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古代称“九州”,是哪九州?只有6个保存至今,有您的家乡吗
原標題:中國古代稱“九州”,是哪九州?只有6個保存至今,有您的家鄉嗎
前言
古代中國遼闊的版圖被概括為“九州”,這一稱謂源自遠古時期,一直延續至今,其中六州的名稱沿襲下來,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見證。
近日,在甘肅一處古鎮遺址中,考古隊員發現了一塊紀念大禹治水有關“九州”的石碑,這塊石碑記錄了大禹時期對中國領土的劃分“九州”的情況,令人對這個歷史名詞重新審視。
大禹時期中國版圖被劃分為九州
公元前2000多年,在中國古代黃河流域崛起了第一個王朝——夏朝。據記載,夏朝的開國君主大禹以治水成功而聞名,他將中國的廣大領土分為九州,這就是“九州”的由來。
考古發現,在大禹時期,中國的版圖范圍包括今天的河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等省份的大部分地區。為了方便管理這些遼闊的土地,大禹將其分為九個州,即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和兗州。
這九州地域遼闊,東至東海,西達西域,南面延伸至南海,北抵遼東,可謂是占了當時中國大部分的國土。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代表著中國的全部領土。在大禹心中,有效管理好這九州,就等于管理好整個中國。
大禹此舉也反映了他超前的視野和開闊的心胸。根據古籍記載,大禹原本并非夏族貴胄,他是夏族一個邊遠部落酆氏部族中的一員。但是他勤政愛民,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奮斗脫穎而出,成功治理水患,從而贏得百姓擁戴,被推舉為首領。
在當時周邊各部族紛爭的局勢下,大禹沒有僅僅顧及自己酆氏一族的利益,而是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將全國各地部族都納入視野,劃分九州管轄,實現大一統。這充分體現了他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和開闊的胸襟。
多朝代詩詞中提及“九州”
在夏朝之后,“九州”的提法被歷朝歷代所繼承,成為中國的代名詞。特別是在詩詞里,“九州”一詞被大量使用。據統計,僅在宋朝的詩詞中,就有多達479句提到了“九州”。
如蘇軾的名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把自己的家鄉江陵比喻為“九州”之一的荊州。文天祥的名詩“手持綠玉杖,朝辭黃州路。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漢通人煙”中,也提到了大禹時期的“九州”之一黃州。
在古人心目中,“九州”就是中國,是他們的家國。哪怕后世的中國早已不是九州能涵蓋的,但這個名稱仍然被沿用,成為一種認同感和榮耀感的表達。
使用“九州”這一名稱,體現了中國文人對國家認同的堅守。盡管時代變遷,版圖擴大,但他們內心對家國的情感依舊持續傳承。這種認同感源自中華民族的血脈印記,是中國文化獨特魅力的體現。中國古代士人云游四方,哪怕去到九州之外,心中對九州的眷戀也從未改變。“九州”成為他們精神故鄉的千里眼和順手牽羊。
九州范圍不斷變遷 六州名稱沿續至今
隨著中國封建王朝的興衰變遷,這九州的范圍和名稱也在不斷變化。其中徐州、揚州等州最初指的區域被不斷分割,幾乎面目全非。到了現代,原來的九州中只剩下六州的名稱還繼續沿用,即徐州、揚州、荊州、冀州、兗州和青州。
但這六州也只是作為地名存在,不再代表廣大的地域范圍。比如今天的荊州市,只是當年荊州的一小部分。今天的徐州、揚州等地區也是如此。
盡管范圍縮小了,但這六州的名字延續了兩千多年未改,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歷史記憶的傳承與傳統文化的尊重。這六個州名,見證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之所以這六州的名稱能夠延續至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所在的位置地理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例如冀州位于華北腹地,扼守通往北方的咽喉要道;兗州則控制著通往東北方向的交通要沖;徐州和揚州位于東南沿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將這些戰略要地作為必爭之地,傾力經營。正因為統治者的重視,這些地方得以持續繁榮發展,州名也由此得以傳承下去。它們見證了中華民族對國土開拓和鞏固的不懈努力。
外敵屢屢覬覦九州土地 終遭失敗
古代的中國是個多民族共處的國家,各民族大多和睦相處。但也偶有匈奴、蒙古等外族勢力覬覦中原的富庶土地,對九州發動戰爭和掠奪。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300多年,趁趙武靈王東征韓國之機,匈奴單于冒頓單于率軍攻打趙國,一度占領了九州之一的雍州。此后百年間,匈奴多次襲擾九州邊境,掠奪人口財產,堪稱九州的心腹大患。
