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殿堂,名家辈出,秘密何在?
原標題:粵劇殿堂,名家輩出,秘密何在?
《倫文敘傳奇》劇照。
《山鄉(xiāng)風云》劇照,1965年。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泟〗倌陙砣瞬泡叧?,從來不缺少才華橫溢之人。但是,有這么一個地方,堪稱粵劇人才的“戲窩子”,眾多留名青史的大老倌都是在這里“扎”(粵語“紅”的意思)起來,那就是廣東粵劇院。
廣東粵劇院的前身廣東粵劇團成立于1953年2月。1956年5月,廣東粵劇團赴京演出由粵劇大師馬師曾、紅線女主演的《搜書院》,周恩來總理觀看演出后,美譽粵劇為“南國紅豆”,并為廣東粵劇團書贈“批判性地接受民族文化遺產(chǎn),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地方戲曲音樂,使祖國的文化藝術發(fā)出新的光彩”重要題詞。如今廣東粵劇院大門上的金色招牌用的就是周總理當年題詞寫下的字。
1958年4月,廣東粵劇團與廣州粵劇團合并,組成廣東省粵劇團。1958年11月,以廣東省粵劇團為基礎,合并永光明、新世界、東方紅、南方、太陽升、冠南華、光華等粵劇團,成立廣東粵劇院,首任院長為馬師曾,副院長羅品超,藝術總指導白駒榮。
名家同臺,共領風騷數(shù)十年
發(fā)展和繁榮戲曲藝術,人才是根本。因為戲曲藝術是“角兒”的藝術,無“角兒”則無戲。廣東粵劇院建院(團)初期即擁有馬師曾、紅線女、白駒榮、羅品超、文覺非、郎筠玉、靚少佳、新珠、曾三多、李翠芳、呂玉郎、楚岫云、譚玉真、陸云飛、小飛紅、馮鏡華、王中王、盧啟光、薛覺明、少昆侖、何劍秋、羅家寶、陳笑風、林小群、陳小茶、劉美卿、白超鴻、鄧丹平、李艷霜、鄭綺文、黎國榮、梁少聲、區(qū)少基、梁國雄、關國華、鄭培英等一批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和著名演員。其中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大師馬師曾被譽為“粵劇泰斗”“一代伶王”,他獨創(chuàng)的“乞兒喉”及“馬腔”半唱半白、頓挫分明,有時還加入方言俚語,活潑滑稽,被粵曲界評價為“史無前例,后乏來者”;紅線女亦開創(chuàng)了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紅派藝術,代表著粵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成就;而“白腔”創(chuàng)始人白駒榮更享有“小生王”的美譽;20世紀50年代炙手可熱的“三大小生”呂玉郎、羅家寶、陳笑風還博取眾長,自立門派,各自創(chuàng)造了獨樹一幟的“鏡腔”“蝦腔”“風腔”;還有“擁躉”無數(shù)的三位著名花旦林小群、陳小茶、鄭綺文在臺上爭妍斗艷……粵劇在這里發(fā)光。
臺前精彩,幕后也不遑多讓。對于戲寶而言,如果說編劇是靈魂,那么導演就是舵手了,廣東粵劇界赫赫有名的編導“五老”楊子靜、陳冠卿、陳酉名、陳晃宮、林榆都是在廣東粵劇院揚名立萬的,他們創(chuàng)作排演的《搜書院》《關漢卿》《山鄉(xiāng)風云》《荊軻》《柳毅傳書》《倫文敘傳奇》《花蕊夫人》《夢斷香銷四十年》等優(yōu)秀劇目甫一推出即引起哄動,海內(nèi)外大小劇團爭相搬演,至今歷演不衰。他們的作品不但推動了新中國粵劇的革新,而且唱紅了幾代粵劇名伶。
