為止”
- 上乘的學習方法就是簡單、原始,不貪多求快,只要一步一步,一點一滴扎實推進即可。誰在這方面耍小聰明,誰最終就會吃虧。
- 學習中,前面如果有很多漏洞和盲區而且沒有徹底解決,那么以后的學習就會一直受這些問題影響,建立的知識體系中漏洞和問題就會越來越多。
- 當遇到一個知識存在卡殼,學不下去的情況,那就代表對此前學習的東西沒有完全掌握,沒有達到熟練的程度。只有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一個人才能真正創造出自己的成績或者作品,獲取真正的影響力和優勢。
- 我們要在心態上學的慢,允許自己學的少,在動作上要學得快,要求自己熟練、迅速
- 學習分兩種:
- 認知上的學習:獲取高質量的知識(鉆研論文獲得一手知識);深度縫合新知識(把所學寫下來);輸出成果去教授其他人
- 技能上的學習:學習即練習,有一是一;提高速度
- 習慣潛學習的人總是試圖翻越障礙,于是沉迷體驗各種路徑,盡管開始走的輕松但是走到半山腰總會無路可走,但是那些深度學習的人好比在打隧道,每一步走的都不容易,速度也不快,但是一旦貫穿就會永遠輕松。
跨界讓你與眾不同
- 人生總是容易在痛苦和無聊中間搖擺,在生存壓力大的時候,人們更容易痛苦,而在現在這個物質豐富的社會,很多人的生活傾向于更加無聊。
- 準備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可以讓你在閑暇的時候可以不自覺的去想,甚至去踐行(當然不是玩手機或者刷抖音這種,而是一種副業)經年累月之后,這個事情將帶給你意外之喜。
- 這個興趣最好與你的主業相差甚遠,因為這樣你才不會很功利地去完成它,而且可以當做放松大腦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例如工科生敲代碼是主業,那么副業可以是寫文章,彈鋼琴等等,這樣不僅能夠調用不同的腦區進行工作,放松一直緊繃的腦區,起到鍛煉不同腦區的效果,而且另外一個腦區活躍很可能會讓你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思路啟發,有助于你本職工作的完成。
- 這個也是鄭強教授說的“非對稱優勢”,鄭強教授曾經說:“我和易中天教授一起比較的話,我是搞高分子化學的,易中天教授是搞歷史的,我雖然不精通歷史,但是也能談一些,但是易中天教授可能對高分子一竅也不通”,因此這樣就產生了非對稱優勢,所以我們將自己的副業跨界的越遠,我們就越可能獲得非對稱優勢。
- 李笑來也在《財富自由之路》中提到,在某個技能上死磕確實是一個策略,但更好的策略是“多維度打造競爭力”,因為在單個維度上拼的是長度,而兩個維度是面積,三個維度則是體積,每次跨界都是給自己擴展一個新的維度,維度多了,競爭力自然就強了。
- 在學習之路上,最好一開始就做好孤獨前行的準備,因為一群人一起走,很多人節奏不一樣,可能會導致整個群體進步的速度很緩慢,而且計算機表現出了同樣的現象,那就是在多個進程之間進行同步是消耗時間的,多個人協作所消耗的精力和時間也有可能是進步路上的絆腳石。因此當我們進入一個領域的時候,要了解大圈子,但是也要保持距離,讓自己保持能夠自己學習自我驅動的能力,不要以為融入主流的圈子才能進步更快,相反,有的時候在主流圈子扎得越深,思維越可能會僵化。
- 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在本職工作之外培養一個甚至是多個全新的技能,去創造一個或者多個世界無法剝奪的價值和優勢。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读书笔记之:(2)认知驱动——周岭;第三章、第四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遇到税控盘共享多人使用的问题怎么解决
- 下一篇: 软件进度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进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