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国明明想宣判日本皇室,为何突然变卦,放过二战元凶裕仁天皇?
原標題:美國明明想宣判日本皇室,為何突然變卦,放過二戰元兇裕仁天皇?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12302,閱讀時間:約31分鐘
編者按:眾所周知,日本天皇家號稱萬世一系,那么為什么作為二戰元兇之一的日本天皇能得到保留?本文是冷研“裕仁昭和”系列的最后一個篇章,就來說說最后三個話題:1.在二戰最后的一年里裕仁是如何渡過的。2.作為侵華戰爭最直接的締造者裕仁在召來原子彈前后對于日本戰敗是如何決斷的。3.天皇制是如何被麥克阿瑟保留下來的。從珍珠港到“本土決戰”①②
1941年11月5日,裕仁召開御前會議,會上一致通過了對英美開戰。會后裕仁自信地離開了。
11月7日裕仁前往葉山行宮對戰爭計劃做復審。11月13日親臨赤誠號航母對攻擊珍珠港計劃做最后審閱。
12月8日上午7點53分的夏威夷上空(東京時間3點25分),海軍中佐淵田美津雄(此人活到了戰后)向后方的南云忠一發出了“虎虎虎”的信號。此后的東京時間8點05分,日軍空襲關島,9點空襲香港,9點05分空襲菲律賓北部。11點40分,裕仁頒布了對英美宣戰的詔書。(宣戰詔書全文見附錄)由此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帷幕。
▲電影《虎虎虎》劇照
之后的日本海軍幾乎是用“閃電”般的攻勢,攻克了英美在東南亞的諸多殖民地,并將侵略戰爭的范圍不斷向太平洋的東、南兩個方向擴大。
但在巨大的國力差面前,日軍只抗到了1944年7月,便在塞班島戰敗,這也意味著戰火已經燃燒到了日本本土(東京距離塞班2050公里,在美軍B-29的最大攻擊范圍內。)于是昔日的“寵臣”東條英機為裕仁背了“黑鍋”:7月18日東條內閣總辭職,接任首相的是小磯國昭,參謀總長的則是梅津美治郎。兩天之后裕仁給了他“鼓勵”:希望在軍務局的工作有不要辜負對他的“信任”。
從7月22日小磯內閣執政開始,日本民眾只得在裕仁的安排下讓越來越多的底層人陪著他一起走向深淵。
7月24日,裕仁批準了打造從北海道至千島群島的北部,和從菲律賓至琉球的南部防線,最后進行本土防御決戰的計劃。隨后還指示小磯必須和他一起留守東京。
▲千島群島示意圖
8月4日,小磯內閣動用一切力量發動了“全民總武裝”,全體日本國民無論男女老幼必須接受軍事教育。
8月5日,大本營與政府的聯席會議被更名為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會議上討論了如何讓重慶方面承認日本的“親善”行為。另外外務省還提出了向蘇聯開展“外交工作”:由蘇聯牽頭與中國“和解”。作為回報,日本則促進蘇聯和德國“和解”。(有時候日本人的腦回路和迷之自信真是讓人無語)
8月19日裕仁再次召開御前會議,會議上裕仁批準了防止美軍轟炸的新防衛計劃:另外還下令招募“特工人員”和開發“特工武器”。
9月7日裕仁頒布敕語:“皇國傾其國力,決勝之機,即在今日,有勞眾卿,身先士卒,重振精神,團結一致,粉碎敵國之狂妄,以佐無窮之皇運。”
由此看來對于接下去的戰爭裕仁充滿了“信心”。可現實立刻打臉。
10月8日裕仁下令山下奉文在萊特灣與美軍決戰。結果在10月20日開始的萊特灣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而裕仁的報復居然是在11月3日(明治天皇誕生紀念日)下令梅津美治郎對美國發動“氣球攻擊”,可笑的是連美國的皮毛都沒有傷到。(總共放了9300多個)
但是在這過程中,唯一讓盟軍吃驚的則是“神風特工隊”的悍不畏死。因此1944年秋天裕仁觀看了第一部關于神風特攻隊的紀錄片:《神風特別攻擊隊出擊》。到了1945年新年,裕仁親自視察了“神風特工隊”營地。
也就從這天開始,二戰的最后一年1945年到來了。
1月8日,裕仁在三笠宮、梨本宮守、閑院宮、東久邇宮、朝香宮,等皇族。另外還有小磯國昭(首相)、杉山元(陸相)、梅津美治郎(參謀總長)、米內光政(海相)、木戶幸以(內大臣)等人的陪同下最后一次觀看了閱兵式。
2月19日,美軍開始在硫磺島登陸,3月7日裕仁對海陸軍的共同防御“決心”表示滿意。在他的大本營里裕仁繼續命令鎮守硫黃島的109師團師團長栗林忠道(1914年畢業于陸軍士官學校第26期步兵科,1923年畢業于陸軍大學第35期,曾任駐加拿大、美國武官)加強防御。
▲《硫磺島的來信》截圖:渡邊謙飾演的栗林忠道
因此當美軍付出了大量傷亡才在3月末將硫黃島被攻克之后,裕仁居然表示滿意并對沖繩的防御情況展開了“調查”。隨后便“詢問” 沖繩守軍為什么不進行反登陸作戰?
