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李世民霸占弟媳杨氏时,为何长孙皇后不劝阻?多年后魏征说出实情
原標題:李世民霸占弟媳楊氏時,為何長孫皇后不勸阻?多年后魏征說出實情
前言
公元626年,在唐朝建立之初,群雄割據,天下紛亂。李世民受封秦王,攝政輔佐大哥李建成。李建成身為太子,卻政治才能有限。朝野中下頻頻這樣說道:“要治國平天下,非世民不能。”
李建成常年郁結心中不滿,看在眼里。他認為李世民鼎盛之勢將威脅到自己太子之位,遂聯合三弟齊王李元吉,在朝中處處針對李世民。李世民屢屢忍讓,但李建成兄弟仍然嫉視如 Initials,對他百般刁難。
一、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弒兄奪嫡
李世民性格剛正,威武有力,軍政手腕過人。他深知自己是唐朝的棟梁之才,若不能盡展抱負,國家必遭劫難。但身為二皇子,又難逾越嫡長子繼承的傳統,只能無奈忍讓。
直到有一日,李建成連日來心情顯然歡悅。有宮女悄然告知李世民:“太子殿下近日興高采烈,似乎是得了父皇準許,要廢你秦王之位了。”李世民苦笑不語,心知大限已到。留在朝中只會被兄長逼迫走投無路,不如自己主動出擊為好。
于是在武德元年,李世民果斷發動了改變唐朝歷史進程的玄武門之變。當晚他親率親信軍隊入宮,直取李建成和李元吉所居之處。李建成猝不及防,還未出仁王殿,已被李世民一箭射中,應聲倒地。李元吉情急下拔劍反擊,奮勇當先,躍入重圍欲救大哥。然而寡不敵眾,終究身中數箭而亡。
玄武門外一夜之間鮮血染紅,李建成、李元吉兩人就此命喪黃泉,再無翻身之日。李世民則一舉奪得皇儲之位。然而多年之后每每想起此事,李世民都不禁絞緊了眉頭。因為這場宮廷政變使他手染親兄的血,這數罪加身,終生難以釋懷。
那一夜李建成死得糊涂,他人生最后一刻恐怕都沒有想明白,自己這位英勇善戰的二皇弟,怎會對自己痛下毒手。李世民親自動手弒兄,當時決然殘忍,事后痛心疾首,這般反復無常心理折磨也使他從此過上了提心吊膽的生活。
而李元吉更是這場血雨腥風中的悲劇性人物。他忠心耿耿地追隨大哥李建成,根本不會想到自己也會被卷入政治斗爭,成為這場兄弟相殘的犧牲品。當玄武門之變爆發時,李元吉義無反顧地誓死捍衛太子,想要不顧一切保護大哥。卻不想自己才二十出頭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
“元吉啊,你我同為嫡子borne,卻陰差陽錯有了今日這般結局......”李世民時常會在深夜獨自長嘆。對逝去的三皇子,他亦懷有深沉的歉疚之情。因為這場權力斗爭犧牲了李元吉這條單純的生命,讓李世民不免有負罪的感觸。他時常自問:“若當日我不心急發動政變,會不會三皇子還能平安地活下去?他本可以娶妻生子,一生順遂,而不是被我親手奪去了生命......”
二、霸占弟妻楊氏:唐太宗的難言之隱
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登基在即。然而,出人意料地,他卻在此時霸占了李元吉的妻室楊氏,欲立為妃。
“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當此之舉傳出時,朝中大臣魏征冒死直諫,言辭激烈地反對李世民的作為有傷風化。魏征直言李世民此舉不義,勸他三思。然而李世民置若罔聞,依然收楊氏為妃。
當時人們議論紛紛,對此存在種種猜測。楊氏出自弘農楊氏望族,李世民是眼紅她的背景勢力,意圖通過姻親政治獲得額外資源;李世民與楊氏私通有年,早有茍且之事,此舉是兩情相悅;李世民此舉是對李元吉的報復,表示奪嫡之仇已了......種種說法眾說紛紜。
“自古帝王皆有萬千佳麗在身邊侍奉左右,何況楊氏姿色絕美,陛下有情有義,收為妃子也是人之常情。”當時亦有胸襟開闊之士為李世民開脫。
然而,最令人費解的是,李世民的正宮皇后長孫氏,為何對此沒有絲毫反對或勸阻?她的沉默反而成為這段歷史的最大疑點。李世民對她向來恩愛有加,這般大事卻置長孫皇后于不顧,著實令人不解。
長孫皇后平日里溫柔賢淑,深得李世民寵愛。她的處事作風穩重老成,又頗有手腕,此前對李世民許多政事決策均提出過精辟建議。李世民向來重視她的意見。然而這一次,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作為卻默不作聲。