戲曲流派唱腔的形成,離不開音樂家的輔助。粵樂世家黃不滅以及子女黃壯謀、黃繼謀、黃英謀,長期為馬師曾、紅線女、羅品超、羅家寶、陳笑風、林小群等名家設計音樂唱腔,為馬腔、紅腔等名腔流派的形成推波助瀾,尤其對“紅腔”藝術流派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紅線女曾經(jīng)坦言:“黃家父子音樂名家和我的粵劇藝術合作有著唇齒相依的關系?!边@一大批前輩藝術家為劇院及粵劇事業(yè)的發(fā)展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藝術財富和精神財富,為廣東粵劇院的藝術建設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廣東粵劇院迎來了藝術創(chuàng)作和人才成長的大好時機,一批承上啟下的藝術家更加成熟。如演員(以姓氏筆畫為序)小神鷹、小少佳、仇小冰、王中玉、區(qū)翠儀、區(qū)柳霞、白雪紅、白雪梅、石堅、盧海潮、葉兆柏、葉炎華、馮樂永、馮錦娟、關青、紅虹、林錦屏、林炳泉、劉錦榮、呂洪廣、朱伯釗、朱伯銓、朱平洲、陳大衛(wèi)、陳曉明、陳麗嫦、張玉珍、張松堅、張蔚蕙、張智強、陸秀霞、麥維佳、羅赤峰、羅偉儉、胡涓涓、施麗萍、郭滿城、容劍平、梁暉、梁建冬、黃婉紅、黃超全、潘桂琳;編導劉漢鼐、李觀璇、梁建忠、陳小莎、何篤忠、陳梅熙、鐘漢秋、唐峰、梁松峰;樂師萬靄端、王炳堯、鄧樹榮、鄺斌、陳燊、胡公儀、高升、黃兆繼、黃健濤、蔣華燊、崔德坤、謝燦光等,成為劇院傳承發(fā)展的中堅藝術力量,對傳承前輩的藝術和發(fā)展劇院的藝術創(chuàng)作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廣東粵劇院人的努力,廣東粵劇院被譽為粵劇的最高藝術殿堂。劇院先后擁有了大批獨當一面的藝術人才,并獲得多種榮譽:羅家寶、林榆、黃壯謀先后獲得“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羅家寶、丁凡先后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關國華、鄭培英、小神鷹、黃壯謀、梁耀安、曹秀琴、關青、蔣文端、曾小敏等先后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丁凡、陳韻紅、曾小敏先后獲得“文華表演獎”;丁凡、陳韻紅、曹秀琴、梁耀安、姚志強、吳國華、梁淑卿、蔣文端、麥玉清、曾小敏、彭慶華等11位中青年藝術家先后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劇院成為全國擁有“梅花獎”演員最多的藝術院團之一。
薪火相傳,氍毹代有才人出
誠然,廣東粵劇院在不同的發(fā)展時期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粵劇名家代表,但他們都以傳承好、發(fā)展好粵劇為己任——粵劇在這里薪火相傳。
國家一級演員岑海雁曾經(jīng)告訴過南都記者,《夢斷香銷四十年》是著名編劇陳冠卿1984年為羅家寶度身定造的一出經(jīng)典粵劇。該劇首演時陣容十分強大,陸游由羅家寶飾演,唐琬由白雪紅飾演,趙士程由白超鴻飾演,而年僅20歲的新人岑海雁出演第二女主角王春娥?!拔耶敃r很害怕,戰(zhàn)戰(zhàn)兢兢,這么多老倌,我怕接不上戲。王春娥這個角色很重要,她與陸游、唐琬都有對手戲,每一次排練的時候我都擔心自己交不準。前輩們見我太緊張,就安慰我說,雁女,唔使怕!”聽了老倌們暖心的話,岑海雁慢慢放下了心結——跟老倌們排戲雖然壓力大,卻是求之不得的學習機會。在這個名角云集的團隊帶動和指點下,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岑海雁成長得很快,慢慢地,她就由王春娥“進階”到唐琬了。
又如被稱粵劇現(xiàn)代戲里程碑式的名劇《山鄉(xiāng)風云》,第一代女主角劉琴的扮演者、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在粵劇傳統(tǒng)表演程式和現(xiàn)代戲的結合上取得了標志性的突破,成為其首本戲之一。2007年,廣東粵劇院匯聚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重排該劇。80多歲高齡的紅線女給女主角蔣文端教戲,一招一式的心得都傾囊相授。讓蔣文端十分感動的是,紅線女一直給予她很多鼓勵和關懷。“一開始我擔心自己唱得不像她的‘紅腔’,她告訴我,不唱‘紅腔’也可以演好劉琴,關鍵是要有自己的特色。