這樣一來本來已經構筑了“首里防線”的沖繩駐軍司令牛島滿只得對大本營表示,“不顧一切消滅可惡的敵人。”隨后便發起進攻,結果卻是“可惡的敵人”依然存在,自己率領的日軍卻傷亡慘重。
▲《血戰沖繩》截圖:牛島滿
由此可見裕仁為了維護皇族的統治,仍然執意本土決戰。而一切外圍的反登陸與防御作戰其實都是為本土決戰贏得時間。
自欺欺人的幻想與不切實際的議和③④
3月9日,美軍開始對東京實施了空襲。而裕仁所在的皇宮也未能幸免。這天位于皇宮東御苑管理馬匹、汽車的主馬寮本館、內閣文庫、最下級女官的宿舍,以及通向明治宮殿的長廊都遭到了轟炸。甚至裕仁的哥哥賀陽宮恒憲王(陸軍中將后被任命為陸軍大學校長)的宅邸都被炸毀。
4月5日,裕仁以戰事不利為由解散了小磯內閣,取而代之的是他去的前任侍從長、海軍軍令部部長78歲的鈴木貫太郎。(也就在他繼任首相第一天的4月7日,日本海軍的象征大和號戰列艦在沖繩海域被擊沉)另外靠著“外圍”作戰所贏得的時間,此時的日本本土另編了29個師團,51個步兵連隊,以及多數的炮兵連隊和坦克連隊。因此就算此時德國已經投降,但裕仁完全有“資本”進行他最后的瘋狂。(其實這樣的“資本”只是自己騙自己,因為當時日本的軍工業早就“癱瘓”了)
但是5月25日美軍加大了空襲力度。此后60多個日本城市被美軍的燃燒彈夷為平地,再加上此時的沖繩戰役已經臨近尾聲。駐島日軍雖然還在垂死掙扎,但美軍占領全島只是時間的問題。
▲《日本最長的一天》截圖:東京大空襲
6月6日,在新內閣召開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以“戰爭越靠近本土就越有利”為由堅持戰爭。而且廣田弘毅繼續想同蘇聯接觸,實現“議和”。而這些主張在6月8日的御前會議上裕仁也表示贊同。并且在此御前會議上木戶幸一起草了《收拾時局的對策草案》,并對《今后需采行的戰爭指導之基本大綱》此議題做討論。也就是說這天為止裕仁仍然堅持著戰爭。
但當天美軍的轟炸又炸到了皇宮。
6月22日,裕仁只得在地下防空洞繼續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這天他第一次對參與會議的幾位臣子透露了關于用“合談”結束戰爭的想法。但是此時的“結束”戰爭并不是投降。為此裕仁在7月12日甚至寫親筆信委托蘇聯出面調停戰爭,并派出了近衛文麿去見蘇聯駐日大使雅各布馬利克談判。
結果近衛被各種推脫,幾天后雅各布就干脆“病”了。
▲《日本最長的一天》截圖:裕仁的防空洞(實際的位置是在皇宮內苑的吹上御苑地下叫御文庫地下防空壕)
而且此時的近衛文麿還和酒井鎬次(陸軍中將,曾參加過南口戰役,在華期間屠殺了大量中國百姓)搞過一份叫《和平交涉綱要》的文件。
此份文件中還“割讓”了包括庫頁島在內的日本北部“領土”,并且還表示“駐海外軍隊可就地復員,并為蘇聯提供勞動力作為賠償”。(由此看來抓日本人去西伯利亞做苦力,一開始并非完全是蘇聯的意圖,而是裕仁的近臣想出來的)
但是對于蘇聯而言,此時的日本其實已經沒有了“議和”的資本。
7月26日,中美英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但裕仁仍舊對于投降一事沒有任何表示。唯一只得他關心的可能是象征著天皇家族的三神器(八咫鏡、八尺瓊曲玉、草薙劍)能否在美軍的轟炸中得以保全。
也就是說裕仁到了這個當口,都沒有考慮如何去結束戰爭。
因此不僅日本各地方知縣沒人提起要接受公告,甚至日本民眾在裕仁的敕令下,都在繼續為“本土決戰”做準備。7月28日,鈴木貫太郎在正式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
與此同時,日軍在沖繩戰役中悍不畏死的表現,使得美軍認為在日本本土的日軍不可能投降。同時在此戰中遭受巨大損失的美軍士兵也想要早日結束戰爭。
于是為了加速日本的投降,美軍在8月6日對廣島使用了原子彈。昭和真招核了。而蘇聯也在8日晚對日宣戰,并第二天就出兵了中國東北、朝鮮、庫頁島、千葉群島等地區。
在遭受了原子彈的爆炸和蘇聯參戰的雙重“打擊”后,裕仁才徹底被嚇尿了。