到了13世紀,蒙古人也曾多次推進九州腹地,試圖征服九州。直到1279年,在阿爾泰山之戰中,南宋名將陳宜中以少勝多,大敗蒙古軍,才將其徹底逐出九州境內,保衛了中華九州的完整性。
外族對九州的覬覦歷史已久,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捍衛國土的堅定意志和強大實力。九州的安定就是中華民族的安定。
匈奴、蒙古等外敵頻繁入侵九州,掠奪財富,制造混亂,嚴重影響了九州人民的生活。九州人民在敵人面前表現出強大的團結一致和抗爭精神。他們奮起反抗,誓死保衛家園,充分彰顯出中華民族的堅韌性格。
在外敵入侵最嚴重的時期,九州各地經常出現民眾自發組織起來對敵人進行反擊的場面。他們捐錢捐糧支援軍隊,參與聯防聯戰,且戰且退,與敵人進行持久作戰。正是因為有人民這樣的支持,九州的防衛戰才能最終取得勝利。
九州名雖變遷 其為中國不可分離領土
“九州”的名稱和范圍經歷了巨大的變遷,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地方從遠古至今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無論名稱如何變換,中國的疆域從未改變。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明白,重新統一起這些領土,是他們的神圣使命。
所以,歷史上的中國分裂局面都以最終統一而告終。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九州可以概括,但包含著九州的核心意義——這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家園。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沒有造成疆域斷裂的古老文明,這是其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見證。雖然中國也曾出現過各種分裂局面,但最終都能再次統一成一個多民族國家。這其中“九州”起到了連接的作用,它串聯起不同時期的中國,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九州的核心區域河南、四川等地在各朝代的治理不變,常被作為統一其他地區的橋頭堡。許多朝代也以此為據點,向外推進,逐步收復散落的領土。“九州”的內涵變了,但其核心作用從未改變。
中國領土的完整性不容侵犯。無論是歷史上哪個朝代,還是當代中國,對國土的維護都具有極強的意識。這種頑強拒絕分裂的精神,體現在對九州名份的傳承,也體現在對任何分裂行徑的強硬反對。
九州變遷見證中華民族不屈精神
九州的變遷是中國歷史變遷的一個縮影。它記錄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與時俱進的偉大精神。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幾千年的時間讓中國的文化底蘊變得豐富而復雜。“九州”的變遷也增加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如今當人們提起“九州”,會想到大禹的偉業,會想到中華民族對領土的執著與呵護,會想到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曲折過程,會想到中華文明不斷融匯吸收而形成的包容開放。
“九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精神標識。它的變遷烙印著那個時代中國人的文化理念和價值取向。今人緬懷“九州”,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也是對未來的思考。
九州的變遷記錄了中華民族與時間和環境的互動與融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與時俱進,使中華文明在交融中不斷進化,而不斷吸收來自各方的營養才得以長盛不衰。
結語
九州變遷中的種種歷史轉折與故事,啟迪著今人如何更好地處理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關系,實現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發展。當代中國要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依然需要汲取九州變遷所彰顯的民族精神。
回顧“九州”的點點滴滴,是對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一次檢閱;而展望未來,則讓人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不屈的精神續寫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中国古代称“九州”,是哪九州?只有6个保存至今,有您的家乡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Chrome谷歌浏览器怎么设置密码和表单
- 下一篇: 妈妈辈网名151个