“皇后不提任何反對,陛下收楊氏自會心意已決。身為妻子,她自當體恤丈夫的難處。”有臣子這樣分析道。然而更多人還是對長孫皇后的反常沉默深感疑惑。她平日里聰慧過人,判斷事理清晰,此事重大卻不加干涉,著實匪夷所思。
三、長孫皇后緘默的緣由
時人對此議論紛紛,百思不得其解。長孫皇后身份地位遠高于楊氏,她對此視若無睹,著實反常。
或許,她當時深感丈夫已志定,再多勸說也于事無補,不如靜觀其變。她思慮周全,料事如神,自然明白李世民此時心意已決,自己勸阻不但無果,還可能招致猜忌,不如順其自然。
或許,她顧忌皇室體面,不愿公開反對丈夫,免生非議。身為皇后,她必須時刻考量皇室聲譽和正統性,公開反對李世民的決定,勢必引發外界的非議和對皇權的質疑。為維護皇室權威,她只能忍氣吞聲。
又或許,魏征已代為直言,她再說實屬多言。魏征直諫之舉已可見一斑,長孫皇后再次勸阻多半沒有作用,反而可能招致李世民反感。退一步海闊天空,她選擇助紂為虐。
無論如何,長孫皇后對此三緘其口,成了這個歷史疑點中的關鍵人物。而她的動機至今難以參透。
“皇后不過是女流之輩,權勢政事由何談起?她只需侍奉皇上,無需過問。”有人這樣評論道。
“不,皇后殿下明鑒遠慮,定是深思熟慮之后的決定。”也有人為長孫皇后辯解。
各種猜測紛至沓來,但真相依然迷霧重重。直到多年后,魏征終于說出了真相:
當李世民決意納楊氏為妃之時,長孫皇后已于十二年前病故!
原來,玄武門之變后,楊氏被軟禁在宮中。李世民即位之初,長孫皇后突然離奇地去世了。楊氏趁虛而入,才得以被收為妃子。
若長孫皇后尚在人世,以她的身份和智慧,斷然不會默許丈夫納楊氏。她的早逝,成就了這出人際關系的悲劇。
魏征才終于披露真相,原來在李世民決意納楊氏時,長孫皇后已然不在人世。這才是她無從勸阻的緣故。若她還健在,李世民如此胡作非為,只怕要遭她的痛心疾首加以責難。
長孫皇后生前深得皇帝寵愛,兩人恩愛非常。她英年早逝,對李世民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創傷與打擊。多年過去了,每每想起懷中人已逝,他還是痛徹心扉。而今又納楊氏為妃,此舉無異于在長孫皇后的墳上灰撒鹽。李世民內心深處,自己知道這是何等的不孝與無情。
四、唐太宗的難言之隱
對李世民來說,納楊氏為妃是他難以啟齒的隱秘。
玄武門之變讓他驟然躍上龍位,卻也讓他背負了弒殺兄長的罪孽。李建成和李元吉雖與他政見不合,但終究是自己的骨肉同胞。他們早逝,李世民也必定懷有愧疚。
納楊氏為妃,或許正是李世民的補償。楊氏橫遭變故,失去丈夫,他有義務給她一個身份。這既是人道關懷,也是對逝去兄弟的ta重某種彌補。
“活人對死者尚存輕重,死者對生人全無怨言。”李世民心中也許正是這般想法。納楊氏為妃,于情于理,他也并非全無道理。
只是這后宮之事,向來難明。外人難以體諒,他也只能含糊其辭,不予解釋。他明白自己這番做法勢必招來非議,甚至有傷長孫皇后的名節。然而權力斗爭中生死存亡,弱肉強食,他也只能硬著頭皮去做,而不可能照顧所有人的感受。
“愛憎分明是人之常情。我這樣做,你們未必能理解,但我亦有我的難處。”李世民心中暗想。他不愿意為難楊氏,也理解人言可畏,無法向所有人解釋。這便是君王的苦衷,也是他的難言之隱。
長孫皇后早逝于他登基之初,成了這段歷史的關鍵。她的看法我們已無從得知,只能為她的不幸遺憾、緬懷。
李世民繼位后,才有機會納楊氏入宮。他于情于理皆有考量,這才是全面的推測。然而后世軼事只言片語,難以參透他當時的真實想法。種種猜測外人都知,唯有當事人心中所想,已隨風而逝。
結語
人生如戲,世事滄桑。我們不應以今人的眼光苛責先人,而要站在他們的角度想象當時的處境。
李世民出于種種考慮,做下了納楊氏的抉擇。我們不應妄加評論對錯,而要寬容地看待。歷史人物也都是凡人,難免有私心和旁門左道之舉。我們不應以道德凜然的教師口吻苛責他們。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李世民霸占弟媳杨氏时,为何长孙皇后不劝阻?多年后魏征说出实情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李唐家族有多强?李世民的三舅姥爷也
- 下一篇: 原创:存在时间并不长的平原军区,第一届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