裕仁的“圣斷”:有條件的投降③④
圣斷在漢字里的意思是帝王的決斷。出自宋代張端義《貴耳集》卷下:大臣去就,出自圣斷。而對于此時的日本來說既然戰敗已經不可避免,那么如何將戰爭“收尾”就需要裕仁來做“圣斷”。
8月9日,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再次召開,會議的目的就是針對《波茨坦公告》日本應該如何有條件的“投降”。為此陸海軍的武官派非常“一致”提出的條件包括以下4點:
1.保留天皇制。
2.由大本營下達遣散并解除軍隊武裝的命令。
3.日本全國是非占領區。
4.只有日本政府才能對戰犯進行審判。
當天晚上裕仁召開御前會議,會議上的文官派外相東鄉茂德(此人其實是朝鮮人,原名樸茂德,曾先后擔任駐德、駐蘇大使)表示投降條件只需要一個:保留天皇制。
但是東鄉茂德要求保留的天皇制其實與陸海軍并不一樣。陸海軍想要保留的是裕仁。因為從條件上來看武官們是想繼續和天皇家族聯合對日本“重建”,而東鄉茂德要保留的是天皇血統。然后讓文官統治戰后的日本。
裕仁的選擇則是文官派。
但是之所以選擇文官派卻是另有原因:文官派很會搞“文字游戲”。
同樣在8月9日近衛文麿派了自己的秘書官細川護貞(祖上是織田信長的家臣細川忠興,與近衛家族是聯姻)去找了裕仁的弟弟高松宮親王希望裕仁可以接受波茨坦公告。
而高松宮則是先找了老牌外交官重光葵(曾擔任駐英、駐蘇、駐“汪偽”大使,后代表日本簽投降書。1954年鳩山一郎內閣中出任副首相兼外相。1956年,作為日本代表出席聯合國大會加入了聯合國)然后兩人一起說服了裕仁的宮內大臣木戶幸一。
隨后第二天晚上的御前會議上則由另一個文官平沼騏一郎來發言。而且他的發言是要裕仁對戰爭“負責”:“日本的敗戰,天皇陛下也有責任。尤其是愧對歷代天皇。”
而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微妙”:裕仁只需要對已經死去的歷代天皇負責,而不是對日本這個國家和全世界被戰火屠戮的普通人。
也就是說文官派在裕仁“圣斷”前,就為裕仁設想既能保留天皇制,又能逃避戰爭責任的方法。但這種包括日后的各種“文字游戲”,軍人肯定是玩不出來的。在加上當時的“政客”都知道:軍人的各項特權在戰后幾乎不可能被保留,甚至日本的主權都將可能被顛覆。在這樣的前提下,將天皇制保留下來的同時逃脫發動戰爭的責任才是最現實的考慮。
而想要將天皇制保留下來,那么戰爭的責任就必須是軍人來承擔。因此裕仁選擇了文官派,也意味著為他掛掉的幾百萬日本軍人(完全咎由自取),此時已經被他毫不猶豫的拋棄了。
8月10日晚裕仁發表了第一次“圣斷”:
“軍隊說有必勝的把握,但難以置信。現在防御工事尚未完成。為此必須忍受難以忍受的痛苦接受三國聯合公告的條件,以求保全國體。”
這里所說的保全國體的意思是,保留天皇統制并以此為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但這樣的文字游戲直接被美國國務卿詹姆斯·伯恩斯拒絕,并堅持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可陸軍部長亨利·劉易斯·史汀生和海軍部長詹姆斯·福萊斯特卻認為從減少日本本土登陸傷亡來看應該保留天皇制。
因此美國在8月12日的答復中很“微妙”的加上《公告》中未曾寫過的內容:“自投降時起,天皇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之大權須從屬于盟國最高司令官。”
這樣的答復看似是讓日本無條件投降,其實是“暗示”了裕仁作為天皇被保留了下來。
而如果把時間線再往前調,其實在1941年10月,美國就成立了“戰后外交政策咨詢會”。本來這個組織只研究德國,珍珠港事件之后,這個組織中才分離出了“東亞政策研究組”。此時就已經有了關于對戰后保留天皇制的討論。(但至少在1945年8月的這個時間段里保留天皇制還純粹只是軍事的問題)
而當裕仁接到美國的回復后,簡直欣喜若狂,于是立刻令內閣書記官長迫水久常起草《終戰詔書》。
二戰的最后5天⑤⑥?