這句話讓我一下就安心了。”2011年,蔣文端憑借劉琴一角獲得了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粵劇姓粵,要有“粵味”,就要注重傳承。廣東粵劇院為老一輩杰出的藝術家和梅花獎獲得者成立工作室,為廣東粵劇院的藝術建設、人才培養(yǎng)發(fā)揮傳幫帶作用,譬如于2018年10月成立的“黃壯謀粵劇工作室”。黃壯謀除了開設講座等活動,向年青一代分享從藝心得,經(jīng)典劇目《山鄉(xiāng)風云》和《牡丹亭》重排時,他也到場指導。2019年,他更帶著青年音樂員梁妙翠,一起為新編粵劇《譙國夫人》做唱腔設計。這個“以老帶新”的創(chuàng)作組合令該劇的唱腔既有濃郁的傳統(tǒng)粵味,又有新意。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對廣東粵劇院在新時代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表示認可。他指出,首先是借鑒以往的師徒制,在新的體制下完善師傅帶徒弟的培養(yǎng)方式,既有口傳心授的教學內(nèi)容,又有同臺演出的實踐機會,新的一輩又一輩的演員健康成長,比如羅品超—丁凡—彭慶華、文汝清,師承關系有目共睹。其次,除了日常性、季節(jié)性演出外,劇院還著力營造特定的演出平臺,為年輕演員提供更多更大的機會,如“周末睇大戲”,不少演員就是在這個平臺上被廣為人知的。再者,堅持每年舉辦劇院內(nèi)部的演藝比賽,各個行當?shù)难輪T以及各種類別的音樂員同臺獻藝,互相學習,共同提升。最后,適時為年輕演員舉辦名家講座,講戲曲史,也講戲曲理論和演出經(jīng)驗,不斷提高年輕演員的專業(yè)修養(yǎng)?!熬C合來看,廣東粵劇院的人才不斷涌現(xiàn),一步一個腳印穩(wěn)步成長,如今的中堅力量為整個劇院增添了朝氣和號召力?!绷頁?jù)介紹,在人才儲備上,2019年,廣東粵劇院還與廣東省舞蹈戲劇職業(yè)學院合作開設現(xiàn)代學徒制廣府粵劇大專班,為藝術人才提供繼續(xù)深造平臺。總而言之,廣東粵劇院在人才培養(yǎng)和梯隊建設方面的努力與成績有目共睹。
“以曾小敏為首的年青一代領導層走馬上任之后,我們欣喜地看到,廣東粵劇院新老藝術家群體實現(xiàn)了順利交接,粵劇正以青春靚麗的藝術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敝袊囆g研究所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會長王馗對南都記者說,“以曾小敏為代表的新一代粵劇人,如彭慶華、文汝清等,他們組成了多元行當?shù)乃囆g家群體,在粵劇舞臺上呈現(xiàn)了多元風格的藝術作品,從復排古老的南派武功到經(jīng)典戲寶創(chuàng)新演繹,不一而足,尤其把經(jīng)典戲寶用新時代的包裝以貼近時代審美的需要,如《白蛇傳·情》,甚至把網(wǎng)絡游戲改編為戲曲,如《決戰(zhàn)天策府》,這些劇目都不同程度地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這是只有廣東粵劇院這樣年輕的、多元的人才隊伍才有可能帶來的驚喜?!?
氍毹代有才人出,共領風騷70年。70年來,廣東粵劇院的演員陣容在變、劇目在變、舞臺形式在變,不變的是一代代廣東粵劇院人對傳承粵劇、發(fā)展粵劇的信念感。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圖片由廣東粵劇院提供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粤剧殿堂,名家辈出,秘密何在?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今日进二九,下雪好还是晴天好?分别
- 下一篇: 原创:华为跟小米手机,你更喜欢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