8月11日,漢學家川田瑞穗送來了修改過的草稿。12日,迫水又找了位漢學家安岡正篤對《終戰詔書》做了最終修改。(《終戰詔書》全文見附錄)
▲安岡正篤
尤其是其中的原文“欲確保永遠之和平”被改為了“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出自北宋儒學家張載的橫渠四句)。另外還有句原文是“朕欲忍其所難忍,堪其所難堪”一句前加了“義命之所存”。(義命出自《左傳》的信以行義,義以成命。但這句話后來被刪除了)
這樣一來,裕仁的投降至少在“文字游戲”上變成了“終戰”。雖然這種行為在外人來看是為裕仁開脫罪行。但對日本本國國民來說反到讓裕仁站在了道義的至高點。而且詔書中將中國依然稱為“支那”。(寫出這些語句的安岡正篤是日本王陽明研究的代表人物,對中國非常敵視。在戰時和戰后很長一段時間的日本政商界地位堪稱“天皇”,因此僅管被列為戰犯,但還是巧妙的逃脫了罪名。另外在戰后還培養了岸信介、佐藤榮作、池田勇人、大正方平等多任首相門生)
到了13日,陸軍中居然又有人“叛變”。但很快就被關東防衛軍司令田中靜一鎮壓。(東久邇宮的門生,曾任駐美武官,在陸軍中被譽為美國通。參加過栆宜會戰,因此張自忠將軍戰死就有他的份)但是僅僅在第二天,裕仁再次召開的御前會議上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再次表示要“一億玉碎”。
但是此時打定主意要投降的裕仁,在14日晚便在情報局局長下村宏、宮內省庶務課課長筧素彥的陪同下,走進了NHK的錄音組專門搭建的錄音棚里,對著修改完的《終戰詔書》念了兩次。
▲裕仁宣讀《終戰詔書》時錄音
此時的鈴木內閣則向同盟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宣言》。隨后的美國人便將內閣的答復連夜趕印成1700萬張傳單,并由B-29投下傳到了日本民眾的手上。而當木戶幸一也拿了其中的一張后,馬上求見了裕仁對此情況而可能產生的“危機”做了說明:此前日本一連串的戰敗都是對民眾隱瞞的,在如今已經瞞不住的情況下,應當防止民眾面對突然而來的“戰敗“,而對政府有可能產生的“誤會”。
對此結果,軍隊只得繼續“叛變”。而且14日夜的“叛變”居然發生在了裕仁的皇宮。其目的是為了奪取裕仁《終戰詔書》的錄音帶。失敗后“叛變”的軍人便在皇宮內自殺了。
隨即裕仁馬上做出了第二個“圣斷”:15日中午11點裕仁的錄音帶被送進NHK的第八錄音室。然后以“玉音放送”的形式將《終戰詔書》昭告了日本全體國民。
二戰結束了。
那么為什么日本對于投降的選擇是這么個結果?
事實上從當時日本法律來看,不管是民眾、還是軍人是沒有決定戰爭權利的,能夠為國家做出決定的只有天皇。所以殘余的陸軍,很希望阿南惟幾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裕仁面前,爭取到將全體國民一起實行“一億玉碎”的計劃。而究其原因,其實就是因為投降意味著軍隊權利的崩塌。
而對于裕仁來說,一切都要以保留天皇制為主,因此當天皇制得到美國的保證后,投降就成了他唯一的出路。繼續戰爭反而會有失去天皇制的風險。
▲日本國民聆聽《終戰詔書》
天皇裕仁與太上皇麥克阿瑟⑦⑧⑨⑩??
如果裕仁要逃脫審判,那么首先自己就不能認罪。這點在他的《終戰詔書》里寫的明明白白:
詔書雖然名為“終戰”,但是“終戰”的理由是戰局不利。尤其是對于美國人使用原子彈會讓人類文明“毀滅”,才造成此結果作了強調。
但是對于日本為何遭到美國轟炸,以及對中國和亞洲各國的發動侵略戰爭,使得受害國蒙受的苦難與損失卻被其刻意“選擇性失明”。而對于日本民眾來說以后將不再遭受戰火的摧殘。因為是裕仁的“終戰圣斷”拯救了他們。所以日本人的態度從來沒變過,那就是只反戰敗,不反戰。
這樣一來裕仁的“圣斷”至少對于日本民眾來說已經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到了8月17日,裕仁向所有軍隊發布敕語:
“現今見蘇聯參戰,察內外諸般形勢,繼續戰爭徒增禍害,遂有失帝國存立根基之虞。盡管帝國陸海軍斗魂尚烈,為維護我光榮國體,朕在此與美英蘇并重慶媾和。”
這段敕語將蘇聯的參戰列為“媾和”的主要原因,并對此時軍隊的抵抗做了“正當性”的“維護”。因此在戰后的很長時間里(其實是直到現在),日本不僅是民眾甚至是軍隊都認為日本的“終戰”是“正義”。
由此日本也開啟了由裕仁主導的“日美親善”政策。
首先要做就是任命由宮內大臣木戶推薦的東久邇宮為新內閣總理。然后這個皇族內閣的首要任務是以下幾件事:
1.銷毀關于發動侵略戰爭的資料。
2.有組織的將軍隊遣散。
3.利用媒體維護裕仁發布命令仍然具有“正當”性。
4.發布天皇對即將登陸盟軍的“指導方針”并以此做好“接待”盟軍的各項工作。
而木戶這位“內大臣”的作用顯然不止如此。8月29日在盟軍登陸前一天,裕仁詢問了他關于退位的想法。而木戶則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獻策:“千萬不可自言退位,如果發生美軍希望天皇退位,應該先了解其動向然后再慎重決定。”
因此8月30日,內閣便設立了一個新外交組織:“橫濱停戰聯絡會”,其作用就是在麥克阿瑟身邊安插人員,以便第一時間知曉美對日政策。
比如說宮內省的聯絡官關屋貞三郎。此人找到了一個叫河井道的基督教女子協會總會長。因為這個河井與麥克阿瑟的秘書邦納費勒斯居然是舊識。
而費勒斯就是為麥克阿瑟設計出改造日本方案的人。在費勒斯認為日本人相信天皇,因此只要讓日軍的軍官承擔責任。那么就可以利用裕仁的號召力來緩解美軍登陸后的不必要麻煩。
因此關屋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都賣力的證明裕仁是“愛好和平的”人。
再比如說9月2日當天,裕仁為了保證投降儀式的實施又頒了一份詔書:
“朕接受美、英、中各國政府首腦于波茨坦發表、后由蘇聯參加之《公告》所列之各項條款,命令帝國政府及大本營代朕簽署盟國最高司令官提出之投降文件。
根據盟國最高司令官之指示,對陸海軍發出同樣命令朕命令朕之臣民立即停止敵對行動,放下武器,并誠實履行投降文件之一切條款以及帝國政府及大本營所發之同樣命令。”
但是雖然在裕仁和宮內省煞費苦心的安排下,駐日美軍對于裕仁的“號召力”便有了清醒的認識,卻并不代表全世界都認為裕仁真的“無罪”。因為除了美國外,盟軍里還有大把人都想要將裕仁列為戰犯。
因此此后,從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到9月15日麥克阿瑟在東京原第一生命保險大樓(這個地方靠近裕仁的皇宮)建立盟軍駐日司令部的幾天內,裕仁一直都在擔心美國如何處置他。尤其是9月11日麥克阿瑟發布了逮捕東條等39名戰犯的命令。
到了9月17日,外相吉田茂“遵循”了盟軍司令部,向裕仁傳達了必須拜訪麥克阿瑟的“意見”。
而在18日,麥克阿瑟也收到了一封五角大樓發來,由國務院、陸海軍協調委員會一起起草的絕密文件:美軍今后應最大限度的使用天皇以達到之后一系列目的,如果天皇反對那就撤換包絡天皇在內的一切政府人員。也就在同一天的美國第94號決議案,被提交到了參議院。該決議是必須將裕仁當戰犯審判。
如此看來,至少在9月18日這天,即使在美國也只有軍部同意保留天皇制,但對于具體如何處置裕仁還沒有下定論。
而忐忑不安的裕仁,則在9月20日先派了侍從長藤田尚德對司令部的所在地先做了一次“探訪”。等他見到麥克阿瑟本人后,麥克阿瑟給他遞了支雪茄。因此在他向宮內省報告的時候,稱麥克阿瑟很有“禮貌”。
對此裕仁并不感到安心。所以在一個很巧妙的時間:9月25日裕仁接受《紐約時報》采訪的時候,他宣稱東條英機使用的宣戰詔書自己并不知情。打了這劑“預防針”后兩天的9月27日,裕仁便主動去到了美國大使館拜見了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見到裕仁后首先拍了拍他的肩膀,如果在之前的日本國內這算是大不敬,但此刻的裕仁很懂得什么叫“裝孫子”。然后兩人開始了35分鐘的會談。
這次會談的內容被記錄在了麥克阿瑟后來的回憶錄里:“裕仁說他是為了接受聯合國的裁決,因為戰爭的一切責任都在他。”
這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行為,倒是很符合裕仁的“墻頭草”形象。麥克阿瑟卻很受“感動”。當然對于麥克阿瑟來說,如果要利用裕仁改造日本,那么裕仁就必須“無罪”。這次會面其實也讓麥克阿瑟確認了這點。
此后兩人的關系是這樣的:裕仁為了自己不受審判只能心甘情愿的被麥克阿瑟利用來實施改造日本的方案。同時麥克阿瑟則對裕仁提供“人生保護”。因此兩人之間就出現狼狽為奸的局面。甚至在歷史認知的問題上,駐日美軍還不得不和此后的日本內閣“合作”,以此來塑造美軍在全世界的形象。
但如果想要這樣的關系長久下去,那么就必須有人承擔戰爭的責任。于是曾經的軍人們只得為他們之前所做的一切付出代價:10月10日,海軍司令部被裁撤。幾天后,參謀本部和軍令部被裁撤。12月1日,陸軍省、海軍省被撤銷。到當年年底,日本戰時所有的軍事力量已經不復存在。等待他們的將是東京審判。(甚至神道教都在12月10日被正式下令廢除)
而對于裕仁的初步懲罰僅僅是凍結他的資產。只不過裕仁的資產也的確相當驚人:
1.全國總共擁有135萬町步的山林(1町步等于14.8畝)。在當時的日本擁有50町步的算是大地主,而這樣的人包括華族在內只有3000人左右。(著名的奈良縣全部耕地大概是3萬町步)而山林中以木材為代表的一切所得皆為裕仁私有。
2.皇宮周圍土地全加起來15萬坪左右。由于位置處在東京市中心其地價可謂冠絕全國。
3.國債1.7億日幣。而且即使國家財政赤字也要優先償還利息。1.7億股票:裕仁動用國庫購買大公司的股票然后由大藏省(日本財政部)直接“轉讓”,并且不用支付任何手續費。這其中的大公司就包括了滿鐵。(戰后日本新干線的技術來源很大程度上源自滿鐵)
4.文物,此項無法估量。(大部分都是中國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所積累的)
5.各地行宮、別墅。國會撥款。暗項收入。這些雜項已經無法統計。
雖然這么多的財產公布后被凍結,但裕仁此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洗白”自己。于是裕仁便開始和文官派、盟軍司令部一起利用媒體,尤其是盟軍司令部的策劃科科長布拉德利·史密斯,為裕仁“量身定做”了一刊《太平洋戰爭史》。全刊從1945年12月9日到1946年2月10日在NHK電臺播放。刊中強調了裕仁為“實現和平”所做的一切,以及侵略戰爭的責任應該歸咎于下克上的軍人,而裕仁則是遭到了軍人的“欺騙”。
但是此刊從連載開始,就引發了民間的一個問題:既然戰爭的性質是侵略,那么為什么只有軍人有責任?
雖然這樣的問題對于裕仁本身來說只是含沙射影,但對于新上任的幣原內閣來說,只得將其“滅火”。于是幣原只得重新找到迫水久常,在《朝日新聞》上起草了一篇名為“投降時真相”的文刊來和《太平洋戰爭史》一起連載。
由此也可見,盟軍司令部在此時已經和裕仁在不追究戰爭責任上達成一致。甚至在1946年1月1日,裕仁還在日本全國媒體上都刊登了由盟軍司令部起草的《國運振興詔書》。這篇文章后來經過“翻譯”后成了裕仁的《人間宣言》。
也就在此時,美國國會對于裕仁的裁決已經決定:命令麥克阿瑟廢除“天皇制”。那么麥克阿瑟就要對裕仁的戰爭責任做明確表態。為此在1月25日,他給時任美軍陸軍總參謀長艾森豪威爾秘密發了一份電報。電報中聲稱:“天皇是無罪的……如果處置了天皇,日本國土上就需要美軍供養一支龐大的軍隊維持秩序,而時間則是無期限。”
這份電報震驚了杜魯門。
即便如此也并不代表麥克阿瑟會保留裕仁在日本的權利。因為在實際上此時的裕仁早就沒有了實際的日本統治權。但是為了讓日本成為戰后美國的附屬,那么就必須在法律上既要保留天皇制又要徹底架空皇室。
1月29日,幣原內閣擬定了新憲法草案。該憲法中裕仁的地位、權利和戰前是一樣的。這也使麥克阿瑟明白了裕仁始終沒有放棄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因此進入2月后,麥克阿瑟下令盟軍司令部的民政部門,在2月的一周內,必須擬定出日本的新憲法草案。
而之所以要在一周內,是因為此時又出了一個組織想要將裕仁弄上法庭:2月15日就即將成立的由由美、蘇、中、法、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巴基斯坦、荷蘭、菲律賓、緬甸等國共同參與的“遠東委員會”。
這下子麥克阿瑟有點慌了。
因為中國把日本恨的要死。英國人的目的雖然更接近“惡心”美國。但其支持力度還是挺大。另外蘇聯和澳大利亞都是主要太平洋地區參戰國,也理所當然的支持。再加上別的太平洋與遠東國家,幾乎一邊倒的都要審判裕仁。
如此一來麥克阿瑟只能和時間“賽跑”,以此來袒護裕仁以便在日本繼續實行有效統治。
所以新憲法在盟軍司令部中民政部的幾乎日夜不休的努力下,很快就在林肯誕辰日的2月12日出來了(該民政部的大量員工都是由哈佛、斯坦福等名校法學系畢業生組成),好在其中有了這四條:
第1條:天皇是日本的象征。
第4條:天皇無權參與國政。
第9條:不承認國家交戰權。
第14條:廢除華族制度。
到這時為止,美國才下了關于天皇的結論。
這對于日本來說,一個國家的憲法居然需要美國人來起草,這絕對是最大的侮辱與諷刺。但對裕仁來說天皇制算是保留了下來。這也意味著可以不用擔心被審判了。但在事實上從“波茨坦公告”開始,裕仁就已經通過宮內省和盟軍司令部達成了一個隱性共識:天皇“無罪”。
到了1947年9月,局勢對裕仁來說已經非常“穩定”了。此時為了保證日后的“安全”,裕仁又給麥克阿瑟送了一份“大禮”:琉球。
本來駐日美軍想要日本本土的海軍基地。因為那里有設施、附近也有充足的各項條件。但裕仁直到1974年5月才和麥克阿瑟談起日后日本的安全問題,只不過此時他送出去然給美軍建造海軍基地的土地卻是琉球。
此后的裕仁再也沒有到訪過琉球,而他上次去的時候還是身為皇太子時期的1915年。
總結:人世間有惡,但惡的天花板只會是裕仁⑩
差8天兩年,裕仁這個系列寫完了。最后再說下裕仁與南京大屠殺。
當2016年申遺成功后,每年的今天已經成為全人類記憶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現在的日本人還想著翻案?
最大的因素當然是日本人只服力、不服理,但裕仁逃脫審判以及天皇制的保留也是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而且這樣的結果不僅是讓現在的日本人想為二戰翻案,也使裕仁本人免于戰爭責任的承擔,更讓戰后的日本全社會避免了本應該面對的戰爭責任。而這一切都源自裕仁的“惡”。
因為裕仁在實際上比任何一個前線陸海軍統帥都更了解戰局的變化。尤其是到了二戰的最后階段。但是對于日本國民來說天皇家族的存在就是日本的存在。如果日本沒有天皇,就不能稱其為日本。因此維持天皇制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是絕對必要的。
正是出于這樣的國民思想和社會機制才造就了裕仁的“惡”。
但是裕仁的惡不光是因為戰時的各種親令屠殺,親令發動戰爭的本身行為。
其戰后裕仁不僅與軍隊的“一刀切”。然后利用文官勢力百般篡改歷史,眾多戰時無惡不作的軍人則成了他的“替死鬼”的行為(活該)同樣也是惡。
將同樣苦難的琉球人送給美國同樣也是惡。
將本國的憲法讓由美國來制定更是大惡。
而且這樣的惡也延續到了后來的日本:比如說裕仁的皇太子明仁在他1945年9月的日記里寫到:“日本的戰敗是在于日美工業實力的差距,而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日本國民對國家的奉獻太少。為此從現在開始要更團結的建設一個新日本。”要知道此時的明仁才11歲,由此可知日本皇室在明治以后開始實行的就是“人之初,性本惡”的教育。
這樣的教育也還在繼續……
▲《日本最長的一天》截圖:裕仁
①《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大元帥的嚴峻考驗
①《日本天皇的陰謀》珍珠港
②《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遲到的投降
③《日本天皇投降內幕》第一章
④《裕仁和他的時代》對天皇制的議論 被迫無條件投降
⑤《終戰詔書》
⑦ 《日本天皇投降內幕》第六章
⑧ 《圣斷的虛構與昭和天皇》第四章
⑨ 《天皇秘聞》
⑩ 《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沒有反省的人生
? 《天皇的皇上有五顆星》
? 《天皇裕仁和他的時代》
附錄
太平洋戰爭《宣戰詔書》:
保有天佑踐萬世一系皇作之大日本帝國天皇,昭示爾等忠誠勇武之萬民:
朕今對美國及英國宣戰。朕希陸、海軍將兵全力奮勇從事交戰;朕希百官有司勵精奉行職務;朕希眾庶各皆盡其本分,以舉億兆一心之國家總力,完滿達成征戰之目的。
蓋確保東亞之安定,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實為丕顯皇祖考丕承皇考作述之遠猷,朕所拳拳服膺,而與列國篤原交誼,同享萬邦共榮之樂,亦為帝國經常之國交要義。今不幸與英美兩國開啟釁端洵非得已,并非聯之本意。
往日中華民國政府,不解帝國之真意,濫自生事,擾亂東亞和平,遂使帝國操執干戈,于茲已四年有余。幸國民政府更新,帝國與其結善鄰之誼并相互提攜。而殘存之重慶政權,恃英美之庇蔭作兄弟鬩墻之斗而不悔。美英兩國支援殘存之政權,助長東亞之禍亂,盜用和平之美名,以達其稱霸于遠東之非望,并勾誘其他國家于帝國之周圍,增強武備向我挑戰。更妨礙帝國之和平通商,居然斷絕經濟交往,嚴重威脅帝國之生存。
朕令政府一再隱忍,以求恢復和平,而彼方毫無交讓精神,徒使時局之解決一再遷延。此間在經濟上、軍事上,卻益益增大威脅,迫我屈從。如斯推移,帝國多年關于東亞安定之努力悉成泡影,帝國之存在瀕于危殆。事既至此,現帝國為自存自衛惟有蹶起,摧破一切障礙別無其他。
皇祖皇宗之神靈在上,朕信倚爾等之忠誠勇武。恢復光大祖宗之遺業,迅速芟除禍根,確立東亞永遠之和平,以期保全帝國之光榮。
《終戰詔書》:
朕深鑒于世界之大勢與帝國之現狀,欲以非常之施,收拾時局,茲告爾等忠良之臣民。朕已命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接受聯合公告。
前者,帝國所以對美、英兩國宣戰實亦出于謀求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至如排斥他之主權,侵犯他國之領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戰已用四載縱有朕之陸、海將士之奮戰朕之百官有司之后精圖治,朕之一億眾庶之效勞,各自盡其至善而戰局并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于我。
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慘毒之炸彈,頻殺無辜殘害所及實難逆料。若仍維續交戰,不僅終將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斯,朕何以保億兆之赤子謝皇祖皇室之神靈乎!此朕之所以卒至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也。朕對于始終與帝國共同為東亞解放合作之各盟邦,不得不深表遺憾之意。
念及帝國臣民之死于戰陣,殉于職守,斃于非命者及其遺族,五內為裂。而負戰傷、蒙災禍、失家業者之生計,亦朕所深為軫念者也。惟今后帝國將受之苦難,固非尋常朕亦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然時運之所趨,朕欲耐其難耐,忍其難忍,以為萬世開太平。朕于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并常與爾等臣民同在。
若夫為感情所激,妄滋事端,或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義于世界,朕最戒之。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于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期發揚國體之精華,勿后于世界之潮流。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美国明明想宣判日本皇室,为何突然变卦,放过二战元凶裕仁天皇?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中国历史上尊贵的五姓七望,皇室都没
- 下一篇: 苹果折叠屏又有消息了?论创新力